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征,是一部永不褪色的英雄史詩;紅軍戰士,是一群值得永遠銘記的民族英雄。
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湖南日報記者尋訪了省內健在的部分老紅軍,和他們一起追憶長征歲月,傳承長征精神。
羅圩政:負傷也要追上大部隊
湖南日報記者 孫敏堅
老人安靜地躺在病床上,若有所思地凝視著遠方。105載的風霜洗禮,在他臉上刻上了一道道歲月的痕跡:1933年參加革命,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老人用一生見證了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
老人名叫羅圩政,四川閬中人,是我省現今健在最年長的老紅軍。他曾三過雪山草地,右腳負傷仍堅持從四川走到陜北。9月上旬,記者來到羅老在省軍區五里牌離職干部休養所的病床前,聆聽老人的長征故事。
老人說,盡管歷經滄桑,但他永遠忘不了過草地時嚼草根、煮皮帶吃,忘不了勝利會師時漫山遍野迎風飄揚的紅旗……
1933年,紅軍來到閬中,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分田分地,深得人心,大家踴躍報名參軍。羅圩政所在的鄉一天就有600多人報名,他也幸運入伍。1933年8月,22歲的羅圩政滿腔熱血地離開了老家,踏上了漫漫革命征程。
“長征路上,我們的主要食物是野菜,到宿營地后我們燒起篝火,用搪瓷碗煮野菜。”羅圩政說,長征開始時他身上帶著兩塊銀元,一塊是他離開家鄉時奶奶給的,他用來買了一包鹽,每天煮野菜時放幾粒鹽,這樣走路才有點力氣。另外一塊銀元是他當學徒時攢下的,無論怎么餓,他從沒動用過。有一次,羅圩政已有七八天沒吃東西了,餓得頭昏眼花。正好部隊到達一個集鎮,看到小攤上誘人的白面餅子,一個一塊大洋。他硬是忍著轆轆饑腸,頭也不回地從旁邊走過去。越往后走,部隊物資越來越匱乏,后來當部隊號召大家捐錢共度難關時,羅圩政毫不猶豫地捐出了那塊揣了很久的大洋。
身經百戰的羅圩政身上傷痕累累,至今還有未曾取出的彈片。
“有次腳負傷了,我差點掉隊了,幸好憑著一張黨員證,趕上了部隊。”羅圩政清楚地記得,那是在第二次北上的路上,在夾金山附近遇到了敵軍。戰斗中,他被子彈打中了右腳。當時沒有藥,傷口受到感染,他開始發燒。因部隊要繼續北上,上級將他和其他行動不便的傷員安排到了夾金山腳下的一個大溶洞里養傷。聽說養傷的紅軍戰士會跟不上隊伍,只能在當地打游擊,“我不想離開部隊,養了3天傷后,腳剛剛可以活動了,我就開始沿著部隊前進的路線追趕。”
為了能夠追趕上大部隊,行動不便的羅圩政抄小路趕。“當時我身上帶著一個黨員證,就是憑著這個黨員證,一路與沿途留下來的秘密聯絡員接頭,從秘密聯絡員那里得知部隊的行蹤和消息。”羅圩政回憶說。就這樣,經過20多天的緊急追趕,他終于趕上了部隊。
1936年10月,紅四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在會寧地區勝利會師,羅老的漫漫長征路終于畫上句號。“長征告訴我們,只要精神不垮,什么樣的困難都能克服……”老人艱難地說完,表情堅毅而鄭重。
陳利財:行軍作戰堅決不掉隊
湖南日報記者 周小雷 通訊員 柳軍 劉海
今年95歲的老紅軍陳利財走過二萬五千里長征,曾是左權最得力的警衛員。金秋時節,記者經過多方打聽,終于在龍山縣見到了陳利財老人。剛進家門,陳老就被兒媳謝長軍攙扶著從房間出來,滿頭的白發,戴著一副黑框眼鏡。看到記者一行,老人渾濁的雙眼仿佛明亮了許多,連聲說著:“歡迎你們,歡迎你們!”
陳老雖然聽力不好,但對當年參加革命的事,依然歷歷在目。“我1921年出生在龍山縣西湖鄉,小時候給地主家當牛倌,他家來了兩個篾匠,和我玩得很熟,一天晚上我聽他們兩個在低聲嘀咕‘聽說紅軍在洞口一帶……’我就好奇地問紅軍是什么,他們說紅軍是專為窮人打天下的隊伍,財主們最怕紅軍,窮人們最歡迎紅軍。他們還跟我說紅軍部隊里當官的不打人、不罵人,參加了紅軍自己可以找吃的。于是,我就跟著他們投奔紅軍去了。”陳利財回憶說,“那是1933年5月,我當時只穿一條短褲,一件破爛上衣,從地主家出走后,經紅巖溪、馬蹄寨,進入永順縣,再一直朝洞口縣方向走,沿途翻山越嶺,忍饑挨餓,大概走了七八天時間,才在洞口找到紅軍并參了軍,之后被分配到紅六軍團16師46團2營5連當戰士。”
“您參軍后的第一場戰斗還記得么?”記者問。陳老沉思了一會兒,回答道:“是在湖南茶陵,當時我個頭小,沒有給我發槍,給了我一把刀,叫鬼頭刀,我就把刀背在身后,敵人的機關槍、迫擊炮一響,我就跟著老兵跑,一會兒敵人就被打跑了。后來在戰斗中我繳獲了一支駁殼槍,大概有這么長。”陳利財邊說邊用手比劃起來。
說到長征,老人回憶說:“長征路上,生活艱苦,環境惡劣,在貴州的時候,我差點掉隊沒跟上隊伍。”
“那是1936年在貴州的時候,我16歲,一天晚上路過一個敵軍碉堡,大家都趴在那里不敢動。等到第二天早晨,我醒來發現,就剩我一個人在碉堡外頭趴著,其他的人都走了,我趕緊爬起來追啊追,追了好遠都還沒追上。當時身上沒有錢,只有一支槍,特別餓,走到一個老百姓家里發現有好多飯,都是紅軍過路時剩的飯,因為沒有錢我也不敢去吃。老百姓對我笑了笑,招呼我過去吃飯,告訴我紅軍還在前頭。我吃完飯接著趕路,一直追到晚上,才追到部隊。連長、指導員當時特別高興,說‘哎呀,回來了、回來了,大家都惦記你,回來了就好’,喊我趕緊歸隊。我當時就對連長、指導員說,我年齡雖不大,但也算是一個老兵了,行軍作戰,我堅決不能掉隊,我一定要革命到底!”
“過草地時犧牲了不少戰友,我當時碰見一個龍山老鄉,用手捂著肚子。我問他怎么了,他說他肚子痛,有點拉肚子,過完草地就再也沒見到他。1964年我回到老家的時候,發現他屋里已經掛上了烈屬的牌子。長征途中,像這樣犧牲的戰友不計其數,所以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千千萬萬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來之不易啊!”老人感慨地說。
李開友:吃野蔥野草過草地
湖南日報記者 周小雷 通訊員 柳軍 劉海
近日,記者沿著蜿蜒曲折的山路,來到湖南最偏遠的縣城——龍山縣,看望年過百歲、身經百戰的老紅軍李開友。
李開友1916年12月10日出生在龍山縣召市鎮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參加紅軍前,因為家庭貧困,李開友主要靠放牛、割草、砍柴為生。1934年5月,20歲的李開友聽說跟著紅軍有飯吃,就在家鄉參加了紅軍,被編在紅六軍團17師49團衛生隊。此后,他在部隊先后擔任過通信員、司號員、班長、副連長、連長、團參謀、團股長。
“那時候我人小,個子也小,只能給部隊當通信員,每天的工作就是送信。只要有信,無論白天還是夜里,都要送。”李開友告訴記者,之后他參加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反“圍剿”戰爭,先后在芭蕉砣、象鼻嶺、忠堡等戰斗中立功。1935年11月,李開友隨部隊在桑植縣劉家坪參加長征,1936年10月到達陜甘寧革命根據地,走過了湖南、貴州、云南、西康(舊省名)、四川、甘肅、寧夏、陜西8省(區)。抗日戰爭時期,他參加過著名的百團大戰和南泥灣大生產運動。解放戰爭時期,又參加了中原突圍、青化砭、羊馬河、蟠龍鎮、瓦子街等戰役。
李開友卷起褲腿,指著自己的右腳踝處說:“你們看,我這里曾經中過彈,至今彈頭仍然留在里面。”但具體是哪次戰斗負的傷,老人已經記不清楚了。
對他來說,最難忘的還是長征的經歷。“那是我一生中最艱苦的日子,我一輩子都忘不了!”老人興致勃勃地向大家講述起長征過草地的故事。
1936年7月初的一天清晨,當時還是衛生隊通信員的李開友被沖鋒號叫醒,從甘孜進入草地,大家謹慎地踩著草叢,一步一步摸索著前進。草地的氣候多變,有時候早上還是一望無際的藍天白云,忽然就是一陣狂風暴雨,大家被淋得像落湯雞,衣服沒法烘干,就裹著濕衣褲走路。夜幕降臨,部隊就地宿營。到處都很濕潤,連個可坐的地方都沒有。隊長和指導員就近找一些干草,在先頭部隊搭的棚子里生火,安頓傷病員,給我們吃的就是燒開水拌青稞粉和麥粒。戰士們一邊烘烤衣服,一邊照顧傷病員,大家都互相鼓勵著、堅持著。李開友是通信員,很多晚上都是和隊長枕槍而眠,隊長也總是給他講道理、鼓勵他。
10多天后,備用糧食差不多吃完了,大家只有以草根度日。很多草有毒,不能吃,洼地里的水也不衛生,不能喝,戰士們實在渴了,只能舀一缸子潤潤嘴。由于吃野蔥野草,很多戰士發生中毒現象,衛生隊病號大量增加,擔架隊的同志最辛苦,支著虛弱的身體抬著擔架走,躺在擔架上的傷員勸他們放下自己,可他們哪里肯將戰友丟下,就是拖也要拖出大草地。日頭很毒的時候,幾個年長的戰士一頭倒在草地里,就再也沒有起來,大家只能告別逝去的戰友,將悲痛埋在心底,繼續前行。
“在長征路上,隨時面臨死亡的威脅,但我們從來沒有氣餒,始終以百折不撓、堅韌不拔和吃苦耐勞的革命精神支撐自己,最終勝利會師。現在回想起來,當時參加長征的人,個個都是好樣的!”李開友邊說邊豎起了大拇指。
卜力:拖著馬尾巴過雪山
湖南日報記者 孫敏堅 通訊員 劉付強
10月13日,見到老紅軍卜力,是在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的病房內。一身筆挺軍裝,一頂磨毛軍帽,95歲的老人用最高禮節迎接我們的到來。
面龐清癯、精神矍鑠,除了聽力不太好以外,卜老的身體看起來還算不錯。老伴左菊英告訴我們,卜老平日喜歡打撲克。他擺擺手說:“現在不行了,輸得多、贏得少。”一句話把我們都逗樂了。
盡管年紀大了,耳朵聽不清,但聊起長征,老人眼睛里立刻有了光芒。
1935年6月,紅六軍團打下了湘西龍山縣城。他們打土豪、分田地,特別是看到鄉親們沒有飯吃,就把打土豪得來的糧食分給鄉親們。當時住在白羊鄉蒲家河村的卜力家里也分到了糧食。懷著對這支隊伍的崇敬之情,14歲的卜力報名參加了紅軍。
剛進部隊時,卜力的個頭還沒有槍高,部隊首長不放心,便要部隊通信員勸說他回家。可卜力堅決不肯,通信員走到哪兒,他便跟到哪兒。通信員想游泳過河甩掉卜力,可卜力也跟著他游了過去。后來,部隊首長看到他會游泳、會做事、又勤快,最終把他留在身邊當勤務員。就這樣,卜力終于正式成為了一名紅軍戰士,跟著大部隊開始了長征。
在卜力的長征回憶里,最難忘的要數過雪山。
“一開始我們并不知道要過雪山,但不過雪山就無路可走了。”卜力說。首長們要他們準備好足夠的糧食,還要多準備些御寒的食物,于是,湖南伢子卜力帶了一大袋干辣椒。
山上終年積雪,尤其是到了半山腰以后,氧氣稀薄,連呼吸都變得很吃力。山上一會兒下雨、一會兒下雪,有時還下雞蛋大的冰雹。冷得受不了時,卜力就給大家發干辣椒。“嚼下去辣得一身汗,確實很有用。這袋干辣椒救了不少人的命呢。”卜老說。
爬雪山最大的困難就是不能坐,只要一坐下來就再也站不起來了,許多戰士因此犧牲在雪山上了。好幾次,卜力累得只想坐下來休息,都被戰友拉的拉、拽的拽,硬是扯著往前走。最后實在走不動了,首長就讓他拖著馬尾巴,就這樣翻過了雪山。
到達延安后,卜力擔任張聞天同志的警衛員,并學會了看書寫字。“是共產黨和紅軍,給了我新生命。”喃喃的話語里,滿是一位老紅軍的忠誠。
臨別時,老人起身,執意要送我們到門口。他握著記者的手,不住地念叨:“謝謝你們記得我,謝謝你們記得長征。”
這段鐫刻進民族骨髓的歷史記憶,我們必然世代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