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湖南是革命的搖籃。回望歷史,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不懈奮斗。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用自己的言行,始終踐行對黨、對人民的莊嚴承諾,詮釋了“不忘初心”的真正內涵,守住的是純潔底色、先進本色,永葆的是對黨忠誠的黨性原則、政治品格。
從今天起,《湖南日報》推出“先輩初心耀三湘”專欄,以期通過追尋湖南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光輝足跡、挖掘感人肺腑的初心故事,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上,傳承“不忘初心”的精神,提高抵御風險和拒腐防變的能力,激發出擼起袖子加油干的創業激情。敬請關注。
湖南日報記者 張斌
【先輩語錄】
“共產黨員無論何時何地都不應以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應以個人利益服從于民族的和人民群眾的利益。”
——毛澤東
【初心故事】
6月29日,韶山,雨。
毛澤東同志紀念館和毛澤東遺物館內,前來參觀的人們絡繹不絕。
走進各個展廳,一張張照片、一件件遺物,一個個故事,還原了一個偉大而平凡的毛澤東。
紀念館有關負責人介紹,毛澤東同志心中永遠裝著人民,舍小家為大家,以天下為己任,以身作則廉潔自律,對親友不搞特殊照顧,精打細算崇尚勤儉,滿懷對人民群眾無限關懷的赤子之心和深厚情誼,給人們留下了最寶貴的財富。
任何時候都要首先想到人民
一件棉布襯衣、一頂藍色軍帽、一雙灰色紗襪……展廳內,毛澤東同志精心保存了26年的“寶貝”,吸引了很多參觀者的目光。
解說員介紹,這批衣物是長子毛岸英的遺物,被毛澤東同志悄悄收藏。
毛澤東同志教育子女,往往都是穿舊的、吃差的、干累的,到人民群眾中去。一直以來,他對子女的愛,是那么與眾不同。當戰火燃燒到全體中國人的家門口之際,毛澤東同志的兒子,又成為了中國人民志愿軍的一名戰士。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一個多月后,毛岸英在戰場英勇犧牲,年僅28歲。噩耗傳來,毛澤東同志忍痛說:“岸英是一個普通的戰士,不要因為是我的兒子,就當作是大事。哪個戰士的血肉之軀不是父母所生?”“青山處處埋忠骨,何必馬革裹尸還”,毛岸英永遠留在了他曾經戰斗過的朝鮮。
毛澤東,這個從偏僻的小山村走出來的農民兒子,生來就屬于人民。他心系百姓、關愛百姓、體恤百姓的情懷是與生俱來的。戰爭年代物資匱乏,毛澤東同志反復強調:“我們有困難,人民更困難,我們任何時候都首先要想到人民,我們寧可自己吃苦菜,也要把糧食分給群眾,寧可自己蓋稻草,也要把衣被分給人民。”
“這正是毛澤東同志心里永遠裝著人民的生動寫照。”韶山市史志辦主任龍亞力說,毛澤東同志舍小家為大家,殫精竭慮,先后有6位親人獻出生命,為中國革命作出了巨大犧牲。
“我和我的孩子都不能搞特殊”
作為黨的重要領導人,在遵守黨的紀律、維護群眾利益方面,毛澤東同志始終做到以身作則,嚴格要求親友“在人民中有所表現、取得信任”,“不要有任何奢望”。而對于子女,毛澤東同志的要求更加嚴格甚至達到苛刻的程度。
三年困難時期,李訥正在上中學,學校糧食定量不夠。有一次,李訥周末回家吃飯,飯菜很普通,但李訥吃得很香,一掃而光,連盤子中的油底都舔得干干凈凈。晚上,工作人員尹荊山在給主席倒茶時說:“主席,李訥太苦了,我想……”毛澤東同志皺著眉頭說:“同全國人民比較來說,她還算好一些……我和我的孩子都不能搞特殊。”
“面對親戚們要求照顧之類的事,毛澤東同志不僅婉言拒絕,還多次寫信請求對親戚嚴格要求,教育他們勤耕守法,不搞特殊。”龍亞力告訴記者。
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同志的外祖父家——文家的一些親戚和朋友,紛紛到北京看望毛澤東。其中有些人提出了希望毛澤東同志能夠給他們安排工作的要求。
在展廳,記者看到了毛澤東同志給親友們的書信。對這些要求,毛澤東同志都一概拒絕。
有的人從北京回來后,覺得攀上了關系,續上了交情,神氣得不得了,甚至講大話,擺架子。毛澤東同志還專門給當地黨委政府寫信,表明“不要因為文家是我的親戚,覺得不好放手管理。不應因為他們是我的親戚,就不批評他們的缺點錯誤”。
毛澤東同志以自己的大愛和無私,替代基于血緣和親情、鄉情的“小愛”與“自私”,把他對家鄉親友的關懷和摯愛化作最嚴格的要求,從不利用自己的地位、權力和影響謀取特殊利益。
崇尚節儉 砥礪作風
在毛澤東同志的眾多遺物中,有一件物品十分引人注目,那是一件白色泛黃的棉質睡衣。
這件睡衣材質一般,樣式普通,夾層,香蕉領,外側有兩個口袋,長141厘米。睡衣外觀通體破舊,它的領子全換過,衣袖、前頁、下擺等處補丁連補丁,竟達73個之多。
解說員介紹,從上世紀50年代初一直到1971年,毛澤東同志春秋兩季都穿它,這一穿就是20年。盡管越來越舊,卻總舍不得扔掉。
打過許多補丁的長筒襪,一縫再縫的皮拖鞋,總要用到“禿頭”的牙刷……在毛澤東同志身上,都是很平常的事。他還教育子女們要自食其力,全心全意好好為人民服務,不允許他們享受不應該享受的待遇。
毛澤東同志就是這樣艱苦樸素,崇尚節儉。在作風問題上,他保持著清醒的頭腦。早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他就提出了不祝壽、不送禮、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等防腐蝕的六條規定。他多次告誡全黨謹防“糖衣炮彈”的攻擊,“我們決不當李自成”。
■薪火相傳
“身為主席家鄉人,決不給主席丟臉”
在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附近,就是著名的紅色村落——韶山村。
6月29日,今年72歲的韶山村原黨總支書記毛雨時告訴記者,該村黨總支的前身,便是中共韶山特別支部。從那個時候算起,韶山村黨組織的歷史已有92年。
1959年,毛澤東重回韶山時,毛雨時作為學生代表受到了接見,還與主席握了手。在韶山村“當家人”這個位置上,他先后當了12年村主任、20年書記。
“身為主席家鄉人,我們決不能給主席丟臉。”毛雨時介紹,在毛主席的家鄉工作,更多的是一種責任和壓力。
上世紀80年代,人多地少、靠吃政府返銷糧過日子的韶山村,村民人均純收入只有290元。為了讓村民致富,毛雨時找準了發展旅游業這個“金元寶”。他帶著村干部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告訴村民,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要靠文明經營建設新家園。
顧慮消除了,靠著“毛澤東故居”這塊金字招牌,帶動了旅游產品、餐飲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大型停車場、建筑公司等相繼動工,韶山村走上了發展紅色旅游的致富路。
到2016年, 村民人均純收入已超過20000元,“紅色億元村”名副其實。這個當年一窮二白的小山村,在黨員干部“不忘初心”的努力下,走出了一條不尋常的致富路。
腰包鼓了,品德不能丟,環境不能壞。村里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再次彰顯,“我是主席家鄉人,我為主席家鄉添光彩”的觀念在村民中普及。
2007年元月,在黨員干部主動帶頭下,村里堅決拆除了原本擺在毛澤東故居后的零散旅游商品攤位。而在景區的旅游門店前,黨員干部既帶頭掛起“示范店”的標識,開展文明經商,又主動服務,為游客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同年3月,韶山村迎來新一輪換屆,原來的韶山、韶源和韶北3個自然村合并,共同組成了新的韶山村,并在湘潭市設立首個村級黨委。
韶山村原黨總支書記毛雨時將“當家人”的“接力棒”交到年輕人手中。原韶山村黨總支第一副書記毛春山當選為韶山村黨委書記。更讓毛雨時欣慰的是,一批德才兼備的青年才俊活躍在這片紅土地上,村黨委“班子”里不僅設立了紀委書記,還出現了“80后”的身影。
“把年輕的班子選出來,我完成了我的使命。無論生活怎樣富裕,韶山精神不能丟,毛主席的精神要代代相傳。”臨別時,毛雨時對我們說。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這是毛澤東同志當年對故鄉的欣喜描摹,未來也將永遠激勵著韶山人民邁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