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長沙晚報記者 鄒麟
7月底8月初,10余天時間,5000公里路程,劉少奇的俄籍長孫阿廖沙進行了以“追尋少奇足跡,弘揚抗戰精神”為主題的重走抗戰之旅。
阿廖沙開啟這段尋訪之旅時,根本沒有想到,這10余天重走4省7地,會給自己帶來這樣的震撼。“我知道爺爺在中國人民心目中的分量,但我真不知道他是如此地被人懷念。”阿廖沙說。
在山西臨汾劉村,得知劉少奇的孫子來追尋爺爺的足跡,淳樸的鄉親們爭先恐后地告訴我們從長輩處聽來的一星半點兒故事;80歲的老教師趙剛更是收集了不少紅色史料,搬來板凳一一說給阿廖沙聽。
69歲的楊明周和85歲的喬芬娥在八路軍駐河南洛陽辦事處舊址旁住了一輩子,他們講述的故事,讓我們更好地了解了那段歷史。
八路軍澠池兵站舊址,十年動亂期間,為了保護劉少奇曾經用過的桌子、椅子、床和火盆,房東王小潤一家小心翼翼地將這些東西藏了起來,后來又進行了無償捐獻。
在駐馬店竹溝,阿廖沙被陳少敏的故事所吸引:在黨的八屆十二中全會上,最后表決“永遠開除劉少奇黨籍”的決議。代表們齊刷刷的手臂舉起來表示通過,只有陳少敏趴在桌上,用莊嚴的右手捂住左胸,用這種特定的方式,表示自己鮮明的態度。“陳少敏是個非常值得敬佩的人。”阿廖沙感慨。
在新四軍紀念館(江蘇鹽城),鹽城市委黨史辦黨史專家劉小清送給阿廖沙一本自己的著作《劉少奇在鹽城》,他說,如今,蘇北人們仍然記得劉少奇力排眾議在黃海之濱修建海堤,使之成為一道堅固捍海屏障的功績。
而70歲的東?h石梁河鎮西朱范村村民王宗富,在一人高的玉米地里仍然能準確無誤地指出當年劉少奇住過的房屋,他說起“愛心井”的故事時,眼里含著淚花。
……
一路上,聽說這個留著俄式小胡子的男人是劉少奇的長孫,人們總會熱情地迎上前去,告訴阿廖沙他們對少奇同志的感情,并且不忘豎起大拇指,說一聲:“好!”
就像當年劉少奇與王光美分別時所說的最后一句話:“好在歷史是人民寫的。”阿廖沙讀懂、聽懂、看懂了人民群眾的心聲,十分震撼。這也是他在澠池不由自主唱起俄文歌曲《哎,道路》的原因。
他說,一路上感受最深的,是“人民群眾對少奇爺爺的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