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記者 劉文韜 陳昂 周帙恒
通訊員 李敏 吉建良
長征初期,中央紅軍的既定戰略方針是去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合,以期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從1934年10月30日入湘抵達汝城,到12月14日在通道轉兵進入貴州,中央紅軍長征在湖南歷時45天,途經16個縣、市、區。廣大紅軍指戰員跋山涉水,浴血奮戰,連續突破敵人在湖南境內布下的三道封鎖線,血染湘江,通道轉兵,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震山河、撼心靈的不朽革命篇章。
今年10月上旬,湖南日報記者踏上當年紅軍走過的土地,探尋烽火硝煙背后的壯烈征程。
汝城,中央紅軍入湘第一站
位于汝城縣延壽瑤族鄉官坑村的青石寨,地形險要,千年不息的延壽河在山腳緩緩流淌。山上,中央紅軍長征突破第二道封鎖線紀念碑高高矗立。鑄刻的碑文,將我們的思緒拉入到當年戰火紛飛的場景。
汝城,是中央紅軍長征進入湖南的第一站。1934年10月21日,中央紅軍順利突破國民黨設置在江西的第一道封鎖線后,兵分3路向湖南挺進。蔣介石馬上調兵遣將,在汝城、仁化、樂昌間,利用湘粵軍原在這一線的200余座碉堡設置第二道封鎖線。
10月30日,中央紅軍進抵汝城熱水,由此開始了在湖南的征途。在汝城,紅軍先后發起濠頭圩、東崗嶺、青石寨等戰斗,終于勝利突破敵人第二道封鎖線。其中,最慘烈的戰斗當屬青石寨戰斗,又稱延壽阻擊戰,是紅軍突破敵人第二道封鎖線的最后一場戰斗。
11月11日,國民黨粵軍2個師及2個獨立旅追至延壽九如、桑坪、官亨一帶,向已突破封鎖線的紅軍進行三面夾擊。由于長征初期采取的是“搬家式”的戰略轉移,紅軍后勤部隊行動遲緩,以致數千人擁塞于延壽至嶺秀、盈洞的山間小道。為掩護部隊轉移,殿后的紅五軍團決定迅速搶占青石寨制高點,阻擊追兵。
國民黨軍首先奪占了青石寨,憑借強大火力向涉水過江的紅軍瘋狂掃射,一批批紅軍戰士倒在江河里,鮮血染紅了江水。激戰兩天兩夜,紅軍都沒能攻下青石寨,紅五軍團軍團長董振堂急了,大吼一聲“同志們,跟我來!”隨后手端機槍,率領戰士們發起沖鋒,終于殺出一條血路,奪回了青石寨。經過血戰,龐大的后勤隊伍得以順利通過。
后來據當地群眾回憶,當時戰斗十分慘烈,延壽河的河水都被雙方陣亡士兵的鮮血染紅。戰斗結束后,當地群眾將犧牲的紅軍烈士遺體收集,掩埋在青石寨。據當時粗略統計,烈士遺體多達500多具。新中國成立后,當地群眾在掩埋烈士遺體的地方豎起一塊碑,命名為“紅軍墓”,以緬懷烈士的英勇事跡。
汝城,還是紅軍長征宣言書的誕生地。11月7日,利用行軍的間隙,毛澤東和朱德在汝城小垣瑤族鎮大山村擬定了題為《出路在哪里?出路在哪里??出路在哪里???》的長征宣言書,詳細闡述了中國共產黨的各項政治主張,教育人民群眾中國的出路就是共產黨主張的蘇維埃和紅軍。隨后,紅軍在汝城延壽、嶺秀、文明等地一帶開始印刷、散發,為革命播下了火種。
當年,紅軍途經汝城,還經常召開大、小群眾會議,宣傳革命理念,并寧愿露宿村間巷道,啃發了芽的土豆,也不驚擾百姓,反而盡可能地幫助窮苦鄉親,漸漸贏得了當地群眾的擁戴。汝城延壽、文明一帶上百名青年農民感于紅軍的愛民行為,也加入到了紅軍長征的隊伍。
宜章,中央紅軍長征攻占的第一座縣城
宜章,不僅是中央紅軍長征突破第三道封鎖線的地方,還是長征中攻占的第一個縣城、第一個恢復成立的蘇維埃縣政府。
1934年11月,中央紅軍通過第二道封鎖線后,蔣介石迅速下令在粵漢鐵路湘粵邊湖南境內的郴縣(今郴州市蘇仙區、北湖區)、良田、宜章至廣東坪石、樂昌間,設立了第三道封鎖線。
11月7日,中革軍委決定中央紅軍于宜章以北的良田及宜章東南的坪石間突破敵第三道封鎖線。其中,以紅三軍團為右路軍,從宜章以北通過,軍委兩個縱隊和紅五、紅八軍團隨后跟進;紅一軍團為左路軍,從宜章以南通過,紅九軍團隨后跟進。
11月8日,紅一軍團命令一師三團為先頭部隊,搶占白石渡,掩護全軍通過粵漢鐵路往湘西方向。10日,紅一軍團一師三團經過廣東樂昌羅家渡、田頭向湖南宜章白石渡進發,殲滅湖南省保安部隊兩個連,攻占了白石渡。由紅一軍團一部警戒左翼,掩護中央縱隊、軍委縱隊等后續部隊從五山鎮和九峰鎮以北向第三道封鎖線機動。
與此同時,右路紅三軍團紅五師第十四團也于10日攻占章橋市,紅五師隨即迫近郴縣,切斷郴宜大道;紅六師以第十六團為先鋒,冒著大雨向宜章城前進,在距宜章城15公里的白石渡打垮了敵民團200多人的攔阻,乘勝追至宜章城下,守軍半夜棄城逃跑。13日拂曉,宜章城城門大開,群眾結隊歡迎紅軍進城。
紅軍攻占宜章縣城和白石渡,標志著國民黨軍的第三道封鎖線已被突破。
占領宜章縣城后,11月15日,紅六師在縣城城隍廟前坪召開群眾大會,宣布成立宜章縣蘇維埃政府,選舉主席1名、委員8名,并重新掛起了“宜章縣蘇維埃政府”牌子。這是中央紅軍在長征途中建立的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
紅軍還幫助當地成立了工人赤衛隊,發給赤衛隊100多支槍。在宜章期間,紅軍開展了廣泛的政治宣傳;設立臨時銀行用來收回紅軍在當地購物用的蘇維埃錢幣,按實價兌現銀元;執行黨的工商政策,維護縣城商鋪正常營業、公平買賣;游斗土豪劣紳和反動官吏,為群眾壯膽撐腰;發動青年工人參加紅軍,在工人中發展黨員、建立黨小組。
值得一提的是,據記載,參加中央紅軍長征的宜章籍指戰員約為40人。紅軍過宜章時,許多紅軍家屬四處打聽、尋找親人,但宜章籍紅軍將士以大局為重,為了不耽誤行程,都沒有與親人相見,展現了舍小家為大家的崇高革命精神。
道縣,見證紅軍師長“斷腸明志”
在瀟水之濱的道縣縣城河堤上,紅軍師長陳樹湘烈士在此長眠了82年。綠樹環繞的石碑和川流不息的江水,依舊訴說著烈士的壯舉。
1934年11月,已連續突破國民黨軍三道封鎖線的中央紅軍繼續西進,進入永州境內。前面橫阻著兩條大江天塹,一條是急流險灘的瀟水,一條是寬闊洶涌的湘江。
蔣介石下令各路大軍加緊構筑第四道封鎖線,第一個部署是合擊紅軍于寧遠天堂圩與道縣之間的瀟水之濱,第二個部署是圍殲紅軍于湘江之濱。
11月25日,中革軍委在湘桂交界的道縣豪福村向全軍發布了搶渡湘江的戰斗命令。由于當時博古、李德的錯誤指揮,紅軍不僅喪失了有利的渡河時機,而且使負責掩護渡江的紅軍各部隊不得不與敵人展開激烈的爭奪戰,致使各路紅軍陷入了以少對多、以弱對強的險境,戰況慘烈。
紅軍主力在湘江渡口與敵人搏斗,搶渡湘江。一直擔任紅軍總后衛的紅五軍團第三十四師,在師長陳樹湘的帶領下,于湘江東岸的永安關、水車一帶與十數倍于己的追敵殊死激戰。4天5夜的奮戰,全師6000多人銳減到不足1000人,師政委程翠林犧牲。
12月2日,紅軍主力渡過了湘江,但擔負掩護任務的紅三十四師被卡在湘江東岸,陷入敵人的重重包圍。當晚,陳樹湘率領僅余的300多人突圍,一路上多次與敵地方民團作戰。至12日,當腹部受傷的他躺在擔架上最后一次清點陣地上的人數時,發現只剩下了53名戰士。
這一天,傷重的陳樹湘帶領幾名戰士到道縣駟馬橋附近的洪東廟隱蔽,不料被敵人發現,不幸被俘。為了保持氣節,不受敵人之辱,在被押解回縣城的路上,他趁敵人不備,從傷口處掏出腸子,用力絞斷,壯烈犧牲。當地群眾無不為他的英勇所感動,當時便有人冒著生命危險偷偷將烈士的遺體掩埋于城外的一座小山坡上。
湘江戰役,是關系中央紅軍生死存亡的關鍵一戰。中央紅軍以饑餓疲憊之師,浴血奮戰,終于突破了敵人重兵布防的第四道封鎖線,粉碎了蔣介石圍殲中央紅軍于湘江以東地區的狂妄計劃。但紅軍也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由長征出發時的8.6萬多人,銳減到3萬余人。
革命勝利后,道縣縣委、縣政府多次組織修繕紅色遺跡,建好了陳樹湘烈士墓塑像、旗碑、墓碑,完成了革命烈士紀念碑和廣場建設,修繕了留有紅軍標語的“紅軍墻”。每當清明時節,人們都會自發來到烈士墓前拜祭、緬懷。
通道,挽救中國革命的轉兵之地
位于通道侗族自治縣縣溪鎮的恭城書院,是中國現存最完好的一座侗族古書院。220多年的歲月里,它不但歷經時代的變遷,更見證了中國革命峰回路轉的一刻。
1934年12月9日,在經過了湘江戰役的重大挫折之后,中央紅軍兵分三路進入通道。
此時,離中央紅軍出師長征不到兩個月,但出發時的8.6萬人,已銳減至3萬余人。紅軍往何處去?中國革命往何處去?生死存亡關頭,當時已“靠邊站”的毛澤東建議開一個會議來決定紅軍的前進方向問題。
12月12日,中共中央負責人在恭城書院召開緊急會議,史稱“通道會議”。當時,已探明中央紅軍欲與紅二、六軍團會師湘西北意圖的蔣介石,調集數倍于中央紅軍的兵力在通道以北地區,部署了一道嚴密的袋形防線,企圖全殲中央紅軍。
“我們何不來個避實就虛,甩掉眼前的強敵,到貴州。為什么一定要去鉆口袋?大路朝天,各走一邊嘛!”經過毛澤東的據理力爭,會議采納了他的正確主張,放棄原定北上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計劃,改為轉兵西進敵軍防守薄弱的貴州。此舉成功粉碎了蔣介石的企圖,挽救了當時已陷入低谷的中央紅軍。
黨史專家認為,通道會議作出的轉兵決策,實際上拒絕了李德的軍事指揮權,反映了中央領導人和紅軍指揮員對“左”傾軍事指揮的不滿和反對情緒,以及要求改變領導的強烈愿望。這也是紅軍第五次反“圍剿”以來,毛澤東的正確意見第一次得到中央主要領導人比較一致的尊重和響應,并對中央的決策產生了重大影響。
通道會議,為此后黎平會議作出改變戰略方針的決定作了必要準備,也為遵義會議的勝利召開、實現歷史的偉大轉折,創造了前提條件,為確立毛澤東同志在黨內和紅軍內的核心領導地位奠定了最初的基礎。
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如今的通道,長征精神已成為通道人民永恒的精神財富,長久滋養著這片土地。在全力脫貧建設小康的今天,通道通過保護好紅軍當年長征途經的每一片山水和每一處遺址,大力發展紅色旅游產業,直接帶動1000余貧困戶5000余人參與發展紅色產業,使他們離小康目標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