各国足球联赛|nba历年总冠军|波尔图vs沙维什|女篮直播中央5台现场直播|欧洲国家联赛时间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毛澤東故居 劉少奇故居 彭德懷故居 賀龍故居 楊開慧故居 雷鋒紀念館
中國紅色報道
湖南紅色報道
中國紅色視頻
中國紅色景區資訊
中國旅游新聞
我要投稿
長沙在抗戰勝利的最初日子里
2015-05-23 09:54:31 來源:湖南日報 作者:湖南紅色旅游網 【 】 瀏覽:386次 評論:0
  抗戰光復,普天同慶,經歷戰亂回到長沙城的市民,爭相去照相館為他們勝利回城留影。此時長沙城內照相館生意爆棚,而長沙人從貴州貴陽回到長沙城開辦的攝影社“凱旋門”,成為長沙人勝利回城的代名詞。
  文/任大猛  繪圖/陳谷苗   攝影/徐暉銘 

  最近新聞報道稱,201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為使全國人民廣泛參與中央及各地區各部門舉行的紀念活動,2015年9月3日全國放假1天。為方便公眾安排假日期間生產生活,將作如下調休:9月3日至5日調休放假,共3天。

  70年前,當日本投降的消息四處傳揚,當時的湖南和長沙,前前后后出現了怎樣的情形呢——

  日軍投降消息傳來,

  瀏陽商戶情不自禁燃放萬響長鞭炮

  中國人民偉大的抗日戰爭勝利的消息,仿佛突如其來。

  1945年8月11日,湖南漢壽人易君左正在重慶一家餐廳吃晚飯,忽然有人沖進來沖食客們大聲狂叫:“日本投降了!”餐廳外面,此時到處都是狂歡的聲音。幾乎與此同時,吃飯的食客們推翻了食桌,一齊向門外狂奔,菜館的老板、老板娘子、伙計們,飯錢也不收了,什么都不管了,也跟著易君左這些食客們,一起跑出大門,只見門外的重慶街頭人潮洶涌,在黯淡的街道燈光下,萬頭攢動,人們在高呼狂叫,鬧成一片,像巨雷一樣震響。

  幾乎與易君左們狂歡的同時,通過收聽廣播電臺,駐扎在湘西瀘溪的中國軍隊十八軍官兵通過收音機廣播,證實了日本投降消息的準確性。立馬同事與朋友間,人人見面互相握手,異口同聲說道,“我們勝利了”,在瀘溪縣城內外,到處可以聽到人們縱情高唱《洪波曲》。十八軍軍部當晚舉行盛大晚宴,附近部隊更將所有瞬間信管炮彈拉到房外,朝天施放,天黑以后這曳光彈在天空綻放出紅、綠及白色的光彩,像一朵又一朵開滿天空的禮花,照亮了地下官兵們滿溢的歡樂。

  后來成為歷史學家的吳相湘,家住長沙文運街楚怡小學旁,在前一年長沙淪陷后,吳相湘隨部隊前行,駐扎在瀏陽縣官渡鄉,并在此創辦湘北、鄂南、贛東惟一一份報紙《民治報》。他在后來刊發在報章上的文章中記錄到:1945年8月11日,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消息到處傳播,“我們正在湘北敵后以產制鞭炮著名的瀏陽縣境,商店住戶都情不自禁燃放萬響長鞭炮。在當地工作的美軍更拿出所有彩色信號彈發射,高興地說:‘以后再不要用這些東西了,快回家了。’”

  美軍官兵想到他們幾萬里外的家,駐扎在湘東和湘西的國軍官兵,尤其是家原本就在長沙城里的官兵,更是想馬上插上翅膀,頓翼一飛就飛到淪陷一年多的湖南省城長沙去。

  張狂漢奸成人人喊打過街老鼠,少數日軍飲酒縱火“最后瘋狂”

  8月15日,日本天皇停戰詔書向日本全國播送,宣告日本向同盟國投降。

  當天,長沙中山路街頭即出現告示,令長沙城內各地下軍在原地駐防待命,令日軍在中國先遣軍未進城時,維持城市秩序,等待接管。 

  這一鉛印布告貼在中山路中山亭附近墻壁上后,不少長沙市民前往圍觀。但一湖北籍流氓憲兵便衣王某,竟當眾拔出手槍,威脅百姓不許觀看,并把布告扯爛。當天晚上,這個漢奸即被別動隊用亂刀砍死 ,其尸塊就拋在通泰街龍王宮火燒坪內。

  此時駐扎長沙城內的日軍,以未接到上級投降令為由,仍死硬拒絕投降,不時肆其暴虐。長沙《大公報》經理部職員李秉秋得到日寇投降消息后,即在8月15日當天進入長沙城內,想去收拾被盜用出版的長沙《大公報》及一切設備,不料李秉秋剛走到大西門,即被日軍槍殺。

  在這光明尚未徹底到來的混沌時刻,長沙城內各大小商家紛紛關門閉戶,僅中午時分,馬路旁可見一些米粉攤、油條檔仍在營業,這些小攤販早已不許賒欠,并聲明不收偽幣,只搞當場兌現。

  報載,此時的長沙城內,每到入夜,風聲鶴唳,暗殺成風。死硬的漢奸偽軍頭目,不少悄悄收拾行裝,想方設法從長沙城中開溜。

  到8月底,日軍投降的消息已徹底明朗,少部分不甘失敗的日軍官兵從8月30日開始,將槍炮彈及重要軍用品堆積于西湖橋至大西門沿河一線,焚燒達8小時以上,槍彈燃燒后的爆炸聲,聲聞百里,附近民房亦被牽連炸毀數十棟,傷害未及逃躲人民十余人。日軍也將黃土嶺日軍倉庫中的汽車輪胎點燃,濃煙熏黑了半個長沙城上空。 

  9月2日,日本向同盟國投降簽字儀式在日本東京灣美國戰列艦密蘇里號上舉行,日本政府代表重光葵和日本大本營代表梅津美治郎在投降書上簽字,中國代表徐永昌將軍參加了這一儀式。

  消息很快傳到長沙城內,中山西路福星門外河中,投水自殺的日本官兵達14人。這些日本鬼子駕著小艇,載著酒肴,劃船至中流,痛飲狂醉,然后自投于江中,實施其所謂武士道精神的“最后瘋狂”,而一般日軍則威風盡失,不少人成群結隊將軍用品、日常生活用品,擺放在長沙城市街道路邊,威風盡失地做起街頭小販來。

  中國軍隊收復長沙城,迎接官兵的是笑聲和鞭炮聲,治安立馬轉好

  8月11日,日軍投降消息經廣播電臺及報紙傳出后,從第二天開始,陸續有第九戰區薛岳所部的第99師派出的政治部人員等前往長沙城內,與駐長沙日軍接洽受降。但蔣介石最終決定派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赴江西南昌受降,湖南長(沙)衡(陽)區受降儀式由第四方面軍總司令王耀武主持。

  1945年9月6日中午,長沙上空出現標有中國軍隊徽記的數架飛機,低空隆隆繞城三匝而過。隨后,一支從河西渡江,經金盆嶺,由十余輛汽車組成的中國軍隊車隊,從南門口進城,并緩緩穿城而過,此時,黃興路兩旁商店和住戶自發點燃鞭炮,長沙市民們發出的笑聲和鞭炮聲,喜氣和響亮。車隊中,一位穿黃呢軍裝指揮官不時向市民點頭和舉手答禮。此人為118師師長戴樸。

  其時被任命為具體負責長沙防務的第十八軍軍部剛行進到距長沙城區35公里的油草鋪,35軍軍長胡璉原擬派軍容較為整齊的11師先行進入長沙城,并舉行入城式,不料卻被118師搶了先。十八軍軍長胡璉大怒,令118師師長戴樸率部隊向長沙以東黃花市行進,后來戴樸也因不聽指揮,率先搶功進入長沙城,而被免去師長職務。

  胡璉軍部于第二天中午才過望城坡,在郊外受到城郊百姓熱烈歡迎,在進城的公路兩旁,人山人海,鞭炮不斷,往長沙城中進發的中國官兵,全部下馬步行,接受人民的歡迎。自中國軍隊進入長沙城區后,混亂的長沙治安立馬轉好。1945年9月15日,王耀武以第四方面軍總司令身份在岳麓山下湖大科學樓禮堂正式接受侵湘日軍中將坂西一良的投降。一個新的長沙城,再一次從瓦礫廢墟中開始艱難的重建。

 

  凱旋返鄉路漫漫

  潘基石質指揮日軍修公路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抗戰勝利,河山光復,因戰爭而流徙在外的長沙人,挈婦將雛,只恨不能插上一對翅膀飛回長沙城,從此與故園廬墓相伴終老,永不分離。

  所以當日軍投降消息傳出后,在湘南藍田、湘西瀘溪及貴州貴陽等長沙人流徙聚集之地,很快就見到不少長沙人拋售手中的一切物品,只愿能買到幾張車票,帶著全家,回到被戰火摧殘中的長沙。

  可惜,因戰爭時期,湖南道路采取化路為田的破壞措施,原本并不太遠的路途變得迢遙,加之長途客車,車況極差,動不動就在路上拋錨,使回家的路變得更加艱難。

  最先進入長沙城的官兵,無不以騎馬為主,其次則是扶老攜幼,從較近的瀏陽等地步行而歸的百姓。最后不少人都已歸家了,那些坐在票價昂貴的木炭車上的人們,仍然顛簸在公路上。直到1945年11月后,從重慶坐汽車經湘西到達長沙,仍需經過18天以上。

  在抗戰前,湖南省公路通車里程居全國第一位,但因湖南抗戰時間最久,戰斗最艱苦,到日寇投降,河山光復之初,湖南公路保持完整者,僅剩沅(陵)晃(新晃)段和沅(陵)茶(洞)段兩段公路,其余各段公路無不因抗戰而被破壞,道路千瘡百孔。日寇投降后,恢復湖南省境內長衡、長岳、長寧等主要公路成為當務之急,從1945年10月起,政府征用日俘開始修筑上述三條公路。

  前幾年剛去世的潘基石質老人,在當年即負責指揮及督促投降日軍修復長寧公路(從益陽桃花侖至長沙望城坡)之平安灣(K948)至警馬橋(K952)總計為20公里長的一段公路,并成為長寧公路最早完成筑路任務者。

  以上數條公路均在1945年12月前修補完成,大大提高了當時的公路運輸水平。

  陳伯勛資助安化難民踏浪回星城

  陳伯勛是長沙原北區政協委員、曾任長沙盲聾啞學校校長。在民國時期,一直生活在長沙原北區的陳伯勛,就以熱心公益聞名于世。

  在1944年第四次長沙會戰中,陳伯勛追隨長潭自衛區司令、原長沙市公安局局長鄧如燦領導的雜牌部隊,退守長沙河西卯塘,堅持抗戰救亡工作。后陳伯勛被調駐后方,辦理通訊聯絡。1945年8月日軍投降,長沙光復,陳伯勛發現在偏僻的安化地區,竟聚集有大量從長沙“躲兵”的難胞,他們的生活已陷入困頓中。陳伯勛立馬聯絡熊擴陶、柳贈春、陳士棻等先生,發起組織長郡救濟會,為難胞服務,同時組織和主持安化橋市難民救濟辦事處,并獲得安化橋頭市蕭翊屏鄉長、湖南教育界前輩熊夢飛、曹典球、陳大榕等校長的支持,主動救濟及資助9450余位長沙人坐上返回長沙城的十余艘木帆船中返鄉。不過,當年從水路返回長沙路途仍然十分艱辛,因返城之際正值秋冬,灘干水淺,從安化到長沙,舟行竟達十日之久。陳伯勛本人因此次護送難胞回長沙,當年獲得長沙市民贊揚,他本人在上世紀80年代《長沙文史資料》中卻對此善舉從來不提。 

  長沙雖伴湘江而居,但在艱苦抗戰時期,湘江船家出于愛國,主動將船只鑿沉,免資敵用。而在1937年即將建成的長沙西湖橋口湘江大鐵橋,也因抗戰爆發,炸沉在湘江之中,直到1945年,該鐵橋,仍橫阻湘江,阻滯航運。趙恒惕在全國光復后回湘,看到湘江鐵橋被破壞且阻礙交通,他呼吁現在已進入中國建設新時期,這座阻礙湘江航運的湘江大鐵橋應當迅速清理,以恢復湘江原有的百舸爭流、千帆競發的盛景。

  “火車”?“軌道汽車”?載我回故鄉

  在抗戰時期,大量長沙人滯留貴陽,當他們從報紙上看到日軍投降后衡陽到武昌已開通火車,于是一些人費盡千辛萬苦從貴陽趕到衡陽,想從衡陽坐火車回長沙。火車站方面卻告知,火車每公里票價達10元,從衡陽到長沙需1930元。且每天規定只準搭客100人。趕到火車站后,人們才看到所謂“火車”,并非用火車機頭牽引,而是由一輛去掉輪胎的汽車,拖著兩個無篷的火車車廂在鐵軌上行駛。在從衡陽回長沙路上,“火車”行過滿目瘡痍的粵漢線,到處是被破壞的橋梁,最后只能以樹木暫時代替橋梁。從衡陽到長沙,路途可謂不長,但坐在這樣的“軌道汽車”上卻行駛一天半才勉強到達小吳門。即使是這樣的“火車”,在當年仍然一票難求。

】 【打印繁體】 【投稿】 【收藏】 【推薦】 【舉報】 【評論】 【關閉】 【返回頂部
我來說兩句
已有0評論 點擊全部查看
帳號: 密碼: (新用戶注冊)
驗證碼:
表情:
內容:
湖南紅色點擊榜
新聞
旅游
住宿
歷史
湖南紅色旅游新聞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