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彭雨琪)9月13日,岳陽縣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革命烈士史恩華的親屬一行45人,分別從武漢、南京、昆明等地,來到岳陽縣革命烈士陵園等地踏尋先烈足跡,祭拜英烈。
史恩華親屬 第四次來岳陽縣祭拜烈士
“二哥,我們來看你了。”在史恩華雕像前,一位頭發花白的老人淚流滿面。她叫明月華,今年85歲,是史恩華的弟媳。
1939年9月,繼臨湘、岳陽相繼失守后,日軍第11軍司令官岡村寧次集10萬余眾進攻新墻河防線,企圖將戰火推至長沙及以南區域。29歲的湖北人史恩華,時任國軍第52軍195師1131團3營長,筆架山是他及全營500戰士的陣地。激戰已持續2晝夜,1939年9月22日,師長覃異之電令史恩華,“如無法支持,不得已時可向東撤(大云山方向,注)”。新婚三日即赴戰地的史恩華答,“軍人沒有不得已的時候”。
史料記載,“烈士最后負傷,仍率全營官兵向敵沖鋒,卒以寡眾懸殊,壯烈殉國。”在抗戰中失去兩位男丁(1938年,史恩華的哥哥,同為覃異之師營長的史恩榮戰死臺兒莊)的史家,2011年開始搜集相關資料。湖湘地理2005年6月17日、24日報道的《尋找史恩華,尋找王超奎》為史家后人提供了線索。
“這是我們找到二伯犧牲地點以來,第四次組織親友團來岳陽縣祭拜,得到了岳陽縣政府的熱情接待。這次活動最成功、最圓滿。”史恩華的侄子史新生說。
不懈努力 還原史恩華抗日事跡
在史恩華犧牲地岳陽縣新墻河畔,有一群志愿者,爭分奪秒地搜集著抗戰史事資料。新墻河抗戰文化保護與利用領導小組工作人員彭新華說,新墻河抗戰前后長達7年,軍民同心抗戰的悲壯與豪邁,廣傳于民間,但隨著時間推移,這段歷史逐漸模糊,亟待搶救性整理和保護。
去年6月,岳陽縣成立了新墻河抗戰文化保護與開發領導小組,下設史料收集組和文物保護組,采訪參加過抗戰的老人,收集抗戰史料和文物,對史恩華在岳陽縣的抗戰歷史進行還原。湖南抗戰史專家李宣釗,也一直為史家申烈提供各種史料證明。
2013年,抗戰英雄史恩華終于被追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烈士,當年9月2日,他的侄兒史新生領到了由民政部蓋章的烈士證書。在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大閱兵前夕,中央電視臺一套在黃金時間播出了大型紀錄片《東方主戰場》,在第三集《浴血堅持》中介紹了新墻河抗戰,介紹了筆架山阻擊戰,史恩華烈士英勇抗戰的事跡家喻戶曉。
史恩華結婚三天就上了前線,沒有留下后人。史新生告訴記者,幾十年來,他一直沒有放棄尋找二伯的消息。“感謝岳陽縣的民間志愿者,是他們這些年來努力挖掘新墻河抗戰史料,讓史恩華營長抗日事跡得以還原。”史新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