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足球联赛|nba历年总冠军|波尔图vs沙维什|女篮直播中央5台现场直播|欧洲国家联赛时间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毛澤東故居 劉少奇故居 彭德懷故居 賀龍故居 楊開慧故居 雷鋒紀念館
中國紅色報道
湖南紅色報道
中國紅色視頻
中國紅色景區資訊
中國旅游新聞
我要投稿
關于花垣縣紅色旅游的調查與思考
2015-09-05 19:57:05 來源:湘西鄉土歷史資源與課程整合的博客 作者:花垣縣紅色旅游 【 】 瀏覽:354次 評論:0
   文章來源:花垣縣委黨校網花辦公室 發布時間:2012-9-7 11:17:55 閱讀:743次
(向鋒敏、袁喜喜、李永斌、石琦)
        花垣縣作為革命老區,具有豐富的紅色資源。為更好的利用這些紅色資源發展旅游,筆者對花垣縣紅色旅游進行了調研,針對花垣縣紅色旅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對發展花垣縣紅色旅游做了初步探討,希望能對花垣縣紅色旅游的發展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進而促進花垣縣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動花垣縣經濟社會文化協調發展。

         紅色旅游是指以1921年中國共產黨建立以后的革命紀念地、紀念物及其所承載的革命精神為吸引物,組織接待旅游者進行參觀游覽,實現學習革命精神,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和振奮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閱歷的旅游活動,是把紅色人文景觀和綠色自然景觀結合起來,把革命傳統教育與促進旅游產業發展結合起來的一種新型的主題旅游形式。發展紅色旅游,對于充分挖掘和利用革命歷史文化資源,廣泛開展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大力弘揚和培育偉大民族精神,不斷增強民族凝聚力,推動革命老區經濟社會文化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花垣縣紅色旅游現狀

(一)花垣縣紅色資源簡況

花垣縣原稱永綏縣,1953年改為現名。自1927年開始,花垣便有了中國共產黨組織,并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了工會、農會、婦女會、學生會等協會和群眾組織。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無數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后繼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ㄔ鳛橄娑醮ㄇ锩鶕赜螕魠^、地下黨活動區,以及為革命輸送了大量杰出人才,2008年被省民政廳認定為革命老根據地。在花垣這片熱土上留有許多革命遺跡和英雄事跡,至今仍深深地影響著花垣各族人民;ㄔh現有經過確定的革命遺址五處,其他遺址四處,這些遺址比較全面地概括、描繪了花垣縣民主民族革命時期的基本史實和風貌。

1.五處革命遺址

一是抗戰時期中共永綏(花垣)縣委活動遺址。該遺址位于花垣縣城上十字街(原永綏女子小學)風吹日曬,歷時久遠,現僅剩殘垣斷壁,急需保護開發。

二是國立八中高二部舊址。該遺址位于花垣縣花垣小學內,立有國立八中高二部舊址紀念碑。舊日建筑已被現代化的教學樓取代,僅剩昔日的龍石刻。

2001年5月,花垣縣委為紀念國立八中在花垣辦學期間,為花垣的黨組織建立和抗戰事業做出的貢獻,在原崇山公園舊址(現花垣民族中學校內)修建國立八中紀念亭,并于2001年列為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挺進四川渡口。該遺址位于花垣縣邊城鎮(茶峒)河碼頭。

四是永綏(花垣)縣下五鄉農民協會遺址。該遺址位于花垣縣貓兒鄉洞里村。

五是老紅軍石邦智同志故居。位于花垣縣邊城鎮茶園坪村。

2.四處其他遺址

一是湘西苗民抗日革屯軍前敵指揮部遺址和湘西苗民抗日革屯紀念碑。湘西苗民抗日革屯軍前敵指揮部遺址位于花垣縣長樂鄉谷坡村。為歌頌湘西苗民抗日革屯軍的豐功偉績,1938年長潭(今長樂鄉)鄉全體鄉民集資立碑紀念,先立于湘川公路下寨河橋頭,后遷至古苗河地質公園。

二是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位于花垣縣民族中學內。1939年,永綏(花垣)縣在崇山公園建立了“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 2001年5月遷至花垣縣民族中學內。

三是柏文蔚客居花垣縣舊居遺址。位于花垣縣城老城區小北門。老同盟會會員、辛亥革命時安徽省督軍、國民黨元老柏文蔚抗戰時期在湘西花垣避難時所居。

四是吉衛革命烈士紀念塔。位于花垣縣吉衛鎮吉衛民族小學內。1963年7月,花垣縣委、縣政府在衛城(吉衛鎮)修建一座革命烈士紀念塔,把部分剿匪烈士遷來埋葬,現有烈士墓7座。1977年,花垣縣委、縣政府對紀念塔和烈士墓重新整修,建立烈士陵園,同年列為縣級重點保護單位。

(二)花垣縣紅色資源開發現狀

花垣縣五處革命遺址和四處其它遺址都是非常珍貴的歷史財富,許多遺址自然形態完整,歷史的痕跡非常明顯,但是由于保護和開發利用不夠,致使部分遺址處境堪憂。

1.保存現狀

可以分為三類:一是遺址保存較好,納入了保護和利用級別。如國立八中高二部舊址(紀念亭)、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和吉衛革命烈士紀念塔,遺址均在校園內,成為縣內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二是遺址保存一般,具有潛在開發利用價值。如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挺進四川渡口遺址,位于花垣縣城西25公里處的茶峒與重慶洪安交界處,重慶洪安正在開發;湘西苗民抗日革屯前敵指揮部遺址,位于花垣縣長樂鄉谷坡村,有一定外在規模和內在歷史沉淀,具有一定開發價值,如經過修繕和恢復,可作為教育基地和農家樂使用。三是遺址損壞嚴重,須規模性重建。如抗戰時期永綏縣委舊址,由于保護意識不強,先由花垣小學接手,后由縣民貿局使用,最后建筑物全被拆除;又如永綏縣(花垣縣)下五鄉農民協會遺址,由于年久失修,圍墻倒塌,門樓毀壞,正屋倒塌四間,集會地點野草布滿;再如柏文蔚客居花垣舊址幾經轉手,現由私人在原址修建樓房,原貌全無。

2.管理現狀

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學校管理。如國立八中高二部舊址(紀念亭)和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分別由花垣縣花垣小學和花垣縣民族中學管理。吉衛革命烈士紀念塔由吉衛民族小學管理。二是村集體管理。如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挺進四川渡口舊址。三是私人管理,如石邦智同志故居、永綏縣(花垣縣)下五鄉農民協會遺址、柏文蔚客居花垣縣舊居遺址和湘西苗民抗日革屯前敵指揮部遺址?箲饡r期第一屆中共永綏(花垣)縣委舊址權屬不詳。

3.利用現狀

有三處即國立八中高二部舊址(紀念亭)、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吉衛革命烈士紀念塔發揮著愛國主義教育作用。其他遺址,雖然地理位置較好、交通便利,但由于損壞嚴重或缺乏重視和宣傳,遺跡難尋,少人問津。許多有價值的歷史遺址沒有得到挖掘、開發和保護,任憑風雨剝蝕,其巨大的教育作用和經濟價值沒有發揮出來。

二、花垣縣紅色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認識與規劃不到位

花垣縣紅色旅游尚處于起步階段,2004年花垣縣旅游局成立以來,對全縣旅游業工作機制、旅游產業定位、產業政策等方面進行了一定的探索,但尚未對紅色旅游進行系統的研究,尚未制定出紅色旅游發展規劃。同時,社會各界對發展花垣紅色旅游的認識還不夠,積極性不高,各部門在發展花垣縣紅色旅游中的責任不夠明確,缺乏溝通協調,尚未制定出花垣縣紅色旅游發展規劃。對花垣縣紅色旅游缺少包裝和策劃,還沒有形成經典紅色旅游景區和精品紅色旅游線路,加之花垣縣財力有限,旅游基礎建設和服務設施相對薄弱,相關專業人員缺乏,造成花垣縣紅色旅游對外影響力、吸引力不夠。

(二)管理保護不到位

一是管理無機構。對散落城鄉的革命遺址由哪個部門負責管理、保護,縣、鄉、村沒有明確的機構和管理人員,缺乏相應的文件及制度規定,責任主體不明確,更缺乏有力的督導檢查。二是管理無人員。如永綏縣(花垣縣)下五鄉農民協會遺址和抗戰時期永綏縣委舊址,由于無人管理,殘垣斷壁,處境堪憂。三是管理少資金,無力對革命遺址進行有效地保護和開發。“無專門機構管事、無專人看護、缺少資金辦事”是目前遺址管理的實際狀況。

(三)宣傳不到位

首先是宣傳廣告少;ㄔt色旅游產品的旅游宣傳廣告極少,大部分花垣人不知道本縣紅色歷史。其次是宣傳的力度不夠,使得花垣紅色旅游還不為人熟知。如老紅軍石邦智同志故居等幾處遺址,由于地處偏僻,一般很少有人知曉,到此瞻仰的人寥寥無幾;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挺進四川渡口遺址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由于宣傳利用不夠,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而重慶市秀山縣洪安鎮已搶先建有紀念碑,花垣卻沒有。抗戰時期永綏(花垣)縣委舊址除了80歲以上的附近老人,更是無人知曉。

(四)資金不到位

花垣縣屬于老少邊窮地區,紅色旅游投入經費有限,融資渠道僅限于縣財政的投入及中央對革命老區的轉移支付,沒有構建靈活多樣的融資渠道。由于單一的融資渠道,資金投入少和資金不到位使得花垣紅色旅游開發與規劃實施難度很大。

三、發展花垣縣紅色旅游的思考

花垣縣目前正處在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積極發展花垣縣紅色旅游,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花垣縣革命歷史文化資源,廣泛開展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大力弘揚和培育偉大民族精神,不斷增強民族凝聚力,促進花垣縣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動花垣縣經濟社會文化協調發展。針對花垣縣紅色旅游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積極發展花垣縣紅色旅游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高度重視,切實加強花垣縣紅色旅游的組織領導

發展紅色旅游,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鞏固和擴大我們黨執政的思想基礎、群眾基礎、文化基礎的戰略高度出發,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發展紅色旅游是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信念的政治工程,是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文化工程,是促進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富民工程、民心工程,對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花垣縣委、縣政府要從促進花垣縣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動花垣縣經濟社會文化協調發展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發展紅色旅游的重要性,把發展紅色旅游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切實加強對發展紅色旅游工作的領導和組織協調,盡快成立花垣縣紅色旅游工作協調小組,由宣傳部、黨史研究室、發改局、旅游局負責同志牽頭,民政局、財政局、建設局、交通局、文廣新局、文物局、教育局等部門負責同志任成員,負責研究解決發展紅色旅游中存在的重大問題,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聯動的強大合力。按照分工要求,各有關部門要制定相應的方案,提出具體措施,加強溝通、密切合作、明確分工、各司其職,將推動花垣紅色旅游發展工作認真落到實處。同時,要科學制定花垣縣紅色旅游發展規劃,將紅色旅游發展納入本縣“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相關行業發展規劃,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落實保障措施,促進花垣縣紅色旅游持續健康發展。

(二)深入挖掘,豐富花垣縣紅色旅游內容

花垣縣作為革命老區縣,有著光榮的革命斗爭傳統。早在解放前的二百年間,為了反抗統治階級對苗族人民的殘酷壓迫和剝削,苗民起事反抗清王朝和國民黨統治就發生數十次之。如被歷史學家稱為“清朝中衰之戰”的乾嘉苗民大起義,歷時十二年,打死清朝高、中級將領240多人、耗費朝廷軍費800億兩而著稱于世。永綏廳黃瓜寨(今花垣縣雅酉鄉坡腳村)的苗族人石三保,與乾州廳坪壟的吳八月、鳳凰廳蘇麻寨的吳半生以及貴州松桃廳大寨營的石柳鄧等人,共同領導了這場大起義。

北伐戰爭階段,花垣縣就有很多先輩追隨賀龍同志出生入死,有的參加了“南昌起義”。土地革命期間,喻德高、吳元昭等人在花垣縣貓兒鄉成立農民協會,開展土地革命。吳元昭為此付出了寶貴的生命。

抗日戰爭時期,永綏(花垣)苗民張巴拉、石維禎、吳恒良、隆子雍、龍云超、梁明元等人組織苗家武裝革屯,同湖南省府反動統治者開展武裝斗爭,同時還利用當時的新聞媒體,開展有理有節的政治斗爭,終于在1938年迫使湖南省政府達成“廢屯升科”的協議。斗爭勝利后苗民革屯武裝接受改編,調出一千多人組成“新一團”,在“一萬桿子一萬兵,革屯抗日逞英雄”的歌聲中,開赴抗日前線,在同日寇的戰斗中,他們英勇頑強,血戰沙場,為贏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

國立八中初二部、高二部遷入花垣后,進步青年組成學生服務團,積極開展抗日救亡活動,并成立了花垣縣第一個中共黨支部組織--國立八中黨支部。包括原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在內的抗戰遷徙莘莘學子求學的奮斗歷程在花垣這塊土地演繹過。

建國初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為剿滅湘西百年匪患,在包括花垣在內的湘西開展了一場歷時三年的艱苦絕倫的湘西剿匪戰,無數解放軍戰士血染花垣。

這些都是花垣縣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無形資產,值得我們深入研究、挖掘、整理,可通過精心創作打造一批富含這些寶貴精神的文藝精品力作,改進創新紅色旅游宣講和展陳方式,改善經典景區條件等,不斷豐富花垣縣紅色旅游內容。

同時要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方針,加大對花垣縣重點革命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建議由縣委黨史研究室作為革命遺址的管理和保護主體,聘請歷史、考古、旅游、文物等方面的專業人員組成專門小組,對革命遺址進行科學的考察,制定修繕、開發和保護規劃。出臺專門文件,強化管理手段,落實管理措施,保障建設資金,用最短的時間對革命遺址集中進行維修和保護,使重要的文物、遺址、紀念地、名人故居、文獻、建筑等得到妥善保護。

(三)科學整合,促進花垣縣紅色旅游與其他旅游產品相結合

針對紅色旅游發展中形式單一、死板,缺乏參與性、趣味性、體驗性,對游客吸引力不足,游客單一,參與時間短,人均消費低,紅色旅游可持續性差的情況。要大力推動紅色旅游和觀光旅游、文化旅游、鄉村旅游、休閑度假旅游等其他旅游產品相結合,形成以紅色旅游為主題、形式多樣的復合型旅游產品和線路,變紅色旅游單色為多色,讓孤景成群景,增強其吸引力和競爭力,實現紅色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具體來說花垣縣紅色旅游發展要做好與以下幾個方面的結合:

1.與大邊城(茶峒)旅游發展相結合

花垣縣邊城(茶峒)鎮是湘西四大古鎮之一,自文壇巨匠沈從文名著《邊城》于1934年問世后,邊城已成為一個著名的世界性品牌。邊城歷史悠久、風光秀麗、民風純樸、文脈深遠,經過這些年的發展,邊城旅游開發已初具規模,被評為國家3A級旅游風景區,每年都有眾多慕名而來的海內外賓客來邊城旅游。2012年1月,花垣縣人民政府與重慶市秀山縣人民政府、貴州省松桃縣人民政府簽訂了三縣共同打造中國邊城旅游景區框架協議書,三縣聯合開發邊城,大邊城旅游發展正當時。花垣紅色旅游發展應與大邊城旅游發展緊密相結合,借邊城名氣、影響力吸引游客來花垣紅色旅游,將花垣紅色旅游與邊城觀光旅游結合起來,促進花垣紅色旅游發展。

2.與大湘西、大武陵山區旅游發展相結合

當前大湘西、大武陵山區旅游發展正如火如荼地展開,花垣縣正處于此旅游圈的中心,花垣距吉首、張家界、鳳凰、桃花源、梵凈山、武隆等這些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高速公路車程都在2小時左右,旅游中轉十分方便,花垣應將本縣的紅色旅游發展與大湘西、大武陵山區旅游發展相結合,將本縣的紅色旅游發展置于大湘西、大武陵山區旅游發展的全局中,整體統籌規劃,發揮花垣獨有的區位優勢,借大湘西、大武陵山區旅游發展契機,助推花垣紅色旅游發展。

3.與蚩尤文化相結合

蚩尤是苗族的始祖,也是我國三大人文始祖之一;ㄔh是個以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山區縣,全縣28萬人,其中苗族人口21萬多,占全縣總人口78%,是我國苗族人口最集中的縣,素有“百里苗鄉”之稱。苗族文化資源非常豐富,蚩尤文化也保存的非常好,民間蚩尤的神話傳說十分普遍,蚩尤拳至今還在廣泛流傳,2010年中國民俗學會授予花垣中國蚩尤文化研究基地稱號。

花垣紅色旅游發展應充分抓住花垣蚩尤文化生態園建設契機,緊緊依托中國蚩尤文化研究基地這塊牌子,促進花垣紅色旅游發展與蚩尤文化相結合,進一步提升花垣紅色旅游的文化含量,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蚩尤文化旅游線路,滿足不同層次旅游者的需要。同時,應加強與藝術表演院團合作,成立蚩尤文化演藝中心,創作包含苗族文化、苗族歷史、苗族風情在內的大型實景劇《蚩尤魂》,在蚩尤文化生態園或蚩尤村實景演出,讓游客更深層次地了解苗族文化、苗族歷史、苗族風情。把花垣辦成苗族文化、蚩尤文化展現地,吸引海內外苗族人民來花垣觀光祭祖。

4.與花垣苗族民俗相結合

花垣作為少數民族聚居縣,有著獨特的民情風俗。古老的苗族山民月月有節日,尤以“四月八”歌會、“七月八”趕秋節最為隆重熱烈。每逢節日,四面八方的苗族同胞匯集在一起,翩翩起舞,互相對歌,敲起苗鼓,玩龍舞獅,祭祖椎牛,表演上刀梯、踩犁鏵、摸油鍋……迷人的民情習俗,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還有苗族遠古的神話、故事、傳說,浩如煙海,像陳年“包谷酒”一樣醉人。2008年花垣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花垣紅色旅游發展應與花垣豐富的苗族民俗緊密相結合,深入挖掘苗族民俗、飲食、服飾、建筑、工藝等特色文化,結合花垣縣新農村建設,開發農家樂,讓游客來農家吃苗家飯、穿苗家衣、體驗苗家農事、看民俗表演,帶走苗家土特產。這樣既可以擴大紅色旅游的活動范圍,增加參與性和趣味性,又延長了紅色旅游產業鏈,進一步帶動花垣經濟社會發展。

(四)創新機制,調動各方力量參與花垣縣紅色旅游開發

目前,花垣縣紅色旅游景區大多數都是靠財政供養,存在機制不活、動力不足,可持續性差等問題。因此必須改革傳統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市場機制,采取靈活的政策措施,鼓勵社會參與花垣紅色旅游的開發經營,形成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良性發展格局。

花垣是老少邊窮地區,地方政府應用足用活中央、省政府對老少邊窮地區的扶助政策,積極發展花垣紅色旅游。如積極向上爭取項目資金,包括中央對老區的轉移支付資金、退耕還林資金、民族地區補助資金等,統籌運用到花垣紅色旅游開發中去。如采取紅色旅游扶貧方式鼓勵國家紅辦及相關部門與花垣結對幫扶,共同開發花垣紅色旅游。

受國家政策和花垣經濟轉型影響,花垣有大量因開發礦業而富裕起來的社會資本需要尋找新的投資渠道,政府應采取稅收、金融等方面優惠措施積極扶持和引導這些民間資本進入花垣紅色旅游市場,借助花垣民營資本快速發展花垣紅色旅游,樹立花垣紅色旅游品牌,使企業盈利、百姓受惠。

積極開展招商引資活動,以寬松的投資政策吸納社會資金,鼓勵省內外客商合資、合作、獨立經營花垣紅色旅游。鼓勵旅行社、酒店集團、運輸公司等積極拓展與紅色旅游相關的經營業務,培育一批以紅色旅游為主營業務的旅游企業,加快完善紅色旅游產業體系,促進花垣紅色旅游發展。

(五)加大宣傳,擴大花垣縣紅色旅游的知名度與影響力

要充分利用主流傳媒和強勢傳媒宣傳推廣花垣紅色旅游,要結合建黨、建軍、建國等重大紀念活動及其他重要節假日,組織系列宣傳推廣活動。精心策劃和組織具有本地特色的紅色主題系列活動,增強花垣紅色資源的影響力和感染力?赏ㄟ^在國道、高速公路段增加廣告宣傳欄;在縣電視臺開辟紅色旅游專欄、專訪,增加刊播紅色旅游公益廣告;組織出版紅色旅游系列圖書;拍攝一批紅色旅游宣傳片;創建花垣紅色旅游網站,建設花垣紅色旅游綜合信息系統和數據庫等形式宣傳推廣花垣紅色旅游。要對黨員干部、旅游從業者、廣大青年進行花垣紅色旅游方面的培訓,使之起到帶頭宣傳作用,進而全面深度宣傳推廣花垣紅色旅游,不斷擴大花垣縣紅色旅游的知名度與影響力。


四、結 語

當前人們認識到開發紅色旅游是對革命遺址最好的保護和利用,能更好地促進紅色文化的傳承。今后,紅色旅游將成為花垣發展旅游的重要模式,成為花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ㄔ珣獜膶嶋H出發,在完善現有紅色旅游資源的同時,繼續開發新的紅色旅游產品,依托周邊旅游資源,緊緊結合花垣大邊城(茶峒)旅游、蚩尤文化生態園、中國蚩尤文化研究基地、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等一切有利發展機遇,開發保護好花垣紅色旅游資源,進而提升花垣紅色旅游在省內外紅色旅游市場上的地位和作用,彰顯花垣縣作為湘鄂川黔革命老根據地紅色旅游的獨特魅力。

】 【打印繁體】 【投稿】 【收藏】 【推薦】 【舉報】 【評論】 【關閉】 【返回頂部
我來說兩句
已有0評論 點擊全部查看
帳號: 密碼: (新用戶注冊)
驗證碼:
表情:
內容:
湖南紅色點擊榜
新聞
旅游
住宿
歷史
湖南紅色旅游新聞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