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年紀雖小,抗日救國不辭勞!”66歲的孫范民一邊哼著這首歌,一邊架起老花鏡,翻開一本相冊,找到了一張泛黃的黑白合影。照片中的孩子們頭戴帥氣的童子軍帽,眼神透亮,翕動的嘴唇仿佛在高歌。
“我唱的就是他們的團歌。今天的小朋友也許從沒聽過,但那個硝煙彌漫的年代,孩子們曾把這首歌唱響湖南!”孫范民所唱的,就是中國第一個抗日兒童工作團——育英兒童抗戰團的團歌。孫范民的叔叔、杰出的教育家、革命家孫偉正是育英兒童抗戰團的創始人,而孫范民的哥哥、烈士孫森(孫阜民)則是育英兒童抗戰團的骨干。一首老歌牽系一門忠烈,揭開一段塵封往事。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昨日正逢“六一”,孫范民帶記者走訪了位于雨花區跳馬鎮石橋村的全國最早抗日兒童工作團舊址,重溫了那段少年英雄事。
一門忠烈 組織湖湘少年抗日御侮
“要講育英兒童抗戰團,不能不提育英學校。”昨日,站在跳馬鎮石橋學校門口的一座大石碑前,孫范民拉開了話匣子。“石橋學校就是當年的育英學校,歷任校長幾乎都是我們孫家人。”孫范民告訴記者,他的先輩、同盟會員孫肇璜于1912年在長沙保節堂創辦了育英學校,并出任首任校長。1937年7月,抗日戰爭打響,共青團員孫偉出任第五任校長,同年12月9日,經帥孟奇介紹,孫偉加入中國共產黨,育英學校由此成為中共湖南省委、長沙市委、長沙縣委的重要活動陣地。文夕大火后,育英學校從此遷往跳馬鎮石橋村孫家祠堂,孫范民從未曾謀面的大哥孫森,出任第七任校長。
“那個時代的孩子們,出生就要面對山河破碎、國家危亡。”孫范民說,湖湘子弟敢為人先,湖湘少年抗日御侮更是不甘人后,育英學校就是見證。盧溝橋事變發生后的第22天,即1937年7月29日,育英學校便在湖南第一個發起募捐支持抗日。之后,在徐特立提議下,育英學校校長孫偉,經請示湖南省工委同意,籌組育英兒童抗戰工作團。為帶領湖湘少年追求進步,孫家一門忠烈付出巨大犧牲。孫老說,大哥孫森后來擔任長沙中國書店經理,通過傳播進步書籍鼓舞青少年,抗戰勝利后次年,被國民黨特務殘忍活埋于識字嶺。
八省抗日 兒童團讓劇場變抗日戰場
“槍在哀鳴,炮在怒吼,法西斯野獸正在咆哮……”孫范民至今記得叔叔教唱的這首團歌。歌聲和文章,不僅讓孩子們鼓起勇氣在戰亂中活下去,更成為了刺向日寇的利器。育英兒童抗戰團成員當年年紀最小的10歲,最大的17歲。剛開始,他們挑著圖書和演出道具,在方圓二三十里的瀏陽河畔團頭河、柏家山、鎮頭鎮、五美山嵩山寺等集鎮宣傳演出,后來腳步越邁越遠,從湘潭、湘鄉、邵陽、衡陽等省內各地直至廣東、廣西、湖北等八個省份,哪里有激烈戰事,哪里就有這群孩子們。
兒童團奉命慰問戰事告急的湘北最前線。當時,在隆隆的炮聲中,孩子們每天照樣工作、學習、聆聽戰士講述戰斗故事和軍事知識,公演抗戰劇以及開展其他宣傳活動。團員奉文湘、張若曦、張業裘三人還奉命組成調查組,在日軍侵占過的福臨鋪、新市鎮一帶,調查敵寇暴行和我軍民英勇抗擊日軍的事跡,做了“戰地見聞”的記錄。在營田的一次演出中,敵機兩次來襲,士兵和民眾也兩次散而復聚,聽歌看戲的情緒異常高漲。當敵機第二次飛走后,臺上的幕布徐徐拉開,這一場足足演了3小時。
育英兒童抗戰團開展敵后抗日宣傳,也冒著炮火硝煙給前線官兵演出,讓劇場變成了反對日寇侵略的戰場。1940年12月25日,因當局種種壓迫,被迫解散。1940年1月19日的《國民日報》這樣評價兒童團:“這次遠來抗日前線作慰問表演的育英兒童抗敵工作團,歌聲的抑揚,一弛一張,真是恰到好處,無懈可擊,可稱是近來藝術界的一個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