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起義,打出第一面軍旗
沿著秋收起義行進路線,記者尋訪人民軍隊第一面軍旗誕生地
-
1927年9月19日,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三團會師文家市,前委和師部駐扎在里仁學校。
-
緊鄰秋收起義修水紀念館的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部舊址,1927年9月上旬,起義總指揮盧德銘曾率部在此。
-
沈家大屋故址碑立在開福區華夏路與潘家坪路交會處。1927年8月18日,在長沙市沈家大屋召開改組后的湖南省委第一次會議,討論制定秋收起義的計劃,成立秋收起義領導機關——前敵委員會。
-
1927年9月19日,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各路部隊會師文家市,前委和師部駐扎在里仁學校。
長沙晚報特派記者 鄧艷紅
從霹靂一聲的秋收暴動,到紅旗打上井岡山,毛澤東開辟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式革命道路。這是中國革命史上具有決定意義的新起點,從此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從勝利走向勝利。
九十年后,沿著當年工農革命軍行進的路線,記者再次來到這里尋訪,去追溯中國共產黨早期跌宕起伏、金戈鐵馬的一段歷史。如今,歲月裹挾著秋收暴動的廝殺和槍炮聲已經遠去。然而在記者的回眸中,分明還能看到它掀起的巨浪是何等的排山倒海、驚天駭地。
秋收起義計劃在沈家大屋制定
7月23日,長沙氣溫直逼40攝氏度,車水馬龍從鋼筋水泥的陰影中穿梭而過。
記者在長沙市潘家坪附近按圖索驥,終于在華夏路19號找到“沈家大屋故址”的紀念碑。“沈家大屋故址”石碑系2006年11月由長沙市人民政府所立,據石碑上的文字介紹:沈家大屋原系一大型四合院式民居,曾為中共湖南省委機關駐地。
這個地方如今湮沒在人來人往中。然而,90年前,毛澤東等人卻在這里召開會議,討論和制定了秋收起義的計劃。
1927年8月,在沈家大屋省委會議上。會議首先討論的就是舉什么旗的問題。南昌起義時,打的是“國民黨左派”的旗子。毛澤東在會上明確提出:“我們不應再打國民黨的旗子了,我們應高高打出共產黨的旗子。”會上大多數人都接受了毛澤東的意見,決定用共產黨的名義來號召,打出工農革命軍的旗號,以長沙為中心發動起義。
90年的歲月變遷,沈家大屋原來的四合院早已不復存在,原來四合院的地方如今是一家飯店。2015年,當年沈家大院的后人一大家子曾經到該飯店吃飯,并和石碑合影留念。飯店主人聽這幫客人講述了當年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他為自己的飯店前身曾是沈家大院而深感自豪。
十余處館址見證當年革命風云
地處湘鄂贛邊界的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是秋收起義主要軍事力量的集結地和出發地。該縣和秋收起義相關的紀念館址,竟然多達十余處。7月22日,記者探訪了修水縣當年工農革命軍誓師、戰斗過的地方。
“修水是人民軍隊第一面軍旗升起的地方。”修水縣委黨史辦主任龔九森自豪地告訴記者。始建于1977年的修水縣秋收起義紀念館是修水縣最大的一處秋收起義紀念館址,該館收藏了這面軍旗。
1927年9月9日,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一團在修水縣城紫花墩操場集會,正式宣布起義,打響了秋收起義的第一槍。
如今,紫花墩操場已成為修水縣散原中學的操場,操場上立了“秋收起義誓師大會遺址”的紀念碑。“這個簡陋的操場是一個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場所,每位進入散原中學的新生站在操場上,都會被告知那段恢宏的歷史,接受一次愛國主義教育洗禮。”龔九森說。
當年會師舊址仍巋然矗立
秋收起義開始的部署是兵分三路,會攻長沙。但當時的形勢是敵強我弱,不久起義部隊便受挫。萬分危急的時候,毛澤東審時度勢,當機立斷作出放棄攻打長沙的決定,命令各路部隊到文家市會合。
文家市位于瀏陽市文家市鎮,距離長沙百余公里。7月22日下午,記者來到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紀念館探尋那段風云際會的歷史。
紀念館廣場中有一尊立在廣場上的紅色雕塑:一位戰士的雙手一手握著一支槍,一手舉著一個火炬。紀念館辦公室主任肖吉賢告訴記者,手握一支槍代表著毛澤東提出來的“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火炬寓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會師舊址里仁學校,建于清朝道光年間,是一座墻垣高大,四進兩廂的磚木結構古樓。雖然經過了上百年的風侵雨蝕,但烙上了革命印記的這幢殿宇,遠遠望去仍不失莊重巍峨。里仁學校里,有一間木板墻面的大屋,是前敵委員會會議室。1927年9月19日夜里,毛澤東就是在這里,慷慨陳詞,力主改變攻打長沙的計劃,引兵井岡山。
反復推敲,確定軍旗模樣
孫鶴今年71歲,他95歲的母親幼年時曾經在沈家大屋居住。孫鶴告訴記者,1927年沈家大屋會議期間,他的外祖父袁東山一家租住在這里。
八七會議后,按照臨時中央政治局的決定,毛澤東等回到湖南改組了湖南省委,由彭公達任書記。袁東山的女婿、孫鶴的姨父何資深正是省委委員之一。
“在沈家大屋開會期間,我外祖父袁東山安排食宿,把門望風,得到毛澤東的大力稱贊。毛澤東1921年在湖南搞調研時就認識了袁東山,他信任袁東山。據我姨媽袁錦雯(當年15歲)口傳,毛澤東還借了她一支派克金筆。”孫鶴自豪地說。
1927年8月底成立的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開始設計我軍第一面軍旗。在修水期間,龔九森向記者詳細介紹了第一面軍旗的誕生過程。
龔九森說,1927年9月初的一天夜晚,修水商會東廂房燈火通明,在師部參謀處一張寬大八仙桌上,師部參謀何長工、副官楊立三、參謀處處長陳樹華三人經過反復比較、推敲、修改,最后確定旗底為紅色,象征革命,旗中央的五角星代表中國共產黨,五角星內的鐮刀斧頭代表工農,旗左邊白色套管上是“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字樣。整個旗幟的含義是: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革命武裝。1927年9月9日,第一面工農革命軍軍旗在修水縣城冉冉升起。
新中國成立后,文家市群眾向毛澤東寄板栗
文家市決策,挽救了中國革命,但決策過程并不順利。
肖吉賢告訴記者,當時,失敗主義和拼命主義的情緒,籠罩著全軍上下。毛澤東主張退向湘南山區,有些人一時想不通,會上表達了不同意見。毛澤東苦口婆心地分析形勢,認為敵強我弱,革命轉入低潮,敵人的主要力量在中心城市,目前攻占中心城市已不可能。因此,必須改變攻打長沙的計劃,轉移到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湘粵贛邊境的農村中去,保存、發展革命力量。毛澤東反復說服動員,得到了大多數委員的支持,最后,前敵委員會通過表決,認可了毛澤東的意見:經萍鄉退往湘南。
工農革命軍為什么選擇在文家市會師呢?肖吉賢告訴記者,其中一個原因是,毛澤東1917年就到過文家市調研,對當地的地形和民風比較了解。“當年毛澤東住在他的一師同學陳紹永家,如今在陳家的后山上,還有毛澤東1917年親自栽種的兩棵板栗樹。新中國成立后,當地群眾還向毛澤東寄過板栗。”
秋收起義是1927年9月9日(中秋節),由毛澤東在湖南東部和江西西部領導工農革命軍(即紅軍)舉行的一次武裝起義,是繼南昌起義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裝起義。此次起義創建了我黨領導的第一支工農軍隊,設計制作并率先打出了人民軍隊的第一面軍旗,標志著我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相關新聞
文家市會師紀念館新館
9月9日開門迎客
長沙晚報訊(記者 鄧艷紅)高規格、高水平、高效率舉辦好秋收起義90周年紀念活動,是今年瀏陽政治文化生活的一件大事。
其中,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紀念館的提質改造是紀念活動的重點之一,其核心項目是陳列館改擴建工程及會師廣場建設項目,包括新建陳列館、會師廣場、游客服務中心、停車場等工程。目前,新陳列館主體工程已全面竣工,二期工程會師廣場正在全力推進。“新館將于今年9月9日秋收起義90周年紀念日隆重開館。”肖吉賢說,“新館投資1.8億余元,建成后每年可接待200多萬游客,比舊館增加一倍。”
根據瀏陽市“五大戰役”的部署,文家市鎮、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紀念館、文旅公司等積極配合,制定了“五項工作機制”,全面啟動“百日攻堅”大行動,力爭在8月中旬完成會師廣場建設及景觀綠化、陳列布展等六大工程。另外,新館建成后,將積極申報國家4A級景區。
本版攝影 長沙晚報特派記者 鄒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