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小長假期間,外出旅游的人數增加,景區門票價格又一次受到社會關注。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至少有超過20家景區紛紛表示漲價。其中不乏公開違規漲價,一些景區為了規避監管則實行“打包加價”。 其實,景區漲價早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漲價背后的貓膩現在也開始逐步暴露。新華社記者調查發現,在多地景區票價不斷上漲的同時,一些地方的門票收入流向不夠透明,很多收費并沒有反哺于景區的維護和建設,有的被用于與景區沒有直接關系的政府工程,甚至支付當地發展旅游業的廣告費——本應全民享用的風景名勝,成了個別部門甚至個別腐敗分子的提款機。 對于風景名勝區如此任性漲價,公眾盡管心懷不滿,但在旅游資源供給不足的大背景下,也只能咬牙忍了。但國外游客卻可以“用腳投票”,據國家旅游局發布的“2014年1-12月來華旅游入境人數”統計數據,2014年度歐美及大洋洲游客來華入境游人數皆有下滑。自從2009年旅游逆差首度出現之后,已經從40億美元猛增至2013年的769億美元。山還是那座山,水還是那條水,自然風光沒有失去吸引力;交通更為發達,設施更為便利,服務能力也變得更好。為什么反而來的少了?原因還是性價比,人家想欣賞中國的自然美景,感受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但都太貴了。越來越多的國外游客反映,和享受到的服務相比,到中國內地旅游越來越不劃算,一部分對亞洲目的地有興趣的歐美游客開始選擇轉向服務業發達的日本、韓國、東南亞。 游客,關鍵詞還是“客”。門票只是一方面,背后卻是我們一些地方旅游發展理念的背離,簡單來說,就是壟斷資源趁火打劫,有了壟斷作為支撐,價格可以隨意漲,服務自然也會沒人管。坐地收錢來得這么容易,誰還顧得上游客的消費體驗呢? 有統計顯示,今年2月份,赴日旅游的中國大陸游客數量躍升至35.9萬人,同比上升近160%。此外,韓國旅游發展局的數據也顯示,2月赴韓旅游的中國游客人數達52萬人,同比增長58%。同時,俄羅斯聯邦旅游署的數據表明,2014年中國超越德國,成為俄羅斯的第一大海外游客來源。 一邊是把旅游景區當作“印鈔機”,“資源有償使用費”“景區新農村建設資金”“景區專項資金”“價格調節基金”……各項收費一哄而上,恨不得將游客的錢包直接拿來掏光;另一邊是將游客作為促進經濟的“財神爺”,護照落地簽,全程中文服務,全民熱情接待,目的就是讓人玩的舒服,然后去商場“買買買”。 前不久,國家旅游局網站發布消息稱,為了讓不文明游客“長記性”,將與民航局形成工作合力,拒絕為其提供旅游、乘機等服務。對此筆者表示贊同。換個角度來看,一些景區違規漲價,坐地起價、雁過拔毛,如此粗暴地對待游客,不僅是一種不文明的表現,更存在違法違規的嫌疑,游客是不是也可以有權利拒絕買單?(周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