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晚報記者 鄧艷紅 實習生 巢好
趙家橋,只是常德一個很不起眼的小地名,小到在地圖上都難以找到它的坐標。然而,在72年前,英勇的中國將士曾經在這里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一場激烈的戰(zhàn)斗,國軍陸軍第十軍預十師師長孫明瑾就犧牲在這里。 近日,在當地老人的帶領下,記者走訪趙家橋抗戰(zhàn)遺跡,聽親歷者講述抗戰(zhàn)往事,再現當年在這個小村莊中,孫明瑾將軍英勇抗擊侵略者的烽火故事。 訪 當地老人建民間紀念館 在趙家橋一座不起眼的民房里,有人建了常德會戰(zhàn)趙家橋紀念館。今年86歲的張家權便是這座紀念館的主人。記者現場看到,紀念館除了陳列一些媒體拍攝的紀錄片外,主要收錄的就是趙家橋及其周邊80歲以上老年人對戰(zhàn)爭的回憶。“這些都是最真實、最直接的回憶。”張家權說,為了這些資料,他從2008年開始走訪了100多名老人和歷史研究者。 在離紀念館幾百米之外的山上,有當年戰(zhàn)爭期間留下的戰(zhàn)壕。離趙家橋不遠的另一個小山坡上,還保留有孫明瑾的墓坑,當地老人對此無不知曉。“當年孫明瑾將軍就是犧牲在這里。”當地村民朱炳玉指著一片田垅說。孫明瑾犧牲后,就葬在離田垅不遠的一片山上。 記者在山上看到當年的墓坑,長約3米,寬約2米,如今已經長滿了草。也許是出于對這位中國名將的敬畏,當時日軍允許在墓前立“中國將軍孫明瑾”的墓碑。常德收復后,孫明瑾的遺體被移往長沙公祭,之后又移往南岳衡山。 憶 眼看自家房子被日軍燒毀 張家權從小在趙家橋長大,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在趙家橋的罪行以及中國軍隊的英勇抗戰(zhàn)。“那時,我只有14歲,但是已經懂事了,現在還記得當時老百姓真的很慘。” 戰(zhàn)事開始后,張家權全家人和村里其他人躲在趙家橋附近的山上。“漫山遍野都在打仗,到處都能聽到槍聲。”張家權回憶,“他們在這邊山頭打,我們就躲在另外的山頭。”在逃難過程中,張家權的堂兄張庭元被亂槍打死。 據張家權回憶,日本侵略者來了之后,整個村子簡直淪為人間地獄。“老百姓跑光了,日本人就住在老百姓家,離開前就一把火將老百姓的宅子燒掉。”回憶起這個事,張家權一邊用手比劃,一邊激動地說道:“我的房子就是被日本人燒掉的,當時我在山上眼睜睜看著自家宅子燒了起來,火光沖天,那個恨啊!” 考 孫明瑾臨終前仍部署向德山猛進 紀念館建成后,接待了不少鄉(xiāng)親、友人,很多都是慕名而來,“孫明瑾將軍的兒子孫瑞星也來過。” 據史料記載,1943年冬,孫明瑾率領第10預備師8000將士,隨第十軍一起,從駐地衡山出發(fā),火速救援常德。第10預備師同日軍先頭部隊展開激戰(zhàn),沿途擊退日寇的瘋狂阻擊。 此時,日軍的逆襲大部隊已經逼近,日軍第68師團增兵至三四千人,在猛烈炮火轟擊后,以步兵主力直撲第10預備師的戰(zhàn)斗指揮所。據孫瑞星回憶:“此時,部下請求掩護孫明瑾突圍,父親拒絕部下的請求,又奮身投入激戰(zhàn)。”日軍集中火力猛射,孫明瑾頸部、胸部、腰部和手臂多處中彈。 據孫瑞星回憶:“父親流血過多,傷勢極重,臨終前仍手扶衛(wèi)士,頻語部屬向德山猛進:‘貫徹命令,達成任務!’語終氣絕,壯烈殉國!” 變 鄉(xiāng)村休閑垂釣的好去處 72年彈指一揮間,當年烽火連天的趙家橋僅存于老人們的回憶之中,如今的趙家橋寧靜安逸,附近的金陵水庫水波蕩漾,清澈見底,是常德人周末休閑垂釣的好去處。 據介紹,如今的趙家橋只是一個小地名,隸屬于常德德山經濟開發(fā)區(qū)石門橋鎮(zhèn)。石門橋鎮(zhèn)位于常德市東南城鄉(xiāng)結合部,境內還有鐵路、碼頭,交通很方便,地理條件優(yōu)越,自然資源豐富。在經濟方面,德山經開區(qū)的發(fā)展定位是“工業(yè)新城、城市新區(qū)”。這一發(fā)展定位,意味著德山開發(fā)區(qū)發(fā)展的重點不僅是工業(yè),還有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三產業(yè)。而石門橋鎮(zhèn)企業(yè)眾多,尤其是紡織工業(yè)在全區(qū)處于龍頭地位。隨著石門橋鎮(zhèn)的經濟發(fā)展,趙家橋人的生活水平也將水漲船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