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六軍團后代瞻仰烈士紀念碑。
80多年前,湘鄂川黔邊,地瘠民貧。正當中央紅軍舉行偉大戰略轉移——長征之際,一桿鮮紅的革命大旗勁舞在湘鄂川黔相鄰的茫茫群山之間,一股火熱的紅色力量從永順縣塔臥鎮汩汩流出。80多年后的今天,革命老區煥新顏,紅色革命精神經久不衰,歷經血雨腥風后愈發灼熱。近年來,永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塔臥紅色文化挖掘及傳承,搶救性保護修繕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文物、舊址,全力推進“紅色文化研究傳承+紅色旅游發展”戰略,深化塔臥紅色文化精神提煉與宣教,接力傳承偉大的紅軍精神、長征精神。
十萬坪大戰遺址。
紅色基地
永順縣塔臥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中心,素有“江南延安”之稱,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賀龍、任弼時、關向應、蕭克、王震等老一輩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創建的重要革命根據地之一,也是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國共產黨在長江南岸最后一塊紅色根據地。被任弼時同志稱為“中國南部蘇維埃運動發展中最重要的柱石”。
1934年11月,由任弼時、蕭克、王震率領的長征先遣隊第六軍團與賀龍、關向應領導的紅二軍會師后,在大庸成立了中共湘鄂川黔邊臨時省委、省革命委員會和省軍區。12月10日,省級機關遷至永順塔臥,相繼在附近三十余縣建立根據地和游擊區,縱橫千里,人口約200多萬人,先后開展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擴紅及根據地各項建設,粉碎了敵軍的“圍剿”,沖破敵人的封鎖,完成了牽制敵人、配合中央紅軍長征及其他根據地革命斗爭的歷史任務,實行了戰略轉移。永順蘇區有8萬余人參加和支援紅軍作戰,1.18萬人犧牲,1萬余人參加了紅軍,紅二、六軍團由會師的7千多人增加到2萬多人,組成了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之一——紅二方面軍,為積蓄革命力量作出了巨大貢獻。
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舊址現保存有中共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省委、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省革命委員會、湘鄂川黔省軍區、湘鄂川黔省委黨校、中國工農紅軍第四分校、保密局、供給部、無線電臺、兵工廠等十余處革命文物舊址和戰場遺址。舊址全系木結構建筑,占地6280平方米,建筑面積5720余平方米。
以塔臥為中心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戰略地位、歷史貢獻、重大影響,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在國家、省、州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塔臥先后得到6個“國”字號品牌。2001年被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03年,被評為“全國紅色旅游鄉鎮”;2004年被列入《全國30個紅色旅游精品線名錄》和《全國百家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2006年被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湖南省紀委在此掛牌“黨風廉政文化建設教育基地”。2016年,烈士陵園被列入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
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省委保衛局局長、肅反委員會主任吳德峰之女吳持生撫摸著十萬坪大戰遺址。
紅色故事
穿過歷史煙云,追憶崢嶸歲月。
1934年冬天,紅軍來到毛壩鄉毛壩村,在街上惟一一家旅店“同化客店”住了下來。聽村里的老人們說,帶隊的軍人留胡子,抽煙斗,講話大聲,不擾民不抓夫,深受百姓愛戴,名叫賀龍,都尊稱他為元帥。11月的一天,賀龍在十萬坪的芭茅地里布了一個“口袋陣”, 16日下午4時左右,敵龔、周兩個旅進入伏擊圈,紅軍立即從側翼和正面向敵人發起猛烈進攻。一時間,山谷槍聲大震,紅軍像暴風驟雨般席卷而來。敵人猝不及防,陣腳大亂,很多敵人還來不及舉槍,就被擊斃或俘虜。 不到兩個小時,龔、周兩個旅便被擊垮,殘敵向龍家寨方向倉皇逃竄。隨后,紅軍又乘勝將在后方構筑工事,意欲頑抗的敵楊其昌、皮德培部隊擊潰并大部分殲滅。這就是著名的“十萬坪大捷”。
代代相傳的還有“冬雪寒梅”向冬梅的故事:1901年一個寒冷的冬天,塔臥一戶貧苦家庭又降生了一個孩子,因為生在冬天又是女孩,父母便叫她“冬妹”,那時候誰也不知道,這個正在哇哇大哭的小女孩會在將來成為一名優秀的紅軍戰士,譜寫出一章章可歌可泣的紅軍故事。
由于家中人口眾多,父母又疾病纏身,不滿七歲的向冬妹被送去做童養媳。1934年,紅二、六軍團挺進湘西,戰爭間隙,紅軍將士深入宣傳革命理念,號召群眾反抗惡霸地主。一天,紅軍連指導員馬光帶領工作組進駐向冬梅家鄉的涂家臺,召開群眾大會。會上,紅軍女宣傳員歐陽鳳發表講話,號召婦女從封建壓迫下解放出來,走出家門,投身革命斗爭。歐陽鳳一講完,熱血滿腔的向冬梅立即報名要求參加紅軍。歐陽鳳拉著她那粗糙起繭的大手,高興地問她的名字,冬妹答道:“我從小叫冬妹。”歐陽鳳打量著她那高大的身材,問道:“要不改名叫冬梅吧,能抗冰雪的梅花。”向冬梅爽快地答道:“只要準我參加紅軍,叫什么名都行。”從此,向冬妹成了向冬梅,冬雪傲梅遺世獨立,革命之門終于打開,向冬梅也成了全鄉第一個參加紅軍的婦女。1935年4月下旬的一天,為了掩護受傷紅軍撤離,向冬梅受盡敵人抽打、刀扎等折磨后仍頑強不屈,最終倒在了血泊當中。
長征路上錘煉黨性。
紅色傳人
革命先烈,精神不朽;紅色精神,千古流芳。
11月22日到23日,在慶祝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來自全國各地的27位紅六軍團后代,懷著對父輩們無尚崇敬與懷念,來到革命老區永順,先后參觀瞻仰了桃子溪紅軍戰斗遺址紀念碑、十萬坪大戰遺址、塔臥烈士紀念碑、蘇維埃省委省軍區舊址、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紀念館,追尋革命先輩的足跡,重走長征路。
在十萬坪大戰遺址前,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原省委保衛局局長、肅反委員會主任吳德峰之女吳持生撫摸著十萬坪大戰遺址,心生對革命先輩的無限懷念。
塔臥紅色文化是中國革命珍貴的歷史沉淀,是世人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為緬懷革命先烈,發揚革命傳統,加強黨員干部傳統教育和黨性鍛煉,培育青少年愛國熱情,推進紅色旅游和全域旅游發展,造福老區人民,永順縣縣委組織部牽頭,積極創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傳統教育學校。12月8日,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傳統教育學校正式開班,科干班全體學員在塔臥進行了為期2天的傳統教育學習,通過專題教學、現場教學、激情教學、體驗式教學等多種方式,錘煉黨性,堅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踏著革命先輩的光輝足跡繼續前進。
眾志成城,挖掘和傳承革命精神。永順縣各單位、各鄉鎮積極行動。團縣委先后組織開展“邂逅紅色塔臥”紅色圖文征集和“革命薪火永不熄 紅色精神代代傳”紅色故事大講堂活動,進一步營造了紅色氛圍。廣大干部群眾紛紛加入活動,共同匯集紅色圖文,凝聚紅色力量。少先隊員、共青團員、青年團干、青年黨員更是爭先恐后的登上舞臺,講述他們聽說的紅色故事。
從永順走出去的紅色資本家李燭塵的重孫女李秀明講述了發生在村子里及太爺爺身上的紅色故事。參加完活動,李秀明表示,將繼續發揚家族精神,讓紅色精神代代相傳。
永順塔臥是一塊神奇的土地,一片革命的圣地,更是一篇悲壯的史詩,一份精神的瑰寶。曾經,革命火種在這里燎原;如今,紅色精神在這里傳承。近年來,黨政軍機關干部、企事業單位員工、廣大民眾和大中小學校師生,利用愛國主義教育日、國防教育日、國家公祭日以及清明節等重大節假日,通過尋訪紅二、六軍團戰場遺址、參觀“紅色圣地”、瞻仰革命烈士紀念碑、舉行入黨入團入伍入隊宣誓、敬獻花圈等活動,接受紅色教育,爭做紅色傳人。年參觀受教育人數達12萬人次以上。
耿耿丹心昭日月,殷殷碧血沃中華。走在全新的“長征路上”,永順兒女初心未變,革命精神正薪火相傳。
在紅色基地重溫入黨誓詞。
紅色故事代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