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長征在湖南大事紀實之 桑植縣的紅色歷史 桑植的每一座山頭,都經過戰火的考驗;桑植的每一條小溪,都流淌著人民對紅軍的摯愛;桑植的每一寸土地,都是革命先烈的鮮血染紅。 抓一把桑植的熱土,都有一個民族英雄不屈的靈魂;聽一曲桑植民歌,都有一段紅色歷史的深情追憶……———題記 8月15日,晨光初照,記者一行來到距桑植縣城15公里的劉家坪。但見青山環抱的小村莊,一棟棟吊腳樓掩映在綠樹紅花之中;初秋的田野上,稻谷飄香,一片寧靜。就是這樣一個普通的小村莊,71年前,有一支抱著救國救民、誓死抗日信念的軍隊,從這里出發,歷盡千難萬險,突破重重包圍,最終與紅一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在陜北會師。劉家坪見證了那段慷慨悲壯的歷史,也因這支英雄的軍隊而彪炳史冊。 抉擇 “現在,我們紅二、六軍團已有17000人,比起剛剛會師的時候,擴大了一倍還多。蔣介石搞來140多個團圍攻我們。我們在根據地堅持了一年的斗爭,人民支援紅軍盡了最大的努力?墒,這里山多、田少,加上敵人燒殺,養不了我們這么多的紅軍嘍!所以,我們要從內線轉到外線,打到敵人后方去、打到抗日第一線去!” 1935年11月19日清晨,秋雨綿綿,紅二、六軍團分別在劉家坪的干田壩和楓樹塔舉行突圍誓師大會。在紅二軍團的誓師大會上,賀龍用簡短而樸素的話語向部隊戰士解釋了戰略轉移的原因。 1935年6月,中央紅軍成功北上,在四川西北的懋功與紅四方面軍會師,湘鄂川黔根據地成為“中國南部蘇維埃運動中最重要的柱石”,蔣介石調動130個團,向湘鄂川黔根據地發動新的“圍剿”,妄圖將紅二、六軍團逐步壓縮,聚殲于龍山、永順、桑植之間。 軍情緊急,生死存亡!紅軍該如何決斷?在劉家坪村龍堰峪組的紅二、六軍團總指揮部舊址,桑植縣原黨史研究室主任曹開勝給我們講述起那個偉大的決定:11月4日,湘鄂川黔省委和紅二、六軍團領導在這里召開聯席會議,任弼時、賀龍等審時度勢,對當時的形勢做出了5個判斷:即,敵人這次“圍剿”比以前規模更大,并且已完成對蘇區四周的封鎖線;湘鄂川黔根據地雖然經過一年的建設,但地主武裝和土匪還沒有完全消滅,后方還不夠鞏固;蘇區面積不大,且東有洞庭湖,北有長江,南有沅江、澧水,西面是大山區,不利于大兵團作戰;蘇區經濟落后,加之敵人嚴密的經濟封鎖,兵員、物資,特別是糧食的補充和供應極為困難;中央紅軍已渡江北上,紅二、六軍團已陷入孤立的處境。鑒于以上種種現實,會議果斷決定,堅決突圍遠征到湘黔邊,爭取在黔東石阡、鎮遠、黃平地區創建新的根據地。 劉家坪會議,是一次歷史性的會議。紅二、六軍團由此完成了指導思想上從戰略防御向戰略轉移的轉變。 準備 “劉家坪誓師后,一些傷員被送到這里療傷,他們特樂觀,經常一起唱歌、學習,有的身體好轉一點,就到后山鍛煉身體。”歷經71年的風雨,位于桑植縣洪家關白族鄉龍鳳塔村的紅軍醫院仍保存完好。村里的谷忠厚老人,撫摸著后山上一棵枝繁葉茂的松樹,向記者講述起當年紅軍傷員在這里練拳腳的情景。 其實,精心安置傷病員,只是紅二、六軍團戰略轉移前眾多扎實準備工作中的一環。紅二、六軍團在戰略轉移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首先對軍事力量進行了整編,并從機關裁減部分人員,補充主力部隊。決定留下十八師在湘西進行游擊戰爭,掩護主力部隊轉移。對具體的突圍方案,也進行過多次研究。 從黨內到黨外,從上到下進行廣泛的政治動員。各部隊紛紛召開黨的積極分子會議和全體軍人大會,利用各種形式,說明面臨的形勢,提出以運動戰打破敵人“圍剿”的戰斗任務,并進行革命戰爭特點的教育,堅定廣大指戰員奪取反“圍剿”勝利的信心和決心。任弼時、賀龍、關向應等領導人親自到紅軍基層做報告,指出紅二、六軍團當前的任務。針對湘西北籍的戰士可能存在不愿意離開故土的想法,政治工作部門細致、耐心地做好他們的思想工作,以保證紅軍突圍時,他們能隨部隊轉移。 對部隊中的老弱、婦女、兒童、重傷員、重病員以及醫院、兵工廠等不便于長途行軍的人員和單位,都作了妥善安置。對遣散回家的,發放適當路費;對于堅決要求留隊的,轉送省蘇維埃政府機關和紅十八師,留守后方。對傷病員,則組織到紅軍醫院集中救治,或發放養傷費,由當地黨組織安排到可靠的群眾家里養傷。 精簡行裝。全軍實行輕裝,除必要的行李、彈藥外,每個人準備一條干糧袋和3天的糧食,以及3至6雙草鞋;對于帶不動的笨重物資,或掩埋或送當地群眾。 加緊軍事訓練,強化夜戰、近戰等戰術,以適應轉移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復雜環境,提高部隊戰斗力。部隊還加強了內部的整頓工作,及時清除了混進革命隊伍的破壞分子。同時在劉家坪一帶修筑防空壕和掩蔽體,使敵人誤認為紅軍將在劉家坪一帶固守,放松對紅軍突圍的防御部署。 通過這些準備工作,紅軍部隊人心穩定,目的明確,機動力、戰斗力大為加強,為順利完成戰略轉移打下了堅實基礎。 出征 “馬桑樹兒搭燈臺,寫封書信與姐帶:郎去當兵姐在家,我三五年來不得來,你個兒移花別處栽。馬桑樹兒搭燈臺,寫封書信與郎帶:你一年不來我一年等,你兩年不來我兩年挨,鑰匙不到鎖不開。”在桑植,當年為紅軍送行的民歌依然廣為流傳。 誓師大會結束,嘹亮的軍號響徹云霄,大軍立即整裝出發。附近村寨的老百姓知道紅軍要出發了,早早趕來為他們送行。鄉親們圍了個里三層外三層。他們有的提著用葫蘆裝的包谷燒,請戰士們再喝一口自己親手釀造的米酒;有的挎著裝滿了糯米粑粑、蒿子粑粑的竹籃,讓戰士們帶走滿腔情意;有的腋下夾著剛剛趕做的布鞋,悄悄塞進紅軍戰士的背包。隊伍出發了,群眾也自發排成長長的隊伍,隨著紅軍一起走。他們送了又送,一聲聲叮嚀、一聲聲祝福;戰士們一次次回頭,一次次抹淚,與鄉親們依依惜別。 “走的時候,我還逗了房東大嫂家的小孩子喲,一晃71年過去了。”從部隊離休后,一直在老家桑植縣城定居的老紅軍肖瑞林還記得當年鄉親們送行的情景。離別的時間到了,房東大嫂趕過來,把一雙草鞋塞進肖瑞林的懷里。肖瑞林逗了逗大嫂懷里那個不滿兩歲的孩子后,趕緊回到自己的隊伍———那時,剛20歲的肖瑞林是紅二軍團政治部的宣傳干事。 距劉家坪15公里的洪家關是賀龍的故鄉。紅軍出發前,賀龍帶上幾個警衛員,騎著快馬,沿著一條鋪滿落葉的山道,向洪家關疾馳而去。馬蹄聲聲,踏碎了秋風秋雨,他去故鄉作了最后一次道別,F年83歲的洪家關人賀文首回憶:“出發前頭一天,賀龍騎著馬來找我的父親,說,幺叔,明天就要走了,你準備好了沒有?”賀文首的父親賀勛臣,是賀龍的小叔,也是最早跟著賀龍“兩把菜刀鬧革命”的村民之一。南昌起義后,他隨賀龍回到家鄉。“母親、二哥和我送賀龍和父親走到村口。賀龍對母親說,幺嬸,不送了,我們還會打回來的,你把兩個弟弟養好。”隨后,賀龍要副官拿了4塊銀元,放到賀文首母親手中。 父親跟著賀龍策馬揚鞭離去的形象,以及母親淚流滿面的情景,始終深深印在賀文首的腦海中。 紀念碑 71年彈指一揮間。晴空下,劉家坪干田壩一處小山坡上,紅二方面軍長征出發紀念碑高聳入云。1985年11月19日,桑植縣委、縣政府在這里舉行了紀念碑奠基儀式。紀念碑于1986年11月19日竣工落成,當天舉行了盛大的揭幕儀式,廖漢生、鄧力群等領導同志專程前來為紀念碑揭幕。紀念碑正面嵌著王震同志的題字:“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長征出發地劉家坪”。 紀念碑旁,是紅二方面軍長征紀念館。館名由廖漢生題寫。館內陳列著當年紅二方面軍長征出發前后的歷史照片和文物、文獻資料。1986年,這里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3月,至紀念碑和紀念館的線路被列為全國紅色旅游精品線路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