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文字猶如黑暗中的一道閃電
望城籍革命先烈周以栗是新華社前身紅中社第一任負責人,家鄉人講述其生平故事
長沙晚報記者 鄧艷紅
在望城區橋驛鎮丁家村一處道路旁,有一座很不起眼、無人居住的老房子,這便是革命先烈周以栗的故居。近日,記者來到橋驛鎮,聽這里的人講述周以栗波瀾壯闊的一生。
周以栗是毛澤東早期的親密戰友、新華社前身紅中社第一任負責人、《紅色中華》報主編。在那些白色恐怖的年代里,他的文字猶如黑暗中的一道閃電,有力地傳播了中國革命的消息。
結識毛澤東,逐步走上革命道路
在周以栗故居,丁家村原黨支部書記袁根文及周以栗侄重孫周子府為記者講述了周以栗的生平故事。
1897年10月26日,周以栗生于長沙縣臨湘都麥子沖(今望城橋驛鎮)一個世代貧寒的佃農家庭。周以栗自幼聰穎好學,記憶力過人,學業成績優異,得到老師們的厚愛。后在幾位老師的資助下,他考入長沙縣立師范,畢業后在長沙縣第一高小和周南女校任教。
教學期間,周以栗努力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認識了徐特立、何叔衡等革命志士,并經他們認識了毛澤東,逐步由愛國主義者、民主主義者發展為共產主義者。1924年,他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7年初,根據黨組織的指示,周以栗奉命去武漢協助毛澤東籌辦湘、鄂、贛三省農民運動講習所。他在主持教務期間制定和頒布了《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規約》,提出一系列主張。
以筆為武器,傳播革命消息
1927年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公開反共,農講所被解散。不久,周以栗赴上海擔任黨中央刊物《布爾什維克》的編輯。從此,手中的筆就成了他進行革命的有力武器。
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毛澤東當選為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主席,周以栗擔任臨時中央政府內務人民委員。在毛澤東的提議下,周以栗負責籌建紅中社和《紅色中華》。
當年12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機關報《紅色中華》在瑞金創刊,周以栗是紅中社第一任負責人和《紅色中華》報第一任主筆。在敵人嚴密封鎖之下,紅中社的新聞在當時有如黑暗中的一道閃電,有力地傳播了中國革命的消息。
1935年春,周以栗在長征突圍時英勇犧牲,年僅37歲。
故居將重修,目前已立項
袁根文和周子府告訴記者,很長一段時間,當地人包括周以栗的家人都不知道周以栗是一位革命先烈。直到1976年,原武漢農民運動講習所來人調查周以栗生平,當地人才慢慢知道周以栗光輝的一生。
周以栗故居為土磚木結構,坐西南朝東北,東西有廂房,中間有天井和過堂,占地面積約100平方米,現遺址地表僅存部分房屋基址和兩堵老墻,周邊散落有柱礎、石磨盤,遺址東北側有古井一口,保存較好。
望城區橋驛鎮文化站站長謝曉付告訴記者,周以栗故居目前是區一級文物保護單位,望城區已經立項,將重修周以栗故居。“周以栗作為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活動家、黨的新聞事業開創者、毛澤東早期親密戰友,其故居對人民緬懷革命先烈和教育后代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
英烈簡介
周以栗(1897—1934),長沙望城人,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共河南省委書記、長江局軍事部長、中央代表、紅一方面軍總政治部代主任(1931年任主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代主任、蘇區中央局委員、中共閩贛邊工作委員會書記、紅中社(新華社前身)第一任負責人、《紅色中華》報主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和內務人民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