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會呼吸有體溫的”。在抗戰勝利70周年之際,一場名為“特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文物資料展”于昨天上午9時在長沙市博物館開幕。如何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或許參觀過這場展覽的觀眾會得到一個答案,絕對不能淡忘這段歷史,要與這段歷史同呼吸共命運,在仍然具有體溫、充滿感情的歷史中,我們應當銘記抗戰中的英雄,盡管他們或許只是些“無名之輩”,歷史其實正是由億萬“無名之輩”所創造,他們可歌可泣的抗爭,值得我們感受他們的溫度和冷暖,銘記他們作出的努力。
“無名”湘繡女,用絲線控訴日軍侵湘造成夫妻別離
在第四展廳展出的一條白棉布繡花方巾特別引人注目。
一位不知姓名的湖南繡女用紅綠紫三色絲線,在一塊長寬均約半米的白方巾上,繡出56句纏綿悱惻的七言詩,傾訴其對抗戰的丈夫的深切思念,控訴了日本侵湘造成普通人家如牛郎織女一般的別恨離愁:“ ……九月菊花遍地黃,前方炸彈響叮當,可恨日本心腸毒,飛機大炮打先鋒……夏月牡丹配芙蓉,可憐我夫受風寒,心中送起前方去,路途遙遠枉費心。臘月梅花對雪開,夫君當兵一年來,得勝提起茶盤格,洗手焚香謝天臺。奴守空房十二月,眼淚汪汪落紛紛,用手提起茶盤格,如真如見半夫人。”這條浸滿淚水繡成于抗戰年代,實錄生活的方巾,為長沙市博物館收藏,已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在這條白棉布繡詩方巾旁,另外陳列著一方極不打眼的黑陶罐,陶罐外壁鐫刻有“小日本不講理”六個大字,它像在展示著一道難以愈合的歷史傷疤。這個粗糙陶罐的制作者無法考證,但其指斥“小日本不講理”的話語,穿越時空,至今仍覺擲地有聲。
雖為“無名之輩”,但抗戰老兵在重構一段湖南抗戰史
戰火與硝煙似乎隨70年時光已散盡,但在長沙抗戰文物資料展上,那些清晰的抗戰老兵環境照似乎仍讓他們彌漫在過往的歲月中,歷久彌新。
幾乎每個展廳墻上均懸掛有本次策展人馬金輝為抗戰老兵們拍攝的照片,照片中的老人們,或健在,或已故,照片旁的文字,極其簡略地概括著老人在抗戰中的經歷。
現家住長沙市岳麓區金嶺小區的抗戰老兵劉津在志愿者的攙扶下,來到展廳中自己的相片下。劉老自稱,這張他半躺在椅子上,手拿自己畫像的相片,讓他“很滿足,很滿意,很喜歡,拍出了他隨便時的狀態”。拍攝者馬金輝的理解是:這些展覽上的相片,讓所有老兵獲得了一種“視覺上的待遇”,老兵們會覺得這些相片反映了他們真實的狀態,令他們有面子,找到了歷史的位置,他們并不僅僅只是一個“過去的存在”。
馬金輝回憶,當初為老兵劉津拍攝相片時,剛看完《欲望高速》的老人曾說:他“現在怕死,舍不得,不知足,生活上沒有太多的要求,就是對知識,對人生路程的長度和寬度不滿足”。
現在人們進來看這些相片,瀏覽抗戰老兵們的經歷,大家都會知道,都會銘記這些“無名之輩”,他們是士兵,是70年前的抵抗者,中國抗戰,是由一個個具體的人來完成的,他們是那段歷史的親歷者,這些湖南老兵正以“無名之輩”的名義,以自己在抗戰中的真實細節,重構著一段抗戰史。本雅明說:“紀念無名之輩比紀念名人要艱難得多,但歷史的建構就是要致力于對無名之輩的銘記。”馬金輝認為,“從個體生命的角度,銘記無名之輩,銘記他們在曾經的時代要求下所作出的簡單的壯烈回應,這是我們對70年前那場全民抗戰具微而真實的紀念”。
來自長沙縣路口鎮的抗戰老兵粟翼航曾在99軍99師司職譯電員,在汨羅,他曾被迫擊炮擊中頭部,展覽上,他在自己的相片下,揭下帽子將當年被彈片劃破的頭部傷痕展示出來。
無須常懷仇恨,但應牢記歷史
滿屋抗戰老兵相片,一件件抗戰歷史文物,一下子就讓首批前來參觀展覽的八旬娭毑彭越礙回到日寇入侵湘潭的歷史現場。
她說,1944年,她剛滿10歲,禾苗才長得齊她腰深的時節,日寇跑到她家鄉湘潭縣易俗河空靈鄉赤廣塘打擄,她抱著半歲大的侄女躲兵,8歲的弟弟則牽著一頭大水牛,手中提著一簍飯逃難。這些抗戰中的細伢妹子,緊緊跟著家中患痢疾的大人,在混亂中往山里跑,往溝里躲。在那個日寇侵湘、兵荒馬亂的年代,無論男女老幼都不得安生,他一個5歲的侄兒就在這次混亂中走丟了。
展覽中的文物資料及老兵相片,讓彭娭毑一下子就回到七十多年前。在省委黨校退休的她,說了一句堪稱經典的話:“無須常懷仇恨,但應牢記歷史。”她說這是她作為一個抗戰親歷者得來的教訓,雖然她并非抗戰老兵,但她也是見證這段歷史的“無名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