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轉兵組歌》:紅歌“大片”厚積薄發
一封電報,一次會議……82年前鮮為人知的長征故事,湖南交響樂團首次用音樂講述,聽哭了90后年輕人—— 《通道轉兵組歌》:紅歌“大片”厚積薄發 湖南日報記者 肖欣 “嘀嘀嘀,嘀嘀嘀, 萬萬火急,向西進!” 1934年12月12日19時30分,一封紅軍轉兵電報,從湘南山城通道秘密發出。第二天,中央紅軍緊急轉向貴州挺進,將數十萬敵軍甩在身后。 82年后的此時時刻,《萬萬火急》等歌曲組成的《通道轉兵組歌》,回響在長沙音樂廳。恢宏的交響旋律與人聲演唱,如江濤洶涌山風浩蕩,每一個音符都飽滿得似乎在眼前跳躍,迸發出82年前的血、火、淚。 2016年12月12日,長沙。為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湖南交響樂團首演大型原創交響樂《通道轉兵組歌》。 2017年3月6日至8日,北京。為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通道轉兵組歌》連演3天,被媒體譽為“新時代的《長征組歌》”。 “有的觀眾一連看3場,不少人流了淚。很多90后年輕人說,沒想到長征路上發生過這樣意義重大的轉兵故事,原來紅色歌曲也可以這么走心。” 今年5月28日,湖南交響樂團團長、《通道轉兵組歌》總策劃肖鳴,回憶當時演出的情景,頗為感慨90后年輕觀眾的追捧。 是什么力量,擊中了年輕人的心? “通道轉兵是長征途中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紅軍的生死關頭,勇于擔當、力挽狂瀾的膽魄,紅軍不畏犧牲的英雄主義,本身就有著超越時空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我們要做的就是竭盡全力用音樂講好這個長征故事,藝術化地傳遞這種力量。” 5月18日,《通道轉兵組歌》獲得湖南省首屆文化創新獎,肖鳴深感欣慰:“我們沒有浪費這個獨特的紅色題材。獲獎也是對樂團多年來堅守高雅音樂陣地,堅持推出原創精品的肯定。創新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堅守正道不忘初心的厚積薄發。” 作為一家內陸交響樂團,沒有比別人更大膽的創新就沒有立足之地。2005年樂團在內陸省份最早推行音樂季演出,和國內外一流音樂家合作,積累了豐富資源和演出人才。和肖鳴一起擔任《通道轉兵組歌》策劃、指揮的于海,就是解放軍軍樂團音樂總監,也是湖南交響樂團的藝術指導。多年來,樂團也打造了《湘江》《長島人歌》等富有湖湘特色的原創精品。 “《通道轉兵組歌》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它是敢于解放思想突破常規的創作者共同的結晶。”肖鳴說。 金沙和孟勇是組歌的詞曲作者。兩人是黃金搭檔,寫了不少好歌。但回想當初接手這個題材,金沙仍頻頻搖頭:“真不好寫。當時軍情緊急,沒有留下太多記錄。而且中央紅軍1934年10月10日出發,到12月12日在通道開會,這兩個月正是軍事指揮錯誤,紅軍士氣低迷的灰色時期。創作必須跳出那種慣性的單一的頌歌模式,找到新路徑。” 創新的法寶其實是個老辦法:深入采風接地氣,“沉到底去才能摸到大魚。” 兩人去了通道,撲面而來的鮮活故事與場景,點燃了創作的激情。 在通道轉兵紀念館,一名工作人員講了一個故事。一位挑皮籮的年輕小紅軍雙腳潰爛掉了隊,一名侗家老哥將他背回家治療,臨走時,小紅軍留下一擔皮籮作為紀念。故事聽得兩人落了淚。一擔皮籮,是軍民情深的絕好細節。 站在紅軍過湘江時戰斗最激烈的界首渡口,兩人默立,“五嶺脫帽三鞠躬,千里瀟湘兩行淚”。為充分表達真摯悲壯的情感,孟勇將《祭英烈》這首歌的音域跨度提到2個八度,男中音歌唱家周楠以大歌劇詠嘆調的唱法演繹,唱得人淚眼朦朧…… 11首組歌,既有宏大敘事,又有深情細膩的細節刻畫,如一部音樂電影般引人入勝。 創新,也貫穿到配器、合唱、推廣等各個環節。交響樂中加入富有湖湘民族特色的侗族琵琶,原生態侗族大歌演唱,中國民族音樂元素與西方音樂表現形式完美交融,更有電影大片般的立體感。北京首演首次實現互聯網實時直播及后期點播服務,4萬多名觀眾參與。 “如何利用新媒體進行原創精品傳播,我們正進一步探索。”肖鳴說,“湖南交響樂團要成為湖南的文化新名片,唯有創新,永不止步。” |
Tags:《通道轉兵組歌》:紅歌“大片”厚積薄發
責任編輯:湖南紅色旅游網
我來說兩句
已有0評論 點擊全部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