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是一個具有紅色光榮傳統的革命老區,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中心,紅色文化底蘊深厚。為進一步貫徹落實《湖南省文化強省戰略實施綱要》、《湘西自治州文化強州建設規劃綱要(2011-2015年)》文件精神,推進龍山縣紅色文化旅游發展。近日,龍山縣委黨校中青班部分學員,深入一線,實地調研,在全面了解、分析龍山紅色旅游發展現狀的基礎上,進一步思考并提出發展紅色旅游、傳播紅色文化的對策,探討未來龍山在推動紅色文化發展方面的思路,現將相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龍山紅色文化資源概況
龍山縣區位獨特,位于湘西北邊陲,地處武陵山脈腹地,連荊楚而挽巴蜀,歷史上稱之為“湘鄂川之孔道”,其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當地光榮的紅色革命歷史,也給龍山留下了寶貴的紅色文化資源。
。ㄒ唬┘t色文化遺址點多、面廣。一是點多。全縣共有紅色舊遺址98處(不含戰壕、碉堡遺址),包括中國工農革命軍、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紅三軍(中央稱紅二軍)、紅二軍團、紅六軍團、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以及抗日、剿匪時期的舊址遺址。二是面廣。從南到北,整個龍山曾經燃燒著紅色的革命烈火。南有里耶、隆頭、苗兒灘、洗車河等紅色文化地,尤其是里耶鎮的八面山曾是湘西剿匪的主戰場,名聲響亮;北有石牌、興隆街、茨巖塘、茅坪等紅色文化地,尤其是興隆街鄉、茨巖塘鎮曾是湘鄂川黔省委、省政府所在地,傳統光榮。1934年底,紅六軍團第49團進入農車、洗車河一帶開展革命活動,并在洗車河第一次建立了中共龍山縣委及洗車、農車區委和8個鄉蘇維埃政權。1935年,全縣建立了9個區委、56個鄉蘇維埃政權和游擊隊、赤衛隊等革命武裝,至今其遺址、遺跡保留情況良好。
。ǘ┘t色革命歷史壯麗、宏偉。紅軍在龍山戰斗的歷史,是無數的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給我們留下的寶貴遺產,也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寶藏。其一,中國三大主力紅軍之一的紅二方面軍(紅二、六軍團)在龍山及周邊地區進行了長達八年的革命斗爭,先后指揮和發動了招頭寨、芭蕉坨、忠堡、板栗園等一系列著名的戰役和戰斗,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反對派,有力地策應、支持了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和其他革命根據地的斗爭,對中國革命的勝利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立下了彪炳千秋的豐功偉績。其二,龍山茨巖塘又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中心。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省軍區成立后,其機關所在地在大庸僅十余天,在永順塔臥也只有四個月零兩天,但是在龍山的興隆街、茨巖塘則長達七個月之久。其三,賀龍、任弼時、關向應、王震、肖克以及蘇杰、黃林、方正生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救國救民、舍生取義的革命故事和英雄事跡一直廣為傳誦。
二、龍山紅色文化旅游發展成效及做法
近幾年來,我縣緊緊抓住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入選全國12個“重點紅色旅游區”、30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1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的機遇,著力紅色文化資源地挖掘、利用,立足實際、科學規劃、負重奮進,紅色文化保護開發取得明顯成效。今年1-7月,全縣接待紅色旅游觀光客達76萬人次,同比增長12.6%,實現旅游綜合收入4.4億元,同比增長34.6%,紅色旅游經濟已成為縣域經濟最具活力的增長點。
。ㄒ唬┐罱t色旅游發展框架。近年來,縣委、縣政府緊緊圍繞“文化名縣、旅游大縣”的戰略目標,編制了《龍山縣文化強縣建設規劃綱要
(2011—2015年)》,先后投融資1200萬元,對我縣紅色文化古跡進行修復,完成了龍山縣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紀念館、烈士陵園等配套設施建設,基本形成了以茨巖塘、興隆街、洗車河、里耶等景區景點為支撐的紅色旅游發展框架。
。ǘ┙⒓t色旅游服務體系。一是旅游機構逐步完善。2002年2月,龍山縣旅游事業管理局更名為“龍山縣旅游局”。下設龍山縣旅游服務公司、烏龍山溶洞群管理處等多個二級機構。二是接待條件不斷改善。全縣星級賓館已達13家,預備星級賓館2家,規模以上賓館酒店53家,星級賓館的總量占全州三分之一。三是服務能力穩步提升。旅游部門每年針對紅色旅游從業人員進行培訓達200余人次,業務能力不斷提升,管理逐步規范。
(三)豐富紅色旅游宣傳方式。一是節會活動宣傳。通過成功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自駕游系列活動之“魅力龍山”
、湘鄂邊老蘇區第十四屆“賀龍杯”籃球友誼賽等節會活動,擴大龍山紅色革命老區知名度。二是文化影視宣傳。制作發放龍山紅色旅游宣傳折頁和手繪導向圖,出版發行《紅軍戰斗在龍山》、《紅二方面軍戰史》等書刊和油畫集,積極利用《湘西剿匪記》、《血色湘西》、《湘西匪事》等影視作品取景龍山,實現促銷。
。ㄋ模┘哟蠹t色旅游產品開發。我縣在開發紅色旅游產品上,注重了紅色文化與地域特色文化的結合。開發了紅色名人相冊、紅色景點相冊、革命領導人紀念章以及相關紅色文化的精品飾物,同時加大力度開發了如土家織錦、紫砂陶、書畫、竹雕、巖雕、藤編、草編、奇石、盆景等土家特色工藝品和土家臘肉、霉豆腐、大蔸菜、百合、魔芋等土家特色食品。相關產品的開發,刺激了消費,拉動了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
三、存在的問題
近幾年來,我縣紅色文化在保護與開發工作中盡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受歷史、客觀因素等原因的影響,還存在著以下不足。
一是景區個性挖掘欠缺。我縣紅色旅游在開發過程中,景區建筑與周邊縣市紅色旅游景區類似,舉辦的紅色文藝活動大同小異,開發的精品飾物基本雷同。缺乏個性挖掘,削弱了紅色旅游地的吸引力,影響了我縣紅色旅游市場的良性發展。
二是景區基礎設施落后。我縣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中心,也是全國重點貧困縣,資金短缺成了我縣發展紅色旅游的“瓶頸”,致使在面對突如其來的紅色旅游熱潮時,在吃、住、行、娛、購、游等方面的綜合配套服務設施落后的問題日益凸顯。
三是資源整合力度薄弱。紅色文化、秦文化、土家文化以及山水文化,是我縣發展文化產業的優勢資源。在發展過程中,因文化資源整合力度不夠,許多紅色旅游地缺少秀麗的山水風景、缺少濃郁的土家風情等,影響了紅色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四是文化實力提升不夠。紅色旅游發展的體制機制還不夠靈活,存在著管理交叉的現象,主管部門缺乏發展動力和壓力;在景區開發和核心設施、配套設施的建設上,大多數以政府投入為主,投資主體單一,投資規模較小,影響了文化創新、品牌打造,與蓬勃發展的現代旅游不相適應。
四、龍山紅色文化旅游發展對策
紅色旅游及相關紅色文化產業是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傳播紅色文化,弘揚革命精神的核心載體。
。ㄒ唬┲Υ蛟旒t色文化核心基地。一是打造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充分利用龍山縣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立足實際、創新思路,把紅色文化教育“虛功實做”。切實做強紅色文化教育載體,建立紅色文化教育培訓室,通過引進和運用聲光電、3D、感應技術等多種科技手段,讓參觀學習人員全方位立體感受紅色革命歷史文化,強化教育效果。切實加強紅色文化內涵挖掘,升華龍山紅色歷史文化,如推出“紅色年代”樣板菜,讓學習參觀人員喝南瓜湯、吃紅米飯,憶苦思甜,感受紅軍精神。二是打造紅色文化展示基地。加大資金投入,建設高質量的現代展示館,通過實物、史料、影像、建筑、紀念宣傳品等形式進行充分展示,如搜集展示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龍山的圖片資料以及工作生活的歷史實物(包括床、辦公桌、煙斗、信件、武器彈藥和服裝等)和建筑物上保留的紅色革命年代的宣傳標語、圖畫等,豐富展示內容,確保龍山紅色文化核心基地打造取得明顯成效。三是打造紅色文化研究基地。充分發揮縣委黨校、黨史等部門的職責,加大對龍山縣紅色文化的研究整理,加大力度出版、發行紅色書籍和紅色歷史影像資料等。同時,積極與各大院校合作,不斷挖掘、研究龍山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加強對我縣紅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把龍山打造成武陵山區紅色文化研究基地,吸引更多的專家、學者、游客來參觀學習。
。ǘ┲訌娂t色文化元素建設。一是加大對紅色文化遺跡的保護力度。制定相關革命遺址保護管理的政策法規,進一步明確相關部門的權利、義務、責任、任務和工作程序,理順管理體制,為革命遺址、遺跡的保護開發提供更加完備的制度保障。落實專項經費,加大對紅色文化遺址、遺跡的修繕力度。修繕所需費用列入財政預算,并積極爭取國家、省、州的專項保護資金,突出重點分期分批進行修繕工作,堅持“修舊如舊”的原則,保持歷史的原真感,尊重歷史事實,做優修繕工作。二是加大對紅色文史資料的搜集力度。擴充人員力量,加大資金投入,廣泛搜集整理紅色革命活動形成的各種文件、決定、電報、信函、報刊、圖書、音像等歷史資料和革命先烈在工作、生活中用過的寶貴遺物以及有關其他記載。此外,加強口述資料的搜集,通過有計劃地訪問歷史事件的當事人或知情人,錄下他們的談話,成立相關機構開展研究工作,訂出相應措施積極建立起紅色故事口述檔案。三是加大對紅色文化產品的開發力度。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豐富紅色文化內涵,加強創作規劃。重點抓好書畫攝影、文學作品、演藝劇目的創作生產,推出一批具有龍山特色、體現時代精神的精品力作。積極開展唱紅色歌曲、看紅色書籍、講紅色故事、緬懷紅色名人等系列活動,發行相關影像資料和書籍,開發相關精品飾物,帶動相關紅色文化產業發展。
。ㄈ┲崿F各類文化融合發展。一是紅色文化與秦文化融合發展。“北有西安兵馬俑,南有里耶秦簡牘”
,龍山里耶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百姓喜愛的湖南百景”。秦文化是里耶的王牌品牌,是里耶旅游之魂。同樣,里耶鎮八面山是湘西剿匪的主戰場,紅色文化底蘊濃厚,紅色遺址保存完好,我們在發展秦文化旅游產業的同時,注意挖掘與秦文化同一地點產生的紅色歷史文化,在發展文化旅游產業中實現融合并進,帶動區域經濟文化社會事業全面快速發展。二是紅色文化與土家文化融合發展。我縣是土家族發祥地,坡腳、靛房、洗車河流域土家風情和土家文化是目前全國土家族語言及民俗保存最完好的地方。原始古樸的“茅古斯”、氣勢磅礴的“擺手舞”,別具一格的“吊腳樓”,絢麗多彩的“西蘭卡普”,精彩離奇的民間絕活充分展示著土家族粗獷豪爽的性格和悠久燦爛的文化。我縣在文化旅游發展上,要充分挖掘龍山本地土家文化以及土家人紅色革命事跡,形成“土、紅”結合的文化氛圍,發揮兩種文化的優勢,打造龍山獨有的文化品牌。三是紅色文化與山水文化融合發展。龍山山水文化底蘊厚重。八面山四面絕壁,高聳入云,孤峰獨秀,杯子巖、自生橋、燕子洞等自然景觀奇特,山頂面積52平方公里,有“南方第一草場”美譽。烏龍山大峽谷,有“世界溶洞博物館”之稱,境內有“十里長廊一畫屏”美譽的皮渡河,還有如惹迷洞(烏龍洞)、鰱魚洞、飛虎洞、風洞、石花洞、皮渡河和天坑鼓等喀斯特地下景觀。這里有著名畫家黃永玉留下的“龍山二千二百洞,洞洞奇瑰不可知”墨寶;飛虎洞洞口有著名經濟學家費孝通的題字;靛房鎮龍潭河懸崖絕壁上有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劍刻的“懸崖勒戰馬,彎弓射明月,頭顱作酒杯,飲盡仇人血”的詩句。如此豐富的山水文化資源,給紅色旅游發展錦上添花,因此,我們在發展紅色旅游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當地山水文化豐富旅游內容,讓廣大游客既能了解紅色革命歷史,又能欣賞自然風光,形成多層次的旅游格局,最終實現紅色文化與山水文化相得益彰、融合發展。
(四)著力提升紅色文化軟實力。提升紅色文化軟實力,打造具有競爭力的文化產品和文化品牌,是紅色文化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關鍵。一是加大紅色文化創新力度。傳統文化是文化創新的基礎,文化創新是在繼承、借鑒、吸收傳統文化基礎上的創新。龍山紅色文化資源豐富,要在深入挖掘、傳承紅色文化的同時,加大對縣內的紅色文化資源的整合力度,加強與周邊地區合作,積極推進紅色文化研究和創新,使紅色文化和紅軍精神具有時代氣息。二是突出紅色文化品牌打造。通過設置紅色專欄、促銷活動、重要紀念日等,加大宣傳推介力度,打響“紅二、六軍團長征首發地”和“武陵山區遵義城”兩大品牌。以宜游、宜觀為出發點,在建好基本設施的同時,加強紅區周邊環境建設,使周邊山水環境、人文環境與核心景區相互呼應、渾然一體,形成具有強大視覺美感沖擊的大景區。三是夯實紅色文化群眾基礎。一方面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加大財力投入,采購文藝團體創作的紅色文化作品,免費向群眾演出,營造出全社會崇尚紅色文化的濃厚氛圍,以此調動文化團體創作紅色文化作品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大力表彰有杰出貢獻的紅色文化工作者,使各類紅色文化人才的才華有展示舞臺、創造有實現空間、貢獻得到社會尊重,使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最終促使紅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擁有廣泛而堅實的群眾基礎。
來源:2013中青班旅游課題調研組 作者:費志強 發布時間:2013-10-17 龍山縣政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