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城區革命遺址攬勝鄧建龍岳陽不僅是個具有悠久文明的歷史名城,也是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中,岳陽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前仆后繼,英勇奮斗,為人民的革命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至今在岳陽各縣還留下了許多革命遺址,記錄了當時岳陽人民進行革命斗爭的英雄壯舉。其中在岳陽城區能找到遺址的有8處,現介紹如下: 一、廣東大院 1921年12月,中共湖南支部書記毛澤東在長沙新河車站工人程地廣、盧士英陪同下來岳州開展黨建工作,在鐵路職工駐地“廣東大院”會見程地廣的好友、進步工人陸漢湖,詳細詢問岳州鐵路工人的思想、生活與工作情況,介紹中國共產黨的宗旨,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的性質、任務和工人運動及在工人中辦夜校,組織工人俱樂部,建立共產黨組織的步驟與方法。并召集進步工人在“廣東大院”樓上開會,宣傳俄國十月革命的重要意義,號召工人組織起來,同帝國主義、軍閥與封建勢力斗爭。隨后介紹陸漢湖加入中國共產黨。毛澤東離去后,陸漢湖又發展熊巽泉、孫康照、蔡康廷等3人入黨,組建城區第一個黨小組——中共岳州鐵路工人小組,陸漢湖任組長。1922年5月,中共岳州鐵路工人小組又發展一批社會主義青年團員,成立中國社會主義青看團岳州鐵路工人小組。 “廣東大院”為一兩層樓建筑,墻為火磚砌筑,大門為當時岳陽常見的石庫門形式。原為當時岳州車站鐵路工人居住地,因當時的工人中以廣東人較多,遂被稱為“廣東大院”。其位置在今大鄢家沖與呂仙亭街交匯處。60年代初,此處為縣建筑公司第三工程公司駐地,今改建為市棉麻茶公司家屬宿舍。 二、鐵路工人俱樂部 1922年8月,毛澤東派郭亮來岳州領導鐵路工人運動。郭亮來岳州后,在陸漢湖的協助下,在“廣東大院”下方一個用木板搭蓋的小房子里(解放后,先后為建筑三公司職工宿舍、市棉麻茶公司3號倉庫)辦起工人夜校,教工人識字、學文化、宣傳馬克思主義,發動工人建立工會,吸收先進分子入黨,建立黨組織。并于 8月15日,正式成立粵漢鐵路岳州工人俱樂部。到會者200余人,除岳州站鐵路工人外,還邀請社會各界代表參加。郭亮在會上發表了演說。張萬云任俱樂部主任,郭亮任秘書兼駐部干事。俱樂部地址設呂仙亭街“德士古”大樓,即當時英國人開辦的石油公司,詳細地址今已無考。9月9日,郭亮在岳州領導了震驚全國的粵漢鐵岳州車站工人大罷工,經過工人們的堅決斗爭,罷工最終取得勝利。 三、中共岳陽地委舊址 1926年9月,隨著北伐戰爭的節節勝利,中共黨員劉士奇受國民黨湖南省黨部農民部派遣,回岳陽開展農民運動。他在與岳陽地下黨負責人聯系后,以原地下黨組織為基礎,建立中國共產黨岳陽地方委員會,代號“岳迪偉”,劉士奇任書記。地委辦公地點設鐵爐街童南邦公館(現3517工人俱樂部后),管轄岳陽、臨湘兩縣。到馬日事變前,共發展黨員800多名。成立了臨湘縣委,岳陽城鄉則建立了武廟、柴家嶺、西門正街、提署街、縣女校、鐵路工會、縣高小、韓家灣、塔前街、店員工會、黃沙灣、翰林街、鮮果團、南門口、棚廠街、梅溪橋、麻塘、新開塘、榮家灣、黃沙街、新墻、筻口、黃伏太、西塘、賈家涼亭、步仙橋、蘿卜橋、饒村等30多個支部,直屬地委領導。1951年修建中南軍需工廠(現3517廠)時,鐵爐街一半劃入工廠范圍,被改建為工人宿舍,另一半街口正對岳陽樓東門。上世紀80年代建樓前街時也被折毀。2006年,洞庭風光帶第二期工程開工,這一帶房屋被拆除,將改建為樓東廣場。 四、農民協會與農講所舊址 1927年3月,在中共岳陽地委領導下,岳陽縣農民協會正式成立,主席廖貞,會址設翰林街學坡嶺。到馬日事變前,全縣共有區農協會20個,鄉農民協會87個,發展會員達10萬人之多。4月,地委又創辦農民運動講習所,劉士奇任所長,所址設雙井巷南(今3517工廠大門外)天主教堂內。有學員40多人,學習時間一個月,學習內容有《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海陸豐農民運動經驗》等。因馬日事變爆發,農講所僅舉辦一期即停辦。 五、湘鄂贛邊區特委舊址 1928年1月,中共中央為加強湘鄂贛三省毗鄰地區的革命斗爭,決定成立中共湘鄂贛邊區特別委員會,調時任湖北省委書記郭亮為特委書記,特委機關設岳陽城。郭亮到岳陽后,與地下黨接上關系,并在翰林街東靠近岳郡聯中大門處租一羅姓人家幾間房屋作為特委機關駐地,對外則以開煤炭店作掩護。羅家是當時岳陽一大家族,以做生意為業。在翰林街轉彎處北側置地建起上百間房屋,被稱為羅家大屋。抗日戰爭爆發后,岳陽淪陷,羅家外出逃難,及至抗戰勝利后返城,家道中落,只得將大片土地房屋賣與一鄧姓人。此人便在此大興土木,建成“和園”。但羅家老五羅勛全一家仍居住在當年郭亮用作湘鄂贛邊區特委機關的幾間房屋里。解放后,“和園”曾作為中共長沙地委及行署、中共岳陽縣委、岳陽市煙草局機關所在地。 1958年,為紀念郭念烈士,岳陽縣人民委員會將翰林街改為郭亮街。90年代,又恢復為翰林街。由于歷史原因,湘鄂贛特委機關舊址未能得到很好保護。2006年,因“文廟風景園區”建設,翰林街原有舊房全部拆除,新建的翰林街區于2009年5月正式建成開放。盡管有關人士多方呼吁,但城區唯一的省級革命機關舊址仍被拆除。 六、紅三軍團司令部舊址 1930年7月3日,彭德懷率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團攻占岳州城,5日撤出,雖僅歷時三天,然影響很大。紅三軍團攻占岳州后,軍團司令部、政治部分駐塔前街基督教堂與貞信女中(今市三中所在地)。該基督教堂與貞信女中、普濟醫院(今市二醫院西院),皆為美國基督教復初會神學博士海雅禮于1900年至1902年興建。據當年還是中學生的原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張仲純回憶:7月4日下午,在塔前街美國教會辦的“福音堂”里,“一批粵漢鐵路岳陽站的工人被紅軍召集到這座美國教堂來開會了,據說給大家講話的人就是彭德懷同志,可是沒有人能真正認識他。” 基督教堂與貞信女中、普濟醫院位于塔前街與乾明寺街交界處東南側。當時三處互有上下階梯相連。解放后,三處分別為三個單位駐扎。貞信女中先后改名為長沙專區師范學校、岳陽師范學校。1968年后,師范停辦搬遷,校址由城南中學(今市三中)進駐。普濟醫院先后改為岳陽縣人民醫院、岳陽市第二人民醫院。本世紀初,二醫院搬遷至八字門,老院改為市腫瘤醫院及部分職工家屬區。基督教堂原有房屋文革中一度被沒收,改為城南派出所駐地。文革結束后,落實政策,返還給美國教會,并于本世紀初將原有建筑全部拆除改建為現在的新教堂。 七、岳陽縣革命烈士紀念亭 1950年,岳陽縣各界人民代表會議提議,應為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中英勇犧牲的本縣籍革命烈士建紀念碑亭,以緬懷先烈,教育后人,提議獲一致通過。縣委、縣政府責成縣建設科負責紀念亭建造工作,縣民政科負責征集烈士名錄,紀念亭建在岳陽樓東面南側城墻下,要求在10月1日國慶一周年前建成。10月下旬,紀念亭正式建成。亭呈六角形,高約3.5米,面積10平方米,亭內立有一六方形青石碑,正(東)面刻有時任湖南軍區副司令員文年生將軍題寫的“革命烈士是人民勝利的先驅,死者精神永遠活在人民心中”題字。并刻有縣黨政主要負責人的題字,其他三面刻著410名在第一、二、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及抗日戰爭中為人民革命事業而英勇犧牲的死難士姓名。六根亭柱之間,還砌有石欄桿,供游人歇坐。亭建好后,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人來此憑吊英烈們。1969年文化大革命期間,紀念亭被造**派砸毀。 八、岳陽市人民烈士陵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