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記者 劉文韜
通訊員 謝德才 熊英
10月上旬,元帥故里,桑植縣洪家關白族鄉洪家關村,一批批游客紛至沓來。
清晨的陽光尚未綻放,村落周圍的青山綠樹,被縷縷輕柔的薄霧悄然圍繞,靜謐而清新。清澈見底的玉泉河上,幾只早起的白鷺正翩翩起舞,覓食嬉戲。翻修一新的賀龍故居、賀龍紀念館、賀龍元帥銅像、革命烈士紀念塔等,在河邊靜靜矗立,正等候新一批游客前來瞻仰。
順著寬敞平坦的水泥村道,汽車直接駛至村里的公共電子商務服務站門前。作為店主的谷思鈺姐妹已在店內忙碌,給剛制作好的泡菜、干菜等裝袋、稱重、封口、打包……旁邊的電腦桌上,則擺放著厚厚一疊包裹發件單,收貨地包括湖南、廣東、江蘇、安徽、福建等地。
“這大部分是國慶長假期間游客訂的貨。”姐姐谷思鈺說,“他們現場品嘗了咱們村做的壇子泡菜、干菜后,覺得味道不錯,就訂購了這些土特產,讓我們寄過去。另外還有部分老客戶,也通過網上下單購買。”
電商服務站就設在姐妹倆自家新建的寬敞大屋里。自去年在政府部門扶持下開辦以來,電商服務站平均月銷售額可達10萬多元,盈利可達30%左右。周邊50多戶村民也由此受益,他們把種養的蔬菜、家禽加工后,直接供應到這里,不僅每月平均有4000多元的收入,還有了長期的供應渠道。無形之中,電商服務站扛起了帶動周邊農戶增收的大旗。
電商服務站的欣欣向榮,得益于省、市、縣三級政府精準扶貧,充分挖掘元帥故里紅色資源,大力開展美麗鄉村建設。自2014年4月開始,經過3年努力,昔日房屋破舊、道路泥濘、群眾生活水平低下的村莊,已經改顏換面,成為全國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和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僅今年上半年,旅游區共接待旅游人數80萬人,同比增長14%;實現旅游收入700萬元,同比增長19.5%。
對于紅色旅游開發帶來的效應,今年30歲的妹妹谷慧體會尤深。作為一名曾經從村里走出去的大學生,源于家鄉的貧窮,她大學畢業后,選擇留在陜西西安的一家公司從事設計工作,月薪5000多元。
2016年上半年,她接到姐姐從家鄉打來的電話:“回來吧,現在這里已成了熱門景區,每天都有很多游客。咱們開個店子,專賣土特產,肯定能賺錢。”一番思考后,她專程回了一趟家鄉。新修的水泥村道、青瓦白墻的新建民宅、修葺一新的紀念場館、碧草如茵的景區廣場,以及一批批從外面涌來的眾多游客……家鄉翻天覆地的變化令她怦然心動。返回西安第二天,她立即向公司遞交了辭職書。
“回家鄉創業,不僅收入比以前高很多,還能照顧家人,一舉兩得。”谷慧說。
今天的洪家關村,隨著紅色旅游的開發和興起,不僅吸引了許多在外打工的村民回鄉創業,原本留在村里種田的村民也增加了增收渠道。
村民劉志剛原本在縣城開飯店。看到來家鄉旅游的游客日益增多,自家又在政策扶持下蓋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新房,他敏銳地嗅到了商機,關閉縣城的飯館,回村里依托自家樓房開辦了一家飯館,食材則基本由當地農戶直接供應。由于經營成本降低,飯店如今月均純收入約1萬元左右。
洪家關村村委會主任韋先波介紹,為幫助農民依托紅色旅游轉型創業,縣鄉政府出臺了很多優惠政策,如開展科技知識技能培訓、設立創業貼息貸款、提供證照代辦服務等。2016年,全村人均收入5600多元,比2013年增加2800多元。
“張家界市至桑植縣的高速公路今年底將會通車,縣里還即將新修一條從村里直達縣城的公路,開通后從縣里到景區只要10分鐘左右。隨著交通設施的進一步改善,元帥故里的紅色旅游一定會越來越興旺,村民們的生活也將更加美好。”展望明天,韋先波躊躇滿志。
■記者手記
富裕發展,
成老區新的代名詞
劉文韜
提及桑植,首先想到的是賀龍元帥的家鄉。
走進洪家關,不少建筑、街道、學校、風景等都以賀龍名字命名。這不僅飽含著當地群眾對元帥的深厚感情,更承載著厚重的紅色記憶。
站在新時期,如何秉承革命先輩們“為人民謀幸福”的宏愿,讓老區群眾享受更多的發展紅利,實現全面小康,始終是黨委政府牽掛的頭等大事。
記者多年前來到洪家關時,最大的印象是雖然青山綠水環繞,但村里房屋破舊、道路泥濘,外地游客更是稀少。由于發展觀念落后、發展方式單一、交通等基礎設施薄弱,這里的經濟發展曾一度滯后。
但今天的洪家關,記者欣喜地看到,道路變寬了,房屋變新了,村容變得整潔漂亮了。而新建的極具當地民族特色的民俗客棧、土菜餐館、土特產商店,以及現代農業觀光園、“農家樂”等設施,更是綻放著勃勃生機,吸引著眾多游客光顧。
談及這些年來的變化,老區的干部群眾無不笑意盈盈,對未來信心十足。底氣何來?正如洪家關村黨支部書記賀曦所言:“我們找到了經濟增長的新方式。那就是轉變單靠農業的傳統發展方式,依托紅色旅游,推進產業融合,拓寬群眾的增收渠道,實現脫貧致富。”
挖掘紅色資源,立足生態資源優勢,變河道為棧道、變田園為公園、變山區為景區,讓村民們在家門口吃上“旅游飯”。“貧窮落后”,已成為元帥故里的舊名詞,“富裕發展”,成為新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