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縣長壽鎮十大碗。
平江縣安定鎮杜甫墓。
平江連云山自駕游。
平江連云山漂流。
平江起義紀念館的平江籍將軍展。
平江縣連云山。 本版照片均為本報記者 童迪 攝 湖南日報記者 周月桂 曹嫻 秦慧英 徐亞平 平江有條不平的江。 從縣境東面幕阜山發源,于低山丘陵間的狹窄水道曲折西行,橫貫平江全境,沿途有山水田園,有硝煙戰場,有詩人淚,有將軍血,唯美時令人動魄,激蕩處又讓人驚心。 這就是汨羅江,干流全長253公里,其中193公里在平江境內,平江人稱境內汨羅江為汨水,汨水沿岸的小鎮,都有自己波瀾壯闊的傳奇。 春日,我們沿著汨水走進一個個小鎮,去探訪那些青山綠島、澄潭碧水以及一江詩風、兩岸英雄。 大坪、南江: 一江碧綠源自天岳高山 再激蕩的水,源頭也是安靜的。 平江東北角,幕阜山系山脈綿延,山間無數涓涓細流,最終都成為汨水之源。 大坪鄉是汨水源頭第一鄉,這也是平江最偏遠的鄉鎮。我們最先來到天岳村境內的汨水源景區,見到這條從幕阜山系黃龍山發源的窄窄的水流,于山谷間迂回跌宕而下,她流出平江縣境奔至江西修水后,又折身返回平江。 大坪鄉去年底更名為石牛寨鎮,源于汨水源附近的石牛寨。平江縣境憑險設寨,歷來有名可稱的就有48寨,以石牛寨為首。眾多的山寨,進可攻,退可守,舊時平江人以寨為營,擁寨自守,不懼強敵,民風強悍。石牛寨如今已是熱門的旅游景點,景區內有國內最大的白玉丹霞地貌。 不積細流難以成江海,汨水的源頭水當然不止這一支。昌江是汨水的最大支流,發源于幕阜山系鳳凰山,南江鎮是昌江源頭鎮。 追隨昌江之源,來到南江鎮蔡海村,上溯而行,河道中古老的水車仍在晝夜轉動,一座唐時的古橋,已被翠綠的藤蔓覆蓋。這座蒼翠的大山,向我們展示了幕阜山重重疊疊的綠和星星點點的映山紅。 幕阜山古稱天岳山,傳說是人文始祖伏羲誕生之地,史前文明渺茫難考,不過在南江鎮昌江村,卻有一種特別的伏羲八卦竹龍,相傳了數千年,當地人只在春節和二月二龍抬頭(伏羲壽誕之日)才會表演。 我們有幸在昌江村文化中心目睹了這一遠古時代流行的鄉土藝術。竹龍有18節,舞龍人18人,不玩什么“天下太平”、“富貴滿堂”,而是擺伏羲八卦的卦象,彰顯著天岳幕阜山與眾不同的伏羲文化。 龍門、長壽、加義: 西流汨水養育耿介之士 華夏之水多往東流,汨羅江水卻自東向西而行。 “汨羅江,水朝西;屈夫子,犟脾氣。”一方山水養育一方人,平江民俗專家彭以達認為,平江人有節氣、講忠義、顧大局、舍生死、脾氣犟,平江籍文官不善逢迎,武官生猛善戰,而民眾耐得了艱難險阻,能“霸蠻”,與這條西流汨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在風云動蕩、水激拍岸的年代,平江涌現了52位共和國開國將軍,在共和國誕生的征途中,20多萬平江兒女壯烈犧牲,登記在冊的革命烈士2.1萬多人,占湖南烈士總數的1/5。英雄的血,曾染紅了汨水。 汨水主源重新折回后,從龍門鎮入平江。龍門鎮最為著名的是“一井三將軍”,井就在楓樹村,井水至今清澈可飲,三將軍是張令彬、張平凱和裴周玉,3人幼時同飲這井水,如今年紀最輕的裴周玉仍然健在,也已是百歲老人。 汨水流至長壽鎮后,河道變寬可以通航,當年平江的茶葉由此水運,一天一夜即可到漢口。 長壽鎮自然盛產壽星,但更為聞名的還是“中國將軍之鄉”,張震、方強等16位共和國將軍從這里走出,有“五里八將軍”、“方門六將軍”、“張家五將軍”的傳奇。 在窄窄長長的長壽老街里,建于1909年的天主教堂安靜地守在街市一角,青磚墻縫里有青草生機盎然。1931年9月,湘鄂贛邊區在這里召開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并決定成立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辦公地點就在教堂內。 汨水至加義鎮,水勢變幻,激情蕩漾,形成“一鎮三漂”。連云山峽谷漂流灘急潭深,沱龍峽漂流據稱為全球落差最大,純溪漂流則盡顯汨水之溫情純美。我們來的時候,汨水尚不豐滿,不能漂流,不過,在純溪小鎮溯溪、在連云山徒步都是不錯的。 回到加義鎮上,新四軍平江通訊處舊址大門緊閉,闃寂無人。1939年6月,這里發生了震驚全國的“平江慘案”。 出得門來,陽光大好,通訊處舊址旁邊便是一個加義法餅店和一個平江醬干加工作坊,香氣撲鼻。 血雨腥風已隨汨水而逝,眼前的加義,油菜花大片大片盛開,小洋樓點綴在青山綠水之間,一方靜謐好景。 安定、漢昌、伍市: 藍墨水上游行走先賢與后裔 平江縣過去不叫平江,相傳因紀念屈原在五代同光年間改為平江,“平”是屈原的名,“江”是穿流全境的汨羅江。 作為屈原、杜甫兩位詩人的生命歸依處,汨羅江被譽為“藍墨水的上游”,平江這片土地也因此顯得文采斐然、芬芳馥郁。 汨水流至安定鎮,格外幽雅靜謐。江畔小田村,一抔黃土安葬了憂國憂民孤老窮病的杜甫。 我們走進無人的杜甫墓祠,入口處的“闡幽庵”3字讓人頓覺意境悠遠,這里原是僧舍,為祭祀僧人之居所。 杜甫墓、祠和鐵瓶詩社共占地10畝,整體建筑樸實無華,彰顯著平民詩人的本色。正是清明前后,詩人的墓卻很清凈,唯有附近小田小學童稚的誦書聲,日日陪伴詩魂。 小田村路邊山林里,粽葉青青。每年端午前后,人們利用這種闊葉箬竹特殊的竹香味和防腐作用來包粽子,以紀念屈原。 “遠移工部死,來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風騷共一源。” 因屈原和杜甫,一江詩風讓汨水越發顯得綠如藍。 跟隨汨水來到縣城所在地漢昌鎮,汨水呈“S”型繞城而過,周圍山丘逶迤,風光秀美有加,又有平江起義舊址、彭德懷紀念館、人民公園、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紀念館等人文景觀。 始建于1867年的天岳書院,當時有樓宇4棟,齋舍50余間,藏書與生員,均屬從前未有之盛,100余年風風雨雨,弦歌不絕,人文厚重。 如今的天岳書院,已是平江起義紀念館,在承文載道之外,還充盈著一股英雄浩氣。書院一角,一株高大的紅桎木葉茂花繁,在春天的陽光下光彩奪目。 汨水出縣城繼續西行,水面更為寬闊,龍舟競渡的習俗比上游更盛,端午習俗也與別處不同。據稱屈原的遺體于農歷5月15日才打撈上來,下游的浯口、伍市一帶,還有過五月十五“大端陽”的風俗。 汨水在平江流經的最后一個鎮是伍市。 仿佛因為難舍平江,江水在此變得無比溫柔,深情環抱起一個綠色的半島——盤石洲。春天的盤石洲是深深淺淺的綠,鵝黃、淺綠、深綠、黛青……洲上農家屋舍,隱現于花木扶疏之間,柴扉輕啟,雞犬相聞。 江面波瀾不驚,汨水即將離開崎嶇的平江山區,進入較為平緩的汨羅市,與羅水匯合。 詩人安息,硝煙遠去,江水潺潺入洞庭,陽光溫熱,歲月靜好。 【平江名片】 平江縣,隸屬于岳陽市,位于湖南省東北部,東與江西省修水縣、銅鼓縣交界,北與湖北省通城縣和湖南省岳陽縣相連,南與瀏陽市接壤,西與長沙縣、汨羅市毗鄰。 平江縣是湘楚文化源頭之一,被譽為“藍墨水的上游” ,有“中華詩詞之鄉”的美譽。是著名桂花蜜源之鄉、黃金產地及林業重點縣之一。 平江曾發生過彭德懷領導的“平江起義”等重大革命歷史事件,走出了64位共和國的將軍,是全國三大將軍縣之一。 【誰不說咱家鄉好】 “細時候”的汨羅江 彭以達 平江有句老話,“細時記得千年事。”小時候的許多往事,六七十年后,不僅歷歷在目,而且常給我內心帶來歡娛。 我家住在平江縣城東郊外的黃沙灘,顧名思義可知是河床淤積形成的一片灘涂。我家的住房離江不到百米,我們常常在河里洗衣洗澡,汨羅江還是小伙伴們的樂園。 那時的汨羅江,可完全不像現在,它是一條十分忙碌的水道,全縣所有物資的進出基本上都靠船運。每當春夏水漲,河邊纖夫吆喝聲不絕,河中帆影相隨,小孩站在岸邊數過往的船只。“一只、兩只、三只……”回家告訴大人,“我今天看見了63只船”,異常興奮。 汨羅江真是美不勝收,岸邊是一大片潔白細沙灘,河中流水清澈得一塵不染,就像精心擦拭后的玻璃那樣透明。夏天我們幾乎整天泡在水里,水里泡久了就跑到沙灘上追逐嬉戲,光屁股鉆到細軟的沙子里。玩累了,就將河邊的垂柳挽繞成一個秋千,坐在上面晃悠悠地蕩。 那時,河里的魚多得很,清清的流水中,經常看到被陽光反射成片泛白的魚群。我曾看見過上百斤一條的大魚,還有肉嫩、沙夾、黃古腦等各種小魚,遍布河中。每當有人在河邊洗滌飯甑、瓢盆,把些飯屑留在水中,立馬便被小魚搶食一空。我們小時候,腳上常有瘡疤,把腳放在水里,小魚一齊聚攏來吸食腳上壞死的皮膚,弄得個腳癢癢的。經過小魚吸吮,瘡疤便很快好了。 每次大水過后,河灘上都會留下大大小小的水坑,來不及隨潮退走的魚兒便留在了水坑中,我們把魚收拾起來,回家美餐一頓。 不過弄了魚兒回家,母親并不高興,老是叨念著“塘里去塘魚,倉里去倉谷,吃魚要飯配劃不來。”但我們不信這些,只要有空就到河里捉魚,一直到我離開家鄉出外工作,才沒法再到河里玩了。 (彭以達,1939年生于平江縣,曾任縣政協秘書長,1998年退休后潛心從事地方文史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