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展以“還我河山”為序曲,以“壯我河山”為結尾,展現了楊靖宇、張自忠等抗日名將為國捐軀的犧牲精神,趙一曼作為戰士和母親的家國情懷,父親鼓勵獨子參軍抗日、寡母帶著獨子共赴國難的感人事跡,長沙會戰全殲日寇時留下“倭寇萬人冢”的歷史事實以及“芷江受降”的歷史情境等。
從“還我河山”到“壯我河山”,這也是何繼善一生的寫照。何繼善于1934年9月出生于湖南瀏陽,經歷過硝煙彌漫的戰火童年,在忍氣吞聲中失學,在壓抑屈辱下抗爭。“從那時候,我就知道,我們從小遭罪,是因為我們落后。這是我日后尤其發奮的動力。我一生都好像一直延續了躲日本鬼子時的那股子勁:你不要我上學,我偏要更好地學;你想讓我認命,我偏不信這個邪。沒有老師自己學,沒有教室山里學……”
長大后,何繼善憑借自身學識踐行著“壯我河山”的人生目標。1994年,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理性的科學與感性的藝術,向來被視為烈火與寒冰般難以兼容,何繼善卻提倡將科學、技術、工程與藝術相融合,積極提倡在工科大學生中進行書法等人文教育。他勤學苦練, 篆、隸、楷、行、草均有較高造詣,在嵌字聯書法和中英文書法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