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兄鄧力群很重視教育,在他影響下,村里后輩讀書風氣很濃。”6月15日,鄧力群弟媳——桂東縣流源鄉流源村村民陳惠群告訴記者,她兩個兒子先后讀書出去參加工作,都是受鄧力群的影響。 鄧力群是桂東人,少小離家求學,追求知識與光明,1935年參加革命,曾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我年輕時以為他當那么大的官,請他幫忙找點事做應該沒問題。”鄧力群曾孫輩、今年60歲的鄧義雄說,“我把自己的想法寫信寄給老公公時,他回信要我靠自己,不能走捷徑。” 鄧力群沒滿足鄧義雄“找事做”的要求,而是寄了一些書過來,要他勤奮學習。如今,鄧義雄不時會跟晚輩們講起這件事。 收到鄧力群寄來書的,還有鄧湘文、鄧清源等鄧家后輩。現在,鄧湘文的女兒讀大二、鄧清源的兒子讀大二。“伯父鄧力群說過,將來搞什么,還得靠教育。”鄧湘文介紹,這些年來,他們鄧氏宗族150多人里,先后有30多人憑書讀得好,走出了山村。 鄧力群重教的家風,還影響到了其他人。1988年4月,闊別家鄉58年的鄧力群回到故鄉,他用一個下午時間,到流源學校和師生們座談交流。 流源學校是流源村在清末興辦的,是鄧力群的母校。鄧力群的父親在該校當過教員、校長,鄧力群5兄弟都在該校讀過書。1929年,鄧力群在該校畢業后到長沙讀書,再考取北京大學。 “鄧力群要求一切從簡,學校只在黑板上用粉筆寫了‘歡迎鄧力群回母校’幾個字。”當時在學校任教的退休老師鄧海清回憶,“他和每個老師握手,很親切,說自己回母校是來看望老師、同學的。” “他一言一行,都體現出對教育的重視和關懷。座談會原本預定2個多小時,但足足用了4個多小時。”鄧海清說,“鄧力群回憶他讀書時,男孩子可以上學,女孩子不可以。現在社會進步了,他希望老師和同學們記住革命先烈,發揚優良傳統,把學校辦得更好,培養出更多人才。” 座談會結束后,鄧力群把他一家人花錢買的500多本書籍送給母校,希望師生“多讀書,為社會多做貢獻”。他還捐了5萬元,成立教育獎勵基金。這些年來,基金每年拿出錢來,獎勵優秀師生。
鄧力群回故鄉的時間雖很短,但他對教育特別重視,還到桂東一中看望師生。他勉勵老師們奮發有為,要多為不能考取大中專學校的學生著想,搞好職業教育,著力培養本地人才。鄧力群還叮囑學生們在好好學習的同時,保護好眼睛,鍛煉好身體。 湖南日報記者 李秉鈞 白培生 通訊員 劉大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