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陽老紅軍任“紅館”首任館長
本報記者重走長征路第五站來到貴州遵義,獲特批進入遵義會議會址二樓核心區域采訪,重溫紅色記憶
-
在遵義會議會址前坪,遵義師院附中的軍訓學員們舉旗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均為長沙晚報特派記者 小劉軍 攝
-
在這間會議室里,召開了改變歷史的遵義會議。
-
陳列廳里展示的當年紅軍留下的標語。
-
在楊尚昆體內留存了63年的彈片。
-
長沙晚報特派記者 小劉軍
81年前,在貴州遵義的一座小樓里,召開了一場為期三天的秘密會議。這短暫的三天,是對中國革命影響非常之大的三天。遵義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遵義會議精神也成為中國共產黨精神歷程中的關鍵節點,成為共產黨人不畏艱險、奮勇向前的鮮明寫照。
懷揣敬畏,本報記者昨日來到遵義古城,近距離觸摸歷史的脈搏,感受當年烽火連天的革命歲月。
長征·訪
本報記者獲特批進入已關閉八年的會議室
遵義會議會址位于遵義市紅崗區子尹路。這是一座青瓦紅丹柱、灰磚白縫墻的建筑群,坐北朝南的兩層樓房,為中西合璧的磚木結構建筑。
“遵義會議偉大轉折”。在遵義會議紀念館的大廳左側墻上,這八個毛體大字格外醒目。在中國革命歷史進程中,這次會議具有偉大轉折意義。
當時,紅軍經歷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及長征初期尤其是湘江戰役失利等挫折,革命處在危急關頭。“遵義會議前夕,黨和紅軍陷入了極度危難之中。”貴州省首席紅色旅游專家、遵義市長征學學會負責人黃先榮說,“紅軍從長征初期的8.6萬人,經過湘江戰役后銳減到3萬余人,前有重兵堵截,后有敵軍圍追,隨時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遵義召開擴大會議。正是遵義會議的召開,糾正了“左”傾路線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確立了實際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路線。
談到遵義會議召開的背景,已出版18部、共計420萬字紅色著作的黃先榮對“當時,由于紅軍電臺在湘江戰役中被敵機炸毀導致黨中央與共產國際中斷了通訊聯系”的說法表示否定,他說,紅軍不可能只有一部電臺,“實際情況是因為中央紅軍隨軍攜帶的電臺功率太小,無法直接聯系位于莫斯科的共產國際,之前是通過上海中央局進行。”而長征出發前,上海局與莫斯科聯絡的電臺被國民黨破壞。
“這里之前是貴州軍閥、黔軍二十五軍第二師師長柏輝章的私人官邸,在上世紀30年代中期算得上是遵義城里首屈一指的宏偉建筑了。”遵義會議紀念館辦公室副主任黃超說,“樓旁的這棵槐樹,遵義會議時就有了,不過當年是一棵小樹,現在已經長成大樹了。”
來此參觀,不需要購買門票。“遵義會議紀念館是中宣部確定的100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之一。”黃超介紹,目前,平均每日接待參觀者約5000人次,高峰期接待1.5萬人次。其中,僅去年就接待300萬人次,成為紅館中的“紅館”。
據介紹,從文物保護需要和參觀者安全角度考慮,經文物主管部門核定,會址主樓的二樓因年代久遠,目前已不具備對外開放條件。“2008年就已經對外關閉了。”該館文保部主任蔡媛媛表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以后也不會恢復開放。”
隨后,本報記者獲得館方特批,進入已關閉八年的二樓核心區域采訪、拍攝。記者看到,當年召開遵義會議的會議室呈長方形,東壁墻上有一只掛鐘和兩個壁櫥,西壁則是一排玻璃窗;中間放置一張土漆板栗色長方形木桌,四周圍著一圈木架藤邊折疊靠背椅。
“這只掛鐘和長方形木桌,1994年被確定為國家一級革命文物。”蔡媛媛說,解放后,這掛鐘和木桌都在朝陽小學使用,1955年才調撥給紀念館收藏,終于“物歸原處”。不過該鐘的時針、分針和鐘擺均不復存在,已無法運行。
長征·情
孫女講爺爺的長征故事
遵義會議紀念館是新中國成立后最早建立的21個革命紀念館之一。瀏陽籍老紅軍孔憲權,對此功不可沒。他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參加遵義會議紀念館建館籌備工作,并有幸成為首任館長。他為紀念館征集革命文物、搜集歷史資料做了大量開創性的工作,現在紀念館收藏的歷史照片,大多為那時所拍攝。
“我對紅色文化有著特殊情感。”在遵義會議紀念館講解員隊伍中,有位資深的“名嘴”,鮮有人知道,今年33歲的孔曉,竟然是“孔館長”的孫女。“我報考這個崗位,人家都不知道我和爺爺的關系,沒打他老人家的牌,也沒沾光。”孔曉笑著說,在當年的激烈競爭中,自己憑借過硬的語言表達和多才多藝,以及對紅軍長征故事的熟悉,從一百多人中脫穎而出,最終成為被錄用的5名講解員之一。
“遵義會議后,二戰婁山關,作為突擊隊隊長,爺爺在率隊與敵人激戰中,被6發機槍子彈擊中左腿胯骨。”孔曉說,由于傷勢過重,爺爺被迫留下來就地治療,之后與部隊失聯。解放后的一個偶然機會,聯系上當年的領導,隨即恢復了黨籍和工作。
建館初期,紀念館曾將董必武、林伯渠兩位革命元勛列為遵義會議出席者,并掛照片。“作為首任館長,爺爺在確認會議的參會人員等史實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孔曉說,1957年3月,爺爺專程赴京拜訪楊尚昆核實;后來又致函董必武辦公室查詢,得到“沒有參加”的回復。此外,還根據有關的歷史資料,查出林伯渠亦未出席。
長征·述
一枚彈片在楊尚昆體內留存63年
展廳面積達7000平方米的遵義會議陳列館,展陳以長征為主線,展示了磅礴厚重的長征文化,共展出文物、資料共1551件,其中原物726件,復制品667件,仿制品158件。
在二樓展廳,一枚指甲蓋大小的彈片上面布滿了銅銹,它與曾用來存放彈片的精致圓盒一起,擺在顯眼的位置。
蔡媛媛講述了關于這個彈片的故事。1934年10月17日,彭德懷和楊尚昆率領紅三軍團從江西出發,開始長征。1935年,當紅軍從貴州轉戰云南時,在云南沾益縣白水鎮的時候,楊尚昆的小腿被彈片炸傷。“是炮彈的彈片,受醫療條件限制,當時沒辦法取出來,只進行了簡單的包扎處置。”蔡媛媛說,楊尚昆帶著傷痛走完了長征。后來在延安,醫生摘除了他右小腿淺表處的彈片,但扎進深處的這枚彈片卻永久留在了體內。
直到1998年,楊尚昆不幸因病逝世,家人在撿拾骨灰時意外發現了這枚在其體內足足留存了63年的彈片。2007年,在楊尚昆誕辰一百周年之際,其子楊紹明將該枚彈片捐獻給了遵義會議紀念館。
長征·紅軍山上葬英烈
青山處處埋忠骨,紅軍山上葬英烈。
在青松覆蓋、綠水環繞的紅軍烈士陵園,由鄧小平題寫的“紅軍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金光燦燦。長眠于此的鄧萍烈士,犧牲時年僅27歲。記者看到,在鄧萍烈士墓東邊,是一座表現鄧萍中彈后倒在張愛萍身上的半身雕塑像,生動地再現了他壯烈犧牲時的情景。
“當時為盡快攻克遵義老城,時任紅三軍團參謀長的鄧萍親臨前線指揮,偵查時被一顆子彈擊中頭部,不幸壯烈犧牲。”黃先榮說,鄧萍是長征途中犧牲的紅軍最高級別將領。黃克誠是他的入黨介紹人,鄧萍還曾領導和指揮過平江起義和長沙戰役。
目前,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和遵義會議紀念館,都保存著鄧萍的遺物,供后人緬懷。是緬懷,更是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