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現代花鼓戲《耀邦回鄉》被譽為“行走的黨課”,主演王亦文稱扮演胡耀邦是挑戰也是洗禮
“我塑耀邦,耀邦塑我”
-
王亦文(中)在《耀邦回鄉》中飾演胡耀邦。長沙晚報記者 賀文兵 攝
長沙晚報記者 胡兆紅
談及6月11日晚在瀏陽演出《耀邦回鄉》,昨日,剛從寧夏參加中國戲劇節回來的王亦文,仍難掩激動,眼眶發紅。那晚,大型現代花鼓戲《耀邦回鄉》在瀏陽啟動全國巡演,演出前一個多小時,他得到父親去世的消息。
這位湖南省花鼓戲劇院的資深演員,為中國戲曲舞臺呈現了第一個成功的胡耀邦形象,也經歷了自己演藝生涯中的一個巨大挑戰。“扮演胡耀邦,是我藝術生涯中珍貴的一筆經歷。是挑戰,也是洗禮。”王亦文說。
演活一個真實的耀邦
由長沙市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創排的《耀邦回鄉》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成。擔綱主演這樣一部表現政治人物的主旋律作品,難度不小。
1962年,時任湖南省委書記處書記、湘潭地委第一書記的胡耀邦回到了闊別32年的故鄉瀏陽。《耀邦回鄉》以此為背景,講述了“呷食堂”“借古書”“看大戲”“拒禮物”“回老屋”等幾個故事,頌揚了耀邦同志堅持黨的原則,不搞特權,關心群眾疾苦的崇高品德。
“必須要演得真實!”王亦文下足了功夫,從閱讀歷史資料,觀看影像記錄,到走訪故舊親人,追尋胡耀邦走過的足跡,王亦文一步一步在走近胡耀邦。
王亦文知道,除了追求形似,在身段、手勢、聲腔上盡量吻合胡耀邦之外,更重要的是“神似”。“胡耀邦是一個剛正不阿、不徇私情的人,同時是一個坦蕩真誠、熱情如火的人,他代表著共產黨人的良心。要演好他,必須從內心里認同他。這樣演出來的人物,才是活的人物,不是臉譜。”
呈現在舞臺上的《耀邦回鄉》,沒有喧囂、不事張揚、不刻意煽情、不故弄玄虛,只是自然而然,如一幅白描的風俗畫,在親和、詼諧、幽默、接地氣的表演中,胡耀邦活脫脫地走了出來。
該劇自2016年搬上舞臺以來廣受歡迎,被譽為黨風廉政建設的活教材、行走的黨課,入選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并榮獲2017年湖南省“五個一工程”獎。胡耀邦之子胡德平看了該劇后,贊嘆:“我的父親就是這個樣子!”
憑良心本分踏實做事
演員一生中會遇到不少挑戰,6月11日晚在瀏陽歐陽予倩大劇院的演出讓他永生難忘。
當晚8時,《耀邦回鄉》將在瀏陽歐陽予倩大劇院啟動今年的全國巡演,下午6時多,王亦文收到父親心臟病突發的消息,王亦文緊急電話安排送醫,幾分鐘后,父親病逝。
一時間,王亦文有天旋地轉之感。演出在即,王亦文深呼一口氣,摒除一切雜念,讓自己冷靜下來。
當晚的演出,王亦文傾注了很大的感情,他完全融入了耀邦的世界,精神仿佛比平時更加飽滿充沛,他酣暢淋漓的表演,贏得熱烈掌聲。演出完畢,從戲里走出的王亦文,抱著同事,控制不住地痛哭。
當晚,王亦文連夜開車趕回汨羅處理父親的喪事,第二天下午又開車從汨羅趕回瀏陽,參加當晚《耀邦回鄉》的第二場演出。
那段時間,王亦文同時擔綱《桃花煙雨》主演,該劇當時正準備參加6月底在寧夏舉行的中國戲劇節。有次排練時,王亦文突然發現嗓子嘶啞,發不出聲來。因為過度勞累,加之父親過世的悲痛,已經嚴重影響了他的身體。為了《桃花煙雨》順利演出,王亦文不顧后果打了封閉針。
“其實對于演員來說,堅守舞臺,這是我們的職業本分。但這一段經歷,對我震撼仍然很大。仿佛冥冥之中與耀邦有了交集,可以說我塑耀邦,同時耀邦也在塑我,耀邦代表著良心,我們也是憑自己的良心做事,本本分份踏踏實實做好該做的事!”
下苦功塑造好人物
王亦文13歲學戲,從藝30多年來,他已記不清扮演過多少角色。
演什么像什么,在不同人物角色間切換自如,是一個優秀演員必備的技能。《耀邦回鄉》中的胡耀邦與《桃花煙雨》中開展精準扶貧的苗族青年,是在身份、年齡、氣質上存在巨大差距的兩個角色,經過王亦文的舞臺呈現,讓人完全想不到是由同一個人扮演。
“現代花鼓戲不像古裝花鼓戲,服裝不能給予演員更多的表演助力,更加考驗演員塑造人物的能力。”王亦文說。而要塑造好人物,需要苦下功夫,做足功課。
為了準確把握《桃花煙雨》中角色定位,王亦文深入湘西十八洞、矮寨、保靖、茶峒、鳳凰等地體驗生活,在與人物原型的深度交流中,精準地把握了角色特征。這部緊扣脫貧攻堅時代主題,直面貧困現實,同時將嚴肅主題喜劇化、現實題材戲曲化的現代花鼓戲,在中國戲劇節上廣獲好評,而王亦文樸素真實的表演,讓人驚艷的嗓音,更是得到專家們的一致贊揚。
《耀邦回鄉》今年還將在全國開展40余場巡演。王亦文說:“希望在有生之年,演出更多好看、接地氣的好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