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得志(1910-1994),湖南醴陵人。新中國成立后曾任濟南軍區司令員、武漢軍區司令員、昆明軍區司令員、國防部副部長、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中共中央軍委副秘書長、中央軍委委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1953年10月1日,楊得志率志愿軍代表團回國參加建國4周年國慶觀禮。毛澤東在觀禮臺上向劉少奇、朱德、董必武等領導人介紹:“此人大名叫楊得志,當年強渡大渡河的紅一團團長,如今志愿軍的副司令,德懷的助手。湖南人氏,我的鄉里呀!”
楊得志的軍事生涯,幾乎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輝煌戰斗歷史的縮影。他出生于一個家貧如洗的鐵匠世家,母親生14個子女,僅活3人。他8歲隨父學打鐵,11歲幫人放牛,14歲到安源煤礦當礦工,16歲到衡陽做挑夫,能挑著160斤貨物赤足行走四五十里。
1928年2月,楊得志參加工農革命軍,從1930年起在中央蘇區歷任排長、連長、團長、副師長、師長。毛澤東對這個湖南老鄉十分欣賞,抽空就會去看看他。長征途中某日,毛澤東來到楊得志所在的部隊。楊得志派人上街買了幾只梨,盛在破鐵盤中招待貴客。毛澤東非常高興,問:“有辣椒粉嗎?”楊得志馬上命人取來辣椒粉。毛澤東說:“你這個湖南人吃沒吃過辣椒粉拌梨呀?”說罷,把辣椒粉撒在梨上,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
強渡大渡河、平型關戰役、上甘嶺戰役……許多聞名中外的戰役,都有楊得志的身影。他因此成為我軍著名的戰將之一。
1935年5月24日,楊得志率紅一團冒雨急行軍,來到四川安順場的大渡河邊。依靠一條小船,次日拂曉,17名勇士沖過巨浪、險灘和槍林彈雨,成功強渡大渡河,在我軍歷史上寫下了輝煌一頁。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任八路軍第115師685團團長的楊得志,在平型關戰役中,參與殲敵1000余人。1947年秋,楊得志率晉察冀野戰軍,圍攻保定以北的徐水,不料“釣”出了國民黨的石家莊守軍第三軍。他指揮部隊一晝夜行軍90余里,到達清風店地區,激戰1天半,全殲國民黨第三軍1.7萬人。1周后,城防空虛的石家莊獲得解放。
1979年2月,楊得志以70多歲的高齡,奉命指揮對越自衛反擊戰,繼續書寫英雄傳奇。中央決定:鄧小平不再兼任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總參謀部黨委第一書,由昆明軍區司令員楊得志接任;楊得志同時擔任國防部副部長、中央軍委副秘書長、軍委辦公會議成員。
在總參謀部的7年間,楊得志被周圍同志稱頌為“待人寬厚,有長者之風”。副總參謀長楊勇每次見到他,都要叫一聲“老楊哥”。這親切的稱呼,既飽含著戰友深情,也飽含著對楊得志的敬重。
楊得志對軍隊感情之深,是一般人難以體會的。他在強渡大渡河時,從敵方軍官手里繳來一支左輪手槍,愛不釋手。此槍一直跟隨著他,和平年代也是如此。1994年,他聽說即將組建的駐香港部隊的前身是紅一團。作為曾經的紅一團團長,老人將自己那把心愛的手槍當作禮物,送給了駐港部隊。
在回憶錄《橫戈馬上》中,楊得志詳細記述了自己的一次嚴重失誤。那是在1931年5月紅軍第二次反“圍剿”首戰大捷之后。當時,地方蘇維埃政府調集民工組成運輸隊,將紅軍繳獲的大批物資運回后方。因附近經常有敵人騷擾,為確保民工們的安全,紅11師特務連奉命派部分兵力短途護送。連長楊得志負責這項工作。一天早飯后,全連準備出發,有3名民工卻死活不肯走。在勸說過程中,楊得志的手槍不慎走火,誤傷了其中的一名民工。師黨委因此給予他留黨察看1個月和行政記過處分。1個月后,師黨委按期撤銷了對他的處分。這是楊得志參加革命后受過的唯一一次處分。
建國后,有的同志對他說,處分早已撤銷,不必再在檔案里填寫了。楊得志則不然,寫自傳、填檔案,必詳述其事。他在回憶錄中寫道:“我想處分是可以撤銷的,但教訓是不能夠忘記的。人的一世很難保證不犯錯誤,重要的是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引以為戒,以便少犯錯誤或不犯大的錯誤。”老將軍堅強的黨性,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