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四川懋功兩河口會議舊址 (資料圖片)
圖為長征時期任弼時(右)與賀龍(左) (資料圖片)
編者按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
80多年前,一支瀕臨絕境的隊伍在敵人的圍追堵截中,歷經艱險,走向民族救亡的前線,走出了中國革命的嶄新局面。
這是一次勇于犧牲、敢于勝利的史詩般遠征。跋山涉水,征服天險無數;槍林彈雨,留下血色蒼茫;氣貫長虹,鑄就不朽傳奇。
撫今追昔,人們不會忘記,漫漫征途,場場激戰,灑下多少英雄熱血;皚皚雪山,倒下多少優秀兒女;茫茫草地,長眠多少勇士忠魂。前有高山險隘,后有圍追堵截,紅軍將士正是在千難萬險之中堅定信念、艱苦奮戰,成就“一曲人類求生存的凱歌,人類有文字記載以來最令人振奮的大無畏事跡”,向世界表明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紅軍具有戰勝任何困難的無比頑強的生命力,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功勛不朽,精神不滅。紅軍英勇無畏、不懼險阻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敢于勝利的革命風范,是長征精神中最令人熱血澎湃的精神元素。這是一座聳立在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巍峨豐碑,一種流淌在民族血液中的紅色基因。它穿越時空、照亮未來的精神光芒,激勵我們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今天,本報特推出《閃閃紅星耀征途》特別報道,通過80多年前,激情滿懷的巴陵兒女在那不朽征途中的血與火的故事,緬懷那艱苦卓絕的歲月,傳承矢志不渝的信仰,在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共同弘揚長征精神,高揚理想信念,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
在舉世聞名的長征中,成千上萬岳陽籍紅軍指戰員發揚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以堅強的革命意志,敢于擔當,無私無畏,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氣概和戰斗作風,為奪取長征的勝利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率先長征 開創新區
1934年4月廣昌失守后,中央紅軍在根據地內粉碎國民黨軍隊的第五次“圍剿”已極少可能。5月,中央書記處作出決定,準備將中央主力撤離根據地。為了調動和牽制敵人,減輕國民黨軍隊對中央根據地的壓力,并準備實施戰略轉移。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隨軍代表、紅六軍團政委任弼時、軍團長肖克奉中革軍委命令率部于7月下旬退出湘贛根據地,突圍西征。
任弼時和肖克等經過縝密研究后,采用聲東擊西的策略,令湘贛軍區獨立第一、二、三團在北面游擊鉗制敵人,獨立第五團佯裝主力繼續在牛田、津洞一帶活動,一部滲入贛江沿岸的萬安一帶作東渡贛江的姿態,迷惑敵人。主力第十七師四十九團于8月5日攻占逐川縣的衙前,建立突圍的翼側陣地。8月7日下午3時,任弼時率領全軍,冒著三伏天的酷暑,秘密而神速地從橫石新江口出動,當晚占遂川縣的藻林,殲滅守敵,突破了衙前至橫石、遂川至黃坳、至七嶺的三道封鎖。這時湘軍尾追,粵敵北上,企圖包圍六軍團于桂東、上猶和遂川之間。六軍團日夜兼程,大踏步前進,又突破了敵第四道封鎖線。
任弼時的夫人陳琮英隨軍西征時,她生下的孩子還不到6個月。為了行軍方便,夫婦倆毅然將襁褓中的小孩“湘贛”寄養在當地群眾家里。后來幾經尋找,至今沒有下落。
紅六軍團突圍西征歷時78天,跨越湘黔桂贛省境五千多里,沖破敵軍的圍追堵截,歷盡艱險,保存了紅軍力量,于1934年10月24日與賀龍率領的紅三軍會師于貴州印江縣木黃。不但完成了為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進行偵察、探路的先遣任務,而且沿途播下了革命火種,在紅三軍創立的黔東根據地找到了落腳點。這時紅三軍恢復紅二軍團番號,賀龍任軍團長,任弼時兼任政治委員。全軍共4000余人。緊接著,任弼時、賀龍率部西進,向湘西北進軍,打下永順,攻占桑植,解放大庸縣城,在十萬坪初戰告捷,殲敵一千余人,俘參謀長以下二千余人,繳獲槍支2200余支,輕機槍10挺和大量軍用物資。
這是紅三軍離開湘鄂西根據地和紅六軍團西征以來扭轉困局的轉折點,奠定了紅二、紅六軍團在湘鄂川黔邊創立根據地的可靠基礎。在以后的艱難轉戰中創建了湘鄂川黔根據地。任弼時任中共湘鄂川黔邊臨時省委書記。他領導和發動邊區軍民開展根據地建設,進行土地革命。短短三個月,紅軍部隊就擴大了一倍以上。他還特別加強了領導機關和干部的思想作風建設。賀龍后來深情地回憶說:“弼時同志的到來,給我們以無限的興奮和力量,從此使我們恢復了和黨中央的聯系,給我們帶來了中央紅軍斗爭的寶貴經驗,使我們對許多重大的政策問題獲得了解決,從而使湘鄂川黔根據地的建設和部隊建設在更加健全的道路上向前發展……”
在先遣長征,開創新的蘇區斗爭中,還有喻杰(紅六軍團供給部長)、何輝(紅六軍團軍事裁判員)等成百上千的岳陽籍指戰員,沖鋒陷陣,英勇奮斗,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壯懷激烈的長征序曲。
擔當前衛 血戰到底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五個軍團及中央、軍委機關和直屬部隊踏上戰略轉移的征途,開始了二萬五千里長征。
擔當長征主力,執行前衛開路任務的是紅一、紅三軍團。
紅三軍團是由平江起義誕生的紅五軍發展壯大起來的。指戰員絕大部分來自湘鄂贛蘇區,特別是平江、湘陰、岳陽等地。單是平江先后就有5萬青壯年參加了紅軍,此時除去在歷次戰斗中犧牲、失散和留在湘鄂贛邊區堅持游擊戰爭的指戰員外,至少有千名以上在三軍團戰斗隊伍里,其中有不少人擔任了軍團、軍、師、團、營、連干部。在軍團長彭德懷指軍下,岳陽籍紅軍指戰員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連續作戰,與全軍團指戰員一道,先后突破了國民黨軍第一、第二、第三道封鎖線。這時蔣介石調集25個師近30萬人,利用湘江,構筑第四道封鎖線,企圖圍殲紅軍于湘江以東地區。在這千鈞一發的嚴重時刻,時任紅三軍團第四師第10團營長張震,帶領全營擔任前衛急行軍搶渡湘江,進至界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驅逐了反動民團,掩護工兵架設了浮橋,扼守光華鋪,從南面阻擊敵人,保證后續部隊安全渡江。敵以兩個軍一部之眾向我軍發動猛烈攻擊,張震率該營與全團指戰員一道同敵軍展開了殊死搏斗,激戰中團長沈述清陣亡,代理團長杜中美亦中彈犧牲。張震奮不顧身,誓與陣地共存亡。他們打得非常頑強,反復拼殺,有個岳陽籍戰士犧牲了,還端著槍蹲在陣地上。因傷亡過大,一度轉為團的第二梯隊,稍事休整后又投入戰斗,終于完成了掩護中央機關和軍委縱隊在界首渡江的任務。
1935年1月,時任紅三軍團第十一團團長文年生(岳陽縣新墻鎮人)在貴州省青巖縣的一次戰斗中,他率該團掩護軍團主力轉移,與敵三個旅激戰一天一夜,腰部負傷仍堅持指揮戰斗,直至主力安全轉移才撤出陣地。、
1935年2月,在婁山關戰斗中,原三軍團第四師政委鐘赤兵(扎西整編后任十二團政委,平江安定人)與團政治處主任蘇振華(平江三墩人)率第一營和偵察排擔任先鋒,他倆身先士卒,冒彈沖鋒,率部搶占了點金山。敵軍瘋狂反撲,鐘赤兵右腿中彈,倒在血泊中,被警衛員扶起后,不要警衛員去叫衛生員,先把蘇振華叫來接替指揮。敵人瘋狂撲來,蘇振華一手護著鐘赤兵,一手舉槍還擊,接連打倒沖向面前的敵人。這場異常慘烈的血戰,從拂曉一直打到傍晚,終于打退了敵人的反攻。
堅持團結 勝利會師
1935年6月,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在四川懋功會師后,中央政治局在兩河口會議上,決定紅軍北上,創造川陜甘蘇區。會后,中央率紅一方面軍自懋功一帶北上。翻越夢筆山,長板山,打鼓山等大雪山,到達毛兒蓋。
九軍團政委何長工(華容大乘鄉人)與軍團司令員羅炳輝率部艱險轉戰到達懋功,與紅四方面軍會師后,該軍團被編入左路軍第二縱隊,改為四方面軍所屬的三十二軍。原有電臺密碼和人員全部被掉換了。由是與中央的直接聯系被隔絕,南下北返三過草地,長征走了三萬多里。他一心向著黨中央,與張國燾分裂紅軍的錯誤進行了堅決的斗爭。并千方百計籌備了可供紅二、四方面軍會合后北上所需的糧食及代食品,組織了秘密收容所,保護了紅一方面軍“落伍”掉隊的干部和戰士。
紅三軍團宣傳部長劉志堅(平江獻鐘人)跛著一條在戰斗中負傷的腿爬過雪山后,到達巴西,便率“火線劇團”到包座慰問紅四方面軍第三十軍。等到他們返回時,卻被關進一座藏民的房子里,被挾持隨紅四方面軍南下,只得違心地第二次爬雪山過草地。劉志堅含辛茹苦,夜以繼日地工作著,部隊向西康轉移時,他受劉伯承派遣任先遣工作團主任,到達甘孜時任甘孜工委書記,他深入細致地做好團結紅四方面軍的工作,發動藏族群眾,建立地方政權并為部隊重過雪山草地籌集了大批急需的物資……
漫漫征途,賀龍等率領的紅二、紅六軍團經過艱難輾戰到達甘孜。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終于會師,勝利完成長征。 (凌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