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記者 文熱心 在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抗戰烈士名錄中,皖南事變中犧牲的新四軍政治部主任袁國平名列其中。其實,這位不足35歲的新四軍高級將領,在中共黨史上很有名。王首道以“從容黃埔軍校,首義南昌,發展紅軍豐功在;縱橫湘鄂贛邊,抗敵江南,堅持革命壯志存”的挽聯,高度概括了其功績。這里只講袁國平犧牲前后的故事。 “趕快突圍出去,不要管我了” 1941年1月13日,皖南事變發生,新四軍軍部和部隊9000多人遭到國民黨軍隊重兵包圍。軍長葉挺冒死請命被顧祝同扣押,副軍長項英和副參謀長周子昆突圍后被叛徒暗害。在萬分危急之際,袁國平挺身而出,指揮被打散的一部分部隊繼續突圍北撤。激戰中,他身中數彈,倒在一條溝底的草叢中。當晚八九點鐘時候,軍部衛士連副連長李甫突圍到達這里時,發現了血肉模糊的袁國平。大家立即圍上去,連聲喊著:“袁主任,袁主任!” 袁國平慢慢地睜開了眼睛,有氣無力地說:“你們走你們的,趕快突圍出去,不要管我了。” 戰士借著探照燈的光亮迅速查看了袁國平的傷勢,發現他全身四處中彈,其中一顆子彈穿透左胸。李甫立即組織幾位身強力壯的戰士輪流背著袁國平繼續突圍。1月15日凌晨,大家趕到章家渡。這里水深齊胸,河面較寬,無從找船,幾個人將袁國平抬在肩上涉水過河。不幸的是,部隊在過河時被敵人發覺,密集的子彈掃過來,許多同志犧牲了。袁國平好幾次掉進水里,又一次次被戰士們從水里撈起,頂起來繼續前進。這樣折騰了好幾次,二三百米寬的章家渡用了40多分鐘才渡過。100余名戰士過了河只剩下三四十人了。 過了河,大家在章家渡下游的一個廟門口稍事休息。戰士們圍著袁國平,一聲聲地呼喚著:“袁主任——袁主任——”過了好一陣子,袁國平慢慢地睜開眼睛,掙扎著用微弱的聲音講了最后幾句話:“……不要……管……我了……,向……組織上……匯……報……” 戰士們感到揪心的難過,不忍心拋下首長而去。趁大家不注意時,袁國平從口袋里摸出手槍,向自己的頭部扣動了扳機…… 《新四軍軍歌》誕生記 “我們偉大武昌城下,血染著我們的姓名,孤軍奮斗羅霄山上,繼承了先烈的殊勛,千萬次抗爭,風雪饑寒,千萬里轉戰,窮山野營,獲得豐富的戰斗經驗,鍛煉艱苦的犧牲精神,為了社會幸福,為了民族生存,一貫堅持我們的斗爭,八省健兒匯成一道抗日的鐵流,八省健兒匯成一道抗日的鐵流。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這是《新四軍軍歌》歌詞。這首歌署名為“陳毅作詞,何士德作曲”。 這就是說,歌的原詞作者為陳毅。不過,陳毅的原詞是:“光榮的北伐行列中/曾記著我們的威名/我們繼承著革命者受難的精神/在南國的羅霄山/鍛煉成為鋼鐵的孤軍/這里有革命的反帝的歌聲爛漫/飄揚海外/散播農村/我們送出了抗日先遣的萬里長征/我們留下來堅持斗爭/招引那民族再團結/雄雞破曉/偉大的抗日之聲…… 據袁國平的兒子袁振威回憶說:“陳毅伯伯曾對我說:‘你爸爸是著名的宣傳鼓動家,很有才華,《新四軍軍歌》就是在他主持下集體創作的。’” 原來,1939年2月軍委副主席周恩來到皖南視察。他和新四軍的領導同志一起制定了新四軍“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大家都非常興奮。葉挺提出:“我們應該寫一首軍歌反映這個方針,讓全軍將士都知道我們的奮斗目標。”大家都表示贊成。項英當即分配任務:“軍歌的創作由國平來抓。國平作詞是行家……他抓軍歌的創作是最合適的。”接著項英明確了軍歌的創作三條要求。 袁國平按照項英的要求,遂在軍部征集歌詞。在陳毅寫出歌詞后,袁國平與葉挺、項英、陳毅等同志一起反復研究、打磨,還和作曲家何士德商量如何搞好曲譜。袁國平向何士德著重說明了歌詞產生的背景、皖南的戰略環境、新四軍的戰略方針,還強調譜曲時要加強戰斗氣勢。袁國平還強調,歌詞第一段最后一句“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和第二段“前進,前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 要重復兩次。何士德按這個要求寫了第二稿。在1939年7月1日試唱時,項英、袁國平、周子昆等和其他參加試聽的同志都認為符合要求。當即確定軍歌署名“集體作詞、何士德作曲”在《抗敵》雜志上發表。何士德事后認為:“在軍歌譜曲的過程中,對我有啟發的主要是袁國平主任。” 威武雄壯、英氣磅礴的《新四軍軍歌》就這樣于1939年7月誕生。 “我們是以殉道者的精神為革命、為國家、為民族服務的” 袁國平出生在邵東縣一個貧苦人家,憑著自己的聰慧和勤奮,依靠獎學金讀完小學,并以優異成績考入湖南第一師范學校。后來,入黃埔軍校,參加中國共產黨,投身到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偉大事業中。 七七事變后,國共兩黨達成協議,將南方8省紅軍游擊隊改編成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由葉挺任軍長,項英任副軍長。毛澤東推薦袁國平擔任政治部主任。袁國平果然不負重托,上任后,使這支由幾十股紅軍游擊隊組成的部隊政治工作走上了正軌。 1939年1月,國民黨在五屆五中全會后,掀起了反共高潮。3月,正在皖南視察的周恩來點名,派袁國平去三戰區司令部,在國民黨的師以上軍官會上,用事實回擊一些人對新四軍的猜疑和誣陷。 袁國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妻子邱一涵為他捏把汗,腆著大肚子給他送行,并讓丈夫給即將出生的孩子取個名字。袁國平愛音樂,長征前曾給他倆的第一個孩子取名雅音,雅音是個女孩,生下來沒多久就被送往平江思村蘆洞外婆家,因外公和舅舅都為革命犧牲,靠外婆拉扯大,后來外婆去世,生活無著,13歲就做了童養媳,因病無錢醫治,早已夭亡。此刻,袁國平對妻子說:“不要為我擔心,你要好好保重自己,照顧好孩子。生下來的無論是男是女都叫浣郎,如果是女,長大了就學音樂;如果是男,長大了就去當兵。” 袁國平成竹在胸,舌戰群儒,獲勝而歸。5月,兒子出生了,小名就叫浣郎(湖南話“皖南”的諧音),學名叫振威。8個月后,被送回湖南老家邵東袁家臺村。 袁振威至今記得,父親在將他送回老家后,還愧疚地給家人寫了一封信,其中說:“此刻我自己身無分文,無法幫助家里,因為我們是以殉道者的精神為革命、為國家、為民族服務的。”袁國平犧牲的消息傳到老家,老奶奶哭瞎了雙眼,幼年時的袁振威還牽過奶奶上街討飯度日。 1955年,安葬在南京雨花臺 袁國平壯烈犧牲后,衛士連副連長李甫把袁國平的遺體交給當地游擊隊負責人劉奎,隨后便繼續突圍。劉奎找到當地的一個老木匠,告訴他,這是新四軍政治部主任袁國平的遺體,“請你把他藏好,千萬別讓人知道……”老人點頭答應。后來,老人臨終的時候交代老伴說,祖墳里埋葬著袁國平,等新四軍回來一定要把他交給部隊。就這樣,老太太每年清明都去上墳。直到1949年解放軍打到蕪湖,老太太才讓她的兒子打聽解放軍是不是當年的新四軍。她的兒子在蕪湖找到了部隊,并與劉奎取得了聯系。 1952年,當時的華東軍區決定重新安葬皖南事變三烈士(項英、周子昆、袁國平)。袁國平的遺骸從原葬地取出后運回南京。1955年5月,坐落在南京雨花臺望江磯三烈士墓完工。6月19日,袁國平等烈士的遺骸移入墓中。 ■鏈接 袁國平《和毛主席長征詩》 袁國平酷愛文學,在湖南一師求學時,是該校文學研究會的會員,深得國文教師田漢的賞識。在革命隊伍中,他也是一個“上馬能打仗,下馬寫文章”的將領。長征結束后,毛澤東曾作《長征》一詩。袁國平讀后,作《和毛主席長征詩》:萬里長征有何難?中原百戰也等閑。馳騁瀟湘翻濁浪,縱橫云貴等彈丸。金沙大渡征云暖,草地雪山殺氣寒。最喜臘子口外月,夜辭茫荒笑開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