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譚思忠、王瑛夫婦重返延安的合影。長沙晚報記者 周和平 翻拍
長沙晚報訊(記者 周和平 實習生 王娜)“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70多年前的1939年,毛澤東在《紀念白求恩》一文中號召大家學習這位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我目睹白求恩的言談舉止,精神品格,深受感動。直到今天,一提起白大夫,我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老紅軍王瑛生前在《記得當年白求恩》如此深情地回憶。今年是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本期“檔案里的長沙”走進長沙市檔案館,隨著紅軍夫婦譚思忠、王瑛個人生前回憶錄相關檔案的開啟,長征及白求恩等鮮為人知的歷史往事穿越時空隧道一一呈現。
檔案史志 水草地行走好似踩鋼絲繩
在長沙市檔案館,紅軍夫婦譚思忠、王瑛個人生前資料,已是紅軍長征留下不可多得的個人檔案。記者注意到,在該檔案里,保存有這對紅軍夫婦的回憶錄、老照片、勛章證件等資料。
據記載,1914年10月,譚思忠出生在茶陵縣的貧農家,只讀過兩年小學。未滿16歲,譚思忠在當地帶頭報名參加工農紅軍。1934年8月,譚思忠所在的紅六軍團奉令,從湘贛蘇區的江西永新出征,開始了長征;比譚思忠小兩歲的王瑛,出生于四川通江縣的貧農家,17歲那年,她參加工農紅軍,踏上了長征。1939年元旦在延安軍委總政治部,經人介紹,譚思忠和王瑛結婚,組建成革命家庭。
回憶起親歷過的紅軍長征,譚思忠刻骨銘心的是:翻過大涼山,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夾金山后,便是一望無際的大草地。剛開始是旱草地,行走還方便,不過高原干燥無雨缺水,空氣稀薄,便使人喘不過氣來,非常難受。作為南方人,根本不適應這種氣候條件,部隊行進10多天后,眼前便出現大片水草地,地質松軟,走起來好似踩鋼絲繩一樣,要一步一步地踩在草蔸上方能行走,一不小心就會陷進泥潭中拔不出來。不少戰友就是在如此惡劣環境中加上饑寒交迫,獻出了寶貴生命……
檔案鉤沉 白求恩說“我不能吃,給重傷員吃去”
紅軍夫婦譚思忠、王瑛個人檔案,不僅有紅軍長征的歷史見證,也記錄了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鮮為人知的往事。
王瑛生前在其《記得當年白求恩》回憶錄中寫道:紅軍到達陜北后,自己曾擔任白求恩和平醫院護理班長,在那時,她有機會見到了白求恩大夫。
由于醫院人手緊缺,能夠做手術的醫生更是少之又少,白求恩醫術高明,每天擔負著十分繁重的醫療任務。由于過度勞累,加上沒吃沒穿的,白求恩身體很快變得十分虛弱,戰士們擔心他的健康。有一天,護理班特意為他燉了一只野雞,希望給他補補身子,可是白大夫怎么也不肯吃,他說:“我不吃、我不能吃,給重傷員吃去!”司號連給他安排個小灶,想給他做點好吃的,白大夫拒絕了:“你們怎么吃,我就怎么吃,不需要小灶。”
“白求恩就是這樣和我們同患難,他精湛的醫術和對工作的極端負責任,感動著每一個人。”回憶起這段往事,晚年的王瑛仍感慨不已。
檔案尋蹤 勤儉節約家風讓子女受益
1949年8月,長沙和平解放,譚思忠奉命接收國民黨湖南省立長沙醫院,任黨代表兼院長。上個世紀60年代離休后,譚思忠、王瑛夫婦住進了東湖干休所,直至2005年最后一位去世。
紅軍夫婦的后人今何在?昨日,在市檔案館的幫助下,記者輾轉見到了其女兒譚曉紅。在譚曉紅印象中,父親隨和,不愛講多話,媽媽能干,從不叫苦叫累。盡管姊妹多,父母親除了以身示范,從不喜歡說教,其“勤儉節約、老老實實做人”的家風,至今讓她們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