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伉儷誓死捍衛信仰
瀏陽田波揚和陳昌甫烈士面對敵人嚴刑拷打拒不自首和說出黨的秘密,犧牲時年僅二十二三歲
-
田波揚與陳昌甫生前合影。 資料圖片
長沙晚報記者 錢娟
“頭可斷,血可流,此志不可移!”田波揚烈士面對敵人嚴刑拷打時發出的吶喊,至今回蕩在歷史的天空。近日,記者走進瀏陽市北盛鎮泉水村,始建于清代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的田家老宅,歷經百年滄桑,古樸神韻依舊。庭前,田波揚生前手植的桂花樹亭亭玉立,又重新吐露了新芽。坐西朝東的七間磚瓦房內,沿用多年的家具保持著舊貌,這里是田波揚生命的起點,在這里,他度過了無憂無慮的童年時期;在這里,他與陳昌甫喜結連理,迎來了兩個孩子的降臨。
英烈事跡
革命夫妻寧死決不叛黨
田波揚,別名佐渠,1904年生。陳昌甫,女,1905年6月出生,與田波揚同為瀏陽人。1921年,田波揚與陳昌甫結婚。婚后,陳昌甫隨田波揚到長沙求學,結識了郭亮、夏曦、夏明翰等一批進步青年,夫妻二人先后加入了共青團、共產黨。1926年,田波揚到長沙兌澤中學當教員,以教師身份為掩護,組織工農群眾和青年學生支援北伐戰爭。北伐軍占領長沙后,田波揚受中共湖南區委派,到夏曦、謝覺哉等主持的國民黨省黨部工作,擔任青年部部長,兼任共青團湖南省委宣傳部部長。1926年10月,黨組織將陳昌甫調到長沙,擔任團省委聯絡員。
1927年5月21日“馬日事變”后,田波揚和陳昌甫留在長沙城內開展地下斗爭。由于叛徒告密,田波揚夫婦不幸被捕。獄中,敵人對田波揚施以酷刑,用竹簽扎進他的十指,用木杠壓斷他的雙腿,要他自首和說出黨的秘密。田波揚的回答鏗鏘有力:“頭可斷,血可流,此志不可移!”敵人對田波揚無計可施,就審問陳昌甫,利用二人深厚的夫妻感情和生離死別來恐嚇陳昌甫,要她代替田波揚在自首書上簽字。陳昌甫奪過敵人手中的筆在紙上疾書:“我寧可代替他死,但決不代替他叛黨。共產黨員是殺不絕的,血債一定要償還!”
1927年6月6日凌晨,殘暴的敵人殺害了這對年輕的革命夫妻。時年,田波揚僅23歲,陳昌甫僅22歲,且懷有身孕。
精神傳承
77歲退休教師著書立說緬懷英烈
記者探訪革命英烈田波揚故居,96歲的龍素偉老人精神矍鑠,端出熱茶相待,眼前這位老人,自幼便與田波揚長子結下了“娃娃親”,田波揚與陳昌甫生前的合影已泛黃,老人將老照片精心裱起來,懸掛在客廳中。一幅幅老照片,訴說著光陰的故事,講述著英雄生前往事。回憶起與公公婆婆相處的點滴,龍素偉說,母親是婆婆陳昌甫的“閨蜜”,早在兒時兩家人就彼此交好。婆婆生性活潑,與公公相知、相愛、相許,相濡以沫投身革命事業。“婆婆對我母親說,我走了。沒想到,這一別,竟成永訣。”提及當年陳昌甫話別母親的一幕,龍素偉至今記憶猶新。
“求學勵志,志報祖國,國難先赴,赴湯蹈火,浴火永生。田波揚短暫的一生定格在了23歲,斯人已逝,但精神永存。”77歲的瀏陽六中退休教師任祖霞拿出一摞厚厚的底稿,這是他退休后花了三年時間的嘔心瀝血之作。1927年田波揚犧牲時,任祖霞尚未出生,生長在這片紅色熱土上,任祖霞從小受到革命英烈崇高精神的熏陶,萌發了著書立說緬懷田波揚、陳昌甫夫婦的想法。“紅色的基因,已深深植根在村民心中,這是泉水村人的精神財富。”任祖霞呼吁,對田波揚故居進行修繕加固,籌建田波揚故居陳列室,將革命英烈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