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訓掛墻上,寫到書里融進血里
新中國“裝甲兵之父”許光達的后人傳承家風為人處世樸實低調
家訓:“清白傳家”
長沙晚報記者 胡益虎 通訊員 覃瀚儀
在長沙縣黃興鎮,一輛1∶1的坦克模型以爬坡的姿態立在水泥基座上,后面的大院就是許光達大將的故居。他被稱為新中國“裝甲兵之父”,有著軍人鋼鐵般的意志,也曾留下授銜時主動要求降級的故事,謙虛坦誠傳為美談。如今,“清白傳家”的家訓掛在其兒子許延濱在北京家里的墻上,深刻影響著后人的做人處世之道。
回鄉 輕車簡從謝絕地方服務
“叔叔回鄉時我23歲,也是第一次見到他。”居住在黃興鎮安置小區的許少湘是許光達的侄子,今年已是九十高齡,對當時的情形還記憶猶新。1950年農歷正月,許光達回到闊別22年的故鄉,人們奔走相告:“五伢子當將軍了!”這是許光達在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回故鄉。許少湘說,“他是騎馬回來的,因為用了村民的糧食做馬糧,給了錢物做補償。”許少湘記得,當時許光達謝絕了地方政府加派安保和服務人員的好意,輕車簡從。
長沙縣委黨校教授全建業查閱有關記載稱,1957年許光達90歲的父親母親先后在一年間過世。為了避免講排場,許光達只派了自己的秘書帶著200元回鄉料理喪事,最終喪事花費了150元。
許光達的另一位侄兒許崇林告訴記者,許光達清白的作風影響了后人,形成了樸實、低調的家族作風。地方政府啟動建設許光達故居時,許光達的家人一再強調不要鋪張。如今,許光達故居保持原樣,隱藏在黃江公路旁的居民群落里。
家教 在學校不許打父親的名號
許延濱回湖南參加許光達紀念座談會時,回憶父親教導自己低調做人的故事:父親說“你不許打著我的牌子到外面去唬人,你在學校的表格里也不要填我的名字”。許延濱一直遵守父親的教導,從小學到大學,學生登記欄中家長都填母親鄒靖華。
高中畢業時,學校推薦品學兼優的許延濱出國留學。許光達知道后不同意兒子出國,說“高級干部的子女在國外會受到特別照顧,對兒女成長不利,還是推薦優秀的工農兵子女去吧”。后來,許延濱就讀于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成為我國的軍事技術專家。
傳承 世界怎么變,精神氣節操守不變
全建業給記者展示了許家后人贈送給他的一本書《父親許光達》。“母親在93歲高齡辭世前囑托后人,把一生積蓄的2.5萬元中的1萬元拿出來最后交一次黨費,余下的給父親出本書,送給戰友、老部下和后人紀念。”許延濱在書中稱,這是為了完成“清白傳家”的承諾。
許光達的孫輩在書中向先輩匯報:“當孩子們看到十萬解放軍戰士在災區義無反顧地救人、送糧、修路,您的重孫子們知道了什么是‘軍人的責任’,將壓歲錢全部捐給災區的孩子。”“今年我們又幫助了一批退伍軍人順利融入社會,找到了工作。”“光達小學又一批農村的孩子入學了。”“您的重孫向你匯報,我五歲出國代表國家參加少兒冰球比賽為國爭光。”“無論世界怎么改變,傳承血脈的‘精神、氣節、操守’不變。”后人們在書中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