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天心中學近900名初一學生去到田間地頭,在研學中成長
讓城里孩子做一回農家少年
-
許多城市小孩從未踏進過農田,明德天心中學的學生們卷起褲管,下田插秧,他們不僅體驗到了勞動的艱辛,農田也成了他們研究學習的課堂。 長沙晚報通訊員 王慶攝
-
“哇,捉到魚啦!”學生們在學農實踐中收獲著滿滿的快樂。長沙晚報通訊員 彭松攝
長沙晚報記者 徐媛 通訊員 陽淼 實習生 劉珊
這是一個沒有課本、沒有講臺、沒有黑板的課堂。雖然告別了正襟端坐、遠離了語數外,但下塘摸魚、農田插秧,甚至是擺滿瀏陽蒸菜的飯桌,都與學習和研究相關。近日,明德天心中學近900名初一學生在瀏陽松山屋場或攸縣羅家坪經歷了別樣的課堂體驗。四天時間里,孩子們從書山題海到廣闊的田間地頭,讓“學農”的親身實踐和“研學”的鉆研思考在“做一回農家少年”中得到最完美的詮釋。
農事體驗 突破自我
學生愛上“行走的課堂”
在攸縣羅家坪,學生們第一天就體驗了一項頗具特色的農家活動——下塘捉魚。面對混濁的魚塘,這些來自城市的孩子們有點傻眼了。直到看到帶隊老師們擼起袖子和褲腿,歡快地跳進淤泥里,學生們才拋開拘束,一個個跟著下塘捉魚。
1602班的李同學,平時在班級里是個不太起眼的學生,但在抓魚的時候,卻能盯緊目標、看準時機、發動襲擊,第一個抓到了魚,讓所有師生刮目相看。“放下矜持,把握機會。”小李同學在當晚的研學記錄里寫下了這八個字。1621班的吳姝雯在抓魚之后的心得中也寫道:“雖說弄得臟兮兮地回到房子,但我卻體會到了不少東西:第一,在任何時候都不能灰心,也許成功就在下一秒;第二,活動并不在于誰抓魚抓得多,而在于你是否克服了心理障礙,得到了收獲。”
除了下塘捉魚,學生們還趕著大水牛耕地,在小樹林里追著土雞跑,去田間插秧、到菜園摘菜;晚上,他們還在農戶的指導下做蒿子粑粑、糖油粑粑……這些真實的農家體驗讓孩子們盡情親近自然、感受生活。農活之外,兩個實踐基地分別安排了翻越勝利墻、穿越火線、極限報數、竹筏比賽等團隊拓展,以及祭孔子、學家風、做稻草人等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與傳承活動,大大豐富了課堂內涵。
一切都讓人看到了嘗試中的成長。老師們驚喜地發現在活動中打開心扉、突破自我的學生越來越多。1601班那個做事毛躁的小伙子,竟然將行李整理得井井有條;平時在家幾乎沒進過廚房的孩子們忙著端菜、搶著洗碗,儼然變身居家小能手;1611班和1619班兩個書生意氣的男孩剖起魚來一點也不馬虎,手起刀落,非常有范……
“在這個過程中,不少人都不可避免地經歷過猶豫甚至害怕,但最終大家都戰勝了自我,展現出了平時沒有讓人發現的閃光點。”明德天心中學教育處楊芳主任在這些內向沉默的學生的研學記錄本上,留下了歌德的一句話:“沒有人事先了解自己到底有多大的力量,直到他嘗試以后才知道。”
貼近大地 深度學習 師生學會思考與分析
從魚塘里抓到魚其實僅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為了引出認魚、剖魚、做魚、吃魚的研究學習線索。
“一開始我們都以為只是把魚捉上來就完成了,后來才發現我們要區分捉到的魚是什么種類,要親自動手去解剖,認清魚的內部結構。”學生任盈盈告訴記者,捉魚成為了一堂生動的生物課。
每一位學生人手一本《學農實踐研學手冊》。明德天心中學的老師們根據學生所能涉及的深度和寬度,充分結合當地特色列出了許多有趣的研究課題,其中既有傳統題和農作題,也有勵志題和時事題。而在此之前,學校還特意邀請了專家給老師上課,教老師們如何指導學生選擇課題做研究。“學農研學,重在‘研’字。從頂層設計到具體操作,都要讓學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老師在此過程中也要解放思想,大膽實踐,實現共同成長。”天心區教育局局長謝巍如是強調。
在瀏陽,老師們布置了“三大認知”的學習任務,其中一項是“認識十種蔬菜”。于是,菜園子旁邊,經常會有“這是黃瓜苗”“不對,那是甜瓜”之類的爭論。但正是這樣的爭論與求證,學生對各種蔬果有了深刻的認識。而到了飯桌上,瀏陽蒸菜也成了他們的研究課題。孩子們探究后發現,瀏陽蒸菜的起源可追溯到明朝初期,相傳是朱元璋派兵與陳友諒開戰年間,聰明的瀏陽人將菜與飯一起蒸而發明的,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
1601班唐蜜所在的小組十分接地氣地選擇了農作題中的插秧課題。唐蜜和同學們跟著農戶下田插秧,發現插秧其實是個“移植秧苗”的過程。“秧苗是哪來的?為什么要移植?稻米的好壞區別在哪……”一系列問題由此而生,上了田壟她需要自己找答案,研學之“研”在實踐中凸顯出來。實際上,下到田里的孩子,都會有自己不同的疑問,問題的產生、答案的尋求,都是為了讓學生們學會思考、尋找研究方法,甚至學會解決問題。
“你們引導孩子們研究的不僅僅是題目,重要的是學會面對問題該怎么解決。二三十年后,學過的書本知識會淡忘,掌握在手的學習方法才是打開生活困境的一把把鑰匙。”天心區教育局副局長楊曉雄對明德天心中學的“重研”做法給予了高度評價。
全程直播 風采展示 家長們成了“點贊大師”
學農研學,是青少年健康成長很有價值意義的方式和途徑,也是學校教育的大膽創新。但這樣的實踐創新,最大的阻力往往是“不放心”的家長。
為了讓家長們吃下“定心丸”,明德天心中學在學期中的家長會上作了專題匯報,并精心派出60多位老師和隨隊醫生,全程“在線”。每天,老師們及時在家長群里上傳照片和文字,直播學生的活動情況,孩子們入睡之后,班主任還會向家長們發送每日總結并報平安。1601班班主任黃清老師,活動開始前腿骨意外受傷,但她放下醫生的叮囑,陪著學生們全程參與,一步不離,用她自己的話說:“有我在,孩子安心些,家長放心些。”天心區教育局各位領導也高度關注,出行前嚴格審查相關資質,副局長張其林、基礎教育科科長鄧友金多次打電話詢問,叮囑安全事項。
“第一次離開家,做飯、洗碗、洗衣,原以為會做不到,會打電話,會需要我,結果發現一切都是自擾。不舍之余更多是欣慰,成長,在不經意間已至。”有家長這樣在朋友圈里發出感慨,“以前講了好多次都聽不進去的道理,這次他們反而有感而發了。”有老師半是欣慰半是無奈。學校不允許家長前往探望,有位家長機緣巧合去了瀏陽基地,回來后她在家長群里留下這樣一段話:“看到學校領導、年級組長以及老師們憔悴的面孔、布滿血絲的眼睛,真心為他們強烈的責任心和無私的付出道一聲:辛苦了!能成為明德天心的學生是孩子們之幸!”
從“擔心”到“贊許”,各班的家長群這幾天分外熱鬧,不少家長一天幾次發微信朋友圈,還有家長甚至讓老師給自己的孩子多分配些任務,讓孩子在這寶貴的體驗中“磨練”人生。
搭建平臺 構建體系
為每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
離開那天,瀏陽基地的負責人很誠懇地感嘆:“明德天心的學生真不錯,這么多天走到哪都沒有留下一片垃圾,見到誰都叫老師好、教官好,不認識的叫叔叔阿姨好……”
這得益于明德天心中學自入學開始就始終堅持的習慣培養,該校師生耳熟能詳的“三輕輕”“三隨手”“三個不”“四個一”,看似微不足道,當內化為舉手投足的優雅,就詮釋著學校“德育為首,小處入手,耳濡目染,習慣養成”的堅持與實踐。
“為每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搭建平臺”是學校始終堅持的辦學理念。自2011年明德中學與天心區政府牽手合作,“四十二中”更名為“明德天心”,學校的引領者們不斷為學生搭建成長平臺,也漸漸構建起獨具特色的“德文化”體系。
學校各棟以“德”字命名的建筑,是無聲的教育。而傳承明德中學優良辦學傳統,學校每年隆重舉行的文明節、科技讀書節、體育節、藝術節系列活動,也都是繽紛多姿的成長平臺。短短幾年間,明德天心中學“全國未來教育行動計劃示范校”“全國青少年足球試點學校”“湖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學校和實踐基地”“湖南省青少年擊劍訓練基地”“湖南省校園武術段位制試點學校”先后掛牌,跆拳道、戲曲、足球、擊劍更是成績斐然,成為學校德育“四小名片”。
為拓寬學生視野,擴展教育外延,明德天心中學還著力打造“研學三色”。學農研學和春游、秋游,旨在讓學生親近自然,走進自然課堂,為綠色;紅色主要是參觀革命圣地、名勝古跡、名校名苑;藍色則是引導學生走出國門,向世界學習。
“2015年新校建成時,我們就提出了‘一年起步、兩年加速、三年騰飛’的行動計劃,我們要把學校打造成數字化、信息化、標準化,具有國際化視野的現代實驗學校。”談起明德天心中學的發展,校長蔣鐵祥信心滿滿,他也堅信,學農研學邁出了探索實踐的新步伐,也將激勵全校師生搭建更好的平臺,贏得更好的未來。
如果您需要研學旅行服務,請用以下方式聯系客服經理。(如有需要,請與我們聯系,可根據客戶的實際需要量身訂制。)
湖南省研學旅行服務有限公司
湖南省會議接待服務中心
湖南省會義國際旅行社
聯系方式:
聯系人:何經理
手 機:13762725599
微 信:hnmeeting
電 郵:574735813@qq.com
Q Q: 574735813
業務范圍:研學旅行,學生游學,修學旅游,學生夏令營,紅色旅游服務,旅游租車,旅游酒店預訂,會議策劃與接待,會議主題活動的策劃和實施、會議旅游、企業培訓考察、會議禮品禮儀、歌舞演出、車輛及票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