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記者 肖軍 黃巍 通訊員 鄧永松 沅陵鳳凰山算不上名山,卻因愛國將領張學良一度被幽禁于此,而名揚天下。 1938年四五月間,著名愛國將領張學良從郴州轉押沅陵,在城南沅江邊鳳凰山古寺度過了一年零4個月。 8月25日,記者登上鳳凰山,看遺跡、遺物,聽沅陵縣政協文史委退休干部姜宏頂等講述當年張學良身陷囹圄、心系抗戰、不忘國恨家仇的故事。 少帥風采今猶在 8月25日清晨,鳳凰山國家森林公園濃蔭蔽日,散發出一種神秘的氣息。鳳凰寺悄隱綠蔭中,一如少帥當年的寂寥。 當年少帥張學良位高權重,一次英雄壯舉改變了中國的歷史進程。1936年12月12日,他與楊虎城在西安發動兵諫,逼迫蔣介石抗日。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張學良被蔣介石軟禁,從此失去人身自由50多年。周恩來對他的評價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朱顏未改的鳳凰寺建于明朝,斑駁間盡顯滄桑。寺前擺放著一尊高兩丈的張學良石像,筆挺的西裝外披一件呢子大衣,烏發飄逸,英氣逼人,眉宇間卻難掩憂郁之情。 鳳凰寺西頭,站在走廊上,可隔窗看見少帥曾用過的書房和臥室,后人稱之為“屈將室”。臥室小而簡陋,書房比臥室稍寬敞,作為原物的靠椅靜靜擺在房中。當年張學良曾3次寫信給蔣介石請求參加抗戰,其中兩封信就是在這間房里寫成的。遺物無言,佐證著將軍一腔報國之情。 防空洞壁寫“雪仇” 當時,負責軟禁張學良的有一個憲兵連和一個特務隊。現在沅陵鳳凰山周圍一公里范圍內,仍遺留有3個碉堡、1個炮臺、1個防空洞。名義上是保護張學良安全,實際是防日軍報復轟炸和東北軍解救。 防空洞在半山腰,離張學良住處500米,四周樹木遮蔽,不易發現。洞有兩丈多高,三面用巖石砌成,內置長排石凳。一面石壁上,鑿有“雪仇”兩個楷體字,旁邊落款“劉長清”,每個字有火柴盒大,后人填了紅,格外搶眼。 姜宏頂曾采訪過當地與張學良有交情的老鄉楊紹全,據楊紹全回憶,這字是當年跟隨張學良在鳳凰山的生活副官劉長清刻寫的。 那時,抗日戰火已燒到常德、湘西,日機經常飛到沅陵轟炸,警報一拉響,張學良和特務們趕緊躲進防穿洞。張學良對日寇暴行怒火萬丈,于是叫劉長清在壁上刻下“雪仇”二字。 “‘雪仇’二字,并不是張學良要雪蔣介石的仇,而是要對日本侵略者報民族恨、國家仇。這是民族大義,絕非個人私仇。”姜宏頂解釋。 “雪仇”二字刻在鳳凰山,更刻進了張學良的心里,他為不能馳騁疆場殺敵報國而留下千古遺憾。 寫詩撰聯表心志 張學良在湖南囚禁期間作過兩副上聯,讓看望他的朋友和隨從對下聯,借聯抒懷,表達心志,但都沒有回音,就連軍中文才張治中也交了“白卷”。 在郴州蘇仙嶺,張學良曾奮筆疾書一上聯:“恨天低,大鵬有翅愁難展”。沒來得及等人對答,就被匆匆押往沅陵。 1938年,長沙文夕大火前1個月,當時的湖南省政府主席張治中以視察湘西為名,到沅陵看望張學良。老朋友相見分外親熱,當晚,酒酣興濃之際,張學良以夫人于鳳至陪他到鳳凰山為題,即興作上聯“于鳳至至鳳凰山有鳳來儀”。請張治中對下聯。張治中趕緊岔開話題,笑著說:“讓我回長沙請文學家給你回復。” 張學良的上聯成了孤聯,此事被中央日報發了一篇新聞,大體意思是說張治中沒對上對聯,交了“白卷”。 “萬里碧空孤影遠,故人行程路漫漫。少年漸漸鬢發老,惟有春風今又還。”這是張學良寫在鳳凰山望江亭上的一首詩——《自感遺憾作》,后被編入沅陵鄉土教材,當地老少能吟會誦。 當年,張學良39歲,正是人生奮發有為時,而他只能在遠離戰火的幽山古剎中徒嘆鬢發徐白。 殺敵報國心憂憤 姜宏頂介紹,他們在研究張學良軟禁生涯資料時發現,除張治中外,當時國民黨要員戴笠、莫德惠、王新橫、張嚴佛等也曾到沅陵鳳凰山看望過張學良,張學良每次托他們轉告蔣介石,渴望上前線殺敵、為國作貢獻,但每次請求都石沉大海。 宋美齡、宋子文比較同情張學良的遭遇,暗地里給予關心,知道張學良愛吃金華火腿,愛看書籍、報紙,以及趙一荻喜愛哪種花色布料,經常郵寄過來。 與張治中那次見面吃飯結束時,張學良說:“文伯兄難得來一趟,這次回去,是不是請您給蔣委員長再說一下,我還年輕,身體很好,國家正是用人之際,我想出去帶領東北子弟兵,抗日殺敵。”張治中有些為難:“這件事還是請漢卿兄自己說,你寫封信,我帶回去,你看是否妥當一些?” 張學良在鳳凰山上那間小書房里,提筆寫信一封交給張治中。不料這次回去不久,長沙發生大火,張治中被搞得焦頭爛額,張學良托辦的事也不了了之。 之后,戴笠到鳳凰山看望張學良,張學良自然詢問信的事,戴笠說:“蔣先生未置可否,只是讓我勸你好好讀書。” 張學良難耐內心激憤,說:“讀書,讀書,可嘆偌大個國家,除了這鳳凰山,哪里還放得下一張安穩的書桌!” 姜宏頂說,他采訪過的楊紹全也證實,張學良殺敵報國的心情十分強烈。當時,沅陵縣長王權衡得知張學良住在鳳凰山上,經常派鄉紳修承瑞往山上運些新鮮蔬菜,表達地方對少帥的敬意。楊紹全多次從修承瑞口中了解到,張學良熱切盼望重獲自由,回到戰場,殺敵抗日。 苦中作樂愛鄉親 據楊紹全當年回憶,多次申訴沒有回音,這讓張學良非常苦悶,為打發郁悶時光,除了看書、打網球外,他下山去,開著船,在憲兵看護下,到江心學釣魚。一次,他意外釣到一條一公斤多的大魚,欣喜若狂,嚇得副官趕緊將他拉住,以免掉落水中。 張學良每次釣得魚后,都叫人送到住處下面一口新修的放生池中。當地漁民知道他有這份喜好,經常將抓到的活魚送來。 放生池是張學良花錢挖的,民工見這位“張老板”待人客氣,在魚塘底部大巖石上特意雕刻了一只長壽龜,表達沅陵人民祈愿將軍長命百歲。張學良非常高興,讀書之余,和趙一荻站立欄桿邊,俯瞰放生池里的游魚,希望自己如同魚兒早日自由重生。 第二次戴笠來訪,問起張學良近來活動情況,他對戴笠說:“沅河魚多,但不好釣。”戴笠將原話向蔣介石報告,蔣介石說:“他心里還是想著出來,什么魚多不好釣,這是在向我伸手要兵權嘛!”不久,蔣介石派人給張學良送來一根美國進口的高級海竿,張學良將它扔在一邊,一次也沒碰過。 為尋樂子,一天,張學良叫上一群特務,帶著手雷,跟他到后山去玩。特務們忐忑不安,不知他要玩什么花樣,但只能按他吩咐跟著去。來到一個名叫高家的村子,看到一口魚塘,張學良叫特務往池塘扔手雷。“砰”一聲巨響,水柱掀起一丈多高,池塘里浮起一片魚肚。后來,張學良執意給老鄉留下8塊大洋,作為損失補償。 楊紹全家住鳳凰山腳下,愛打魚、會撐船,和張學良打上交道,完全是個偶然。據他回憶,張學良英俊瀟灑,待人和氣,但那段時間因為心煩,偶爾也生無名火氣,他就碰到過一次。 那次例行撐船,楊紹全看副官都叫這位年輕長官“張司令”或者“少帥”,也跟著叫了一聲,不料張學良突然大怒,兩眼瞪著他,一字一句說:“我是什么‘司令’!你不知道我早被蔣介石撤職罷官啦!以后再不準你叫我‘司令’,就叫我‘張老板’,或者‘張老百姓’!” 頓了一會兒,張學良又說:“不過,你可要弄清楚,張老板與那個蔣老板是不同的,我張老板是愛國的!”一口氣說完這番話,楊紹全看到張學良眼眶里已噙滿熱淚。 1939年端午節那天,張學良掏錢在楊紹全家辦了8桌酒席,把當地老鄉請來一起過節。面對滔滔沅江,祭吊屈原。 張學良視百姓為親人,沅陵鳳凰山附近的老人至今還能說出很多故事。 一次,沅江發洪水,淹沒鳳凰山腳下不少人家房屋,張學良在山上看見了,立即叫副官集合憲兵,指著山腳下說:“你們趕快下山搶救被淹人家,凡救起一人賞大洋5塊。”憲兵立即照辦,一窩蜂下山救人,不到半個鐘頭,被淹人家全部救上了岸。原以為國民黨士兵發善心救人,后來知道張學良才是救命恩人,當地百姓氣憤不平:“像張將軍這樣的大好人,為什么要把他關起來?” 鳳凰山背后有戶姓麻的人家,子女多,窮得揭不開鍋。張學良從楊紹全口里得知情況,馬上叫副官劉長清裝一袋衣服和兩塊大洋送到楊紹全那里,讓他轉交給麻家。 據當年在沅陵縣城南敘承車站工作的諶正興回憶,當年鳳凰山上不能停放車子,為張學良配備的一輛乳白色小車就停放在車站一間空房里。1939年夏天,為激勵當地青年到沅江游泳,張學良出錢,讓人開著那臺小車,到周邊瀘溪縣浦市鎮買來西瓜作獎賞。 ■鏈接一 “大鵬有翅愁難展” ——張學良將軍幽禁在郴州蘇仙嶺的日子 郴州城內蘇仙嶺,自古有“天下第十八福地”之稱,如今是省級風景名勝區。77年前,愛國將領張學良曾被幽禁在蘇仙嶺頂上的一個古觀——蘇仙觀里。 “1938年1月,張學良將軍被從江西萍鄉轉移到郴州蘇仙嶺蘇仙觀內。”郴州史志部門工作人員介紹,當時蘇仙嶺上樹木凋零,古觀梁折柱斜,除了幾個出家人外,游人十分稀少。 始建于唐代的蘇仙觀,有正殿三間,兩邊有偏殿,東側廂房即為張學良將軍幽禁處,現稱“屈將室”。 8月28日,記者走進“屈將室”,室內陳列有張學良當時使用過的“寧波”式板床、書桌、靠椅、燈具等,還有他題寫的“恨天低,大鵬有翅愁難展”拓片條幅。 據了解,張學良生性好動,但自從離開浙江溪口后,情緒一直不高。“七七事變”發生后,張學良本盼望蔣介石會在團結抗日的大目標下,放他出去為國效命。但由萍鄉移居郴州后,他開始感到絕望,于是揮毫寫下“恨天低,大鵬有翅愁難展”之句。 從“屈將室”出來,蘇仙嶺風景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因為難平胸中憤懣,張學良常掏出手槍,對著住處北面窗外一株桂花樹射擊。桂花樹彈痕累累,多年后仍清晰可辨。張學良逝世后,桂花樹也枯死了。 當地史志工作人員還介紹,在這段日子里,張學良情緒不好,監視他的特務怕他悶出病來不好交差,千方百計要他出去走走。 有一次,張學良在特務們“護衛”下,沿著1700多級石板小路往下走,走到白鹿洞附近,看見一塊由于長期風雨侵蝕而顯得斑駁灰暗的絕壁斷碑。他上前仔細察看,見石壁上刻有北宋詞人秦少游的《踏莎行·郴州旅舍》:“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這首詞是秦觀被貶到郴州后,為傾吐自己凄苦失望的心情而作。含冤莫白、身不由己的張學良讀罷此詞,引起強烈共鳴。 在蘇仙嶺,特務們還發生了一場虛驚。有一天,張學良下山到城內去洗澡,路上碰到一個國民黨炮兵軍官,向張學良恭敬地立正敬禮。經查,國民黨有兩個炮兵團剛由外地調來郴州,敬禮的軍官是張學良東北軍舊部。當晚,特務們增加崗哨,緊張了一夜。接著,為保萬全,將張學良轉移到郴縣、永興交界的油榨圩一所小學去了。不久,再將張學良遷往沅陵。 張學良在蘇仙嶺上前后被幽禁101天,巧合的是,他逝世時也是101歲。 (湖南日報記者 白培生 李秉鈞) ■鏈接二 張學良將軍 幽禁過的地方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張學良將軍送蔣介石回南京,一下飛機便被送到宋子文公館,幾天后又被押送孔祥熙公館,從此完全失去自由。為了切斷張學良與外界的聯系,1937年1月初,蔣介石把張由南京遷到蔣的故鄉浙江奉化,去“讀書悔過”。 1937年“七七事變”后,中國掀起抗日高潮。這年中秋節,張學良寫信給蔣介石,請求抗戰,蔣不同意,叫他“好好讀書”。當年10月的一天,張學良所住旅社招待所煙囪失火被燒毀。兩天后,軍統局決定把張學良轉移到黃山。不料剛住一晚,蔣介石打來電話,命令馬上離開,去江西萍鄉待命。據說當時有部分東北軍在安徽駐防,蔣擔心他們武裝劫搶張學良。 在幾十名特務和100多名憲兵“保護”下,張學良離開黃山到萍鄉,先住在城內一家大旅社,后遷到城內專員公署附近一個巷內。1938年初,軍統局來電,命令立即遷往湖南郴州。在郴州住了3個多月,再遷湖南沅陵。 由于日軍節節進攻,國軍步步后撤,1939年末,張學良被轉移到貴州,幽禁在修文縣陽明洞。在此,他開始專心研究《明史》。 1941年5月,張學良患急性闌尾炎,到貴陽治病。出院后,經蔣介石批準,住到了緊靠貴陽市區的黔靈山麒麟洞。 張學良在貴陽的消息逐漸傳開,蔣介石大為不滿,命令戴笠把張學良轉移到與世隔絕的窮鄉僻壤去。1942年2月,張學良被迫離開麒麟洞,遷往開陽。在這里,他種菜喂雞,過起了農家生活。可不久,張學良又被送到惡名遠揚的息烽集中營。 1944年初冬,一小部日軍曾竄擾貴州黔南一帶,使貴陽一日數驚。為防萬一,蔣介石下令將張學良遷往桐梓。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張學良被送到重慶,幽禁在戴笠公館。 1947年春,蔣介石一紙電令,特務們將張學良用專機秘密押到臺灣,先后幽禁在新竹、陽明山等地。1991年3月10日,失去自由達半個多世紀的張學良,才終于離開臺灣去美國探親。 (肖軍 黃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