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永耀:戰斗至最后一刻
在河北武邑縣,有一塊70多年前立的碑,碑文述道:“鄧公永耀先生,江南有志之士也……領導東縱駐軍來武,以身作則,英勇殺敵,先后數十役……武邑群眾相見最切,相感最深。”這塊碑記載了當地群眾對于抗日英烈鄧永耀最深切的懷念。
鄧永耀1912年1月24日生于茶陵縣大沖村。因家貧,剛讀完兩年高小的他便去替一道士抄書,得薄酬聊補家計。后父母去世,妹妹送人,從此,鄧永耀過著孤苦伶仃的生活,飽受人生苦難。1927年11月,工農革命軍第一團攻占茶陵縣城后,鄧永耀來到城里,參加了革命隊伍,從此踏上人生的新起點。1928年,他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他又加入中國共產黨,任共青團湘東特委委員。這年7月,茶陵一所縣立列寧高級小學在寨下坪建立,由縣委書記賀碧如兼校長,他任副校長,主持學校日常工作。只讀完兩年高小的鄧永耀深知窮人家的孩子有個念書的機會是很難得的,他決心讓這些孩子學好文化,明白道理,將來成為革命事業的接班人。
為了辦好列寧高級小學,鄧永耀想了許多辦法。他組織老師自編政治教材。如在《我們的責任》一課中,就教育學生要“時時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要“以革命為終身職業”,要“以革命群眾安危苦樂為自己的安危苦樂”。通過這些有很強思想性的教學內容,在潛移默化的教導中,學生們在不知不覺間培養和建立起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在教學中,他還注意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在他的影響下,列寧高級小學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全面發展的高品質學生,為紅軍部隊和地方黨、團機關輸送了許多骨干。
抗日戰爭爆發后,鄧永耀調任八路軍一二九師騎兵團政委。1938年10月,鄧永耀率部與日寇在冀南激戰,他以400名新兵擊退了40輛大車運載的日軍。從此,鄧永耀以驍勇善戰著稱。隨著抗日戰爭形勢的發展,鄧永耀將武邑地區的抗日游擊武裝編成東進縱隊第五支隊,并兼任這個支隊的政委。
1939年初,日寇集中五個師團分多路“掃蕩”冀南抗日根據地。這時,他來到東縱二團,參加冀南五分區的反“掃蕩”,轉戰于武邑、景縣、阜城一帶。3月3日晨,盤踞武邑縣城的日寇來到西屯一帶“掃蕩”,因東進縱隊二團的兩名偵察員一死一傷,使他沒能及早得到日寇前來“掃蕩”的情報,被迫倉猝應戰。他命令一部分戰士掩護群眾轉移;一部分撤向鄧莊村南,構成伏擊圈;一部分則由他帶領奔向西屯村西搶占有利地形,擔負阻擊并將敵人引入伏擊圈的任務。
激戰中,在打退了敵人的第一次沖鋒后,鄧永耀正準備向伏擊地段轉移,卻不幸頭部和腿部中彈昏倒在地,兩名戰士連忙將他抬到一個小土坑邊。他在片刻的蘇醒中,唯一牽掛的是戰斗進程,敦促戰士趕快將敵人引入伏擊圈。最后,他因流血過多犧牲,時年僅27歲。
(執筆:省委黨史研究室 肖湘娜 湖南日報記者 孫敏堅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