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4月,侵華日軍集結重兵向湖南西部發起進攻,企圖合圍懷化的芷江機場,摧毀中美空軍的前沿陣地,進而威脅重慶,挽回整場戰爭的敗勢。中國軍隊頑強抗擊,與日軍展開湘西會戰(又稱“雪峰山戰役”),并最終奪得勝利。
此次會戰是中國抗日戰爭最后一次大會戰,而懷化溆浦的龍潭鎮是此次會戰的關鍵主戰場之一。在這里,中國將士用自己的鮮血,緊緊扼住了直通芷江的咽喉,最后讓日軍倉皇潰退。近日,記者來到龍潭,探訪這里的抗戰遺址。70年過去了,烽火早已湮沒于青山之中,但當地抗戰老兵與居民的講述,依然把我們“帶回”了當年的戰場。
訪
血戰26天的山頭,戰后改名“英雄山”
從懷化市區出發,驅車2小時左右就到了龍潭鎮。該鎮四面環繞高山。當地向導介紹,龍潭是雪峰山腹地一塊難得的山間河谷地,20多座高山將其圍住,只有幾處險峻關隘與外界相通。此處連接邵陽與安江、芷江等地,由于這里的位置特殊,當年日軍把龍潭作為戰略要地,試圖將其占領,并讓大部隊通過,進而攻向芷江。
“因為抗日戰爭,這座山在我們這里變成了名山。”85歲的當地居民張傳成帶著記者來到約4公里外的一座山前。他告訴記者,從地圖上看,這座山形似一只展開雙翅的老鷹,因此取名為鷹形山。龍潭戰役歷時28天,中國將士為奪取這座山就激戰了26天,可見此山之重要。戰爭結束后,人們為了紀念犧牲的將士,將此山改名為“英雄山”。
山下一片片綠油油的水田,山上郁郁蔥蔥長滿了樹木。記者試圖上山,張傳成擺了擺手說:“這些年上山的人少,茅草太深,路都沒有了。”幾年前,有村民上去過,發現樹林草叢中仍留有1米多深的戰壕。談到這些時,張傳成拿出一個30多厘米長的銀白色金屬盒,盒子上刻著日文和圖標。他說,這是自己在英雄山上撿到的日軍醫療盒,還有兩枚長約7厘米的彈殼和一枚4厘米長的彈頭。
戰后,部分犧牲的將士被安葬在西邊約3公里的弓形山上,如今,這里已變為抗日陣亡將士陵園。由陵園大門拾級而上,可以看到一塊石坊——浩氣門,上面刻著“陸軍第四方面軍第七十四軍五十一師湘西會戰龍潭戰役抗日陣亡將士公墓”以及“浩氣長存”。再往上走100多級石階,高大且造型獨特的紀念塔映入眼前,這個紀念塔下圓上尖,形如炮彈,上面還刻著“精忠貫日月”。
再往后走,就是陣亡將士的公墓。在此遠眺,可看到龍潭戰役中的多數戰場,陵園管理所所長陳貴生說:“當年陵園之所以選址于此,可能就是為了讓這些忠魂能一直看到自己浴血奮戰的戰場。”
憶
村民給前線送飯被打斷手指,至今不悔
當地抗戰老兵向夢瑞曾參加過龍潭戰役。今年已有91歲的他雖然走路有些顫顫巍巍,但談起當年的戰事卻精神矍鑠、擲地有聲:“日本人打到我們的家門口來了,我當然要跟他們拼命。”
向夢瑞所在的部隊是抗日挺進第六縱隊第四支隊,這是一支地方抗日武裝部隊,在龍潭戰役中主要配合第74軍51師作戰。隊員們被分到各個連隊幫忙帶路,有時也直接參加戰斗。
向夢瑞說,戰斗剛開始時,鷹形山等高地已被日軍提前占領,中國軍隊要奪取制高點,必須從山腳往山上仰攻,難度大且極其危險。“那座山頭真是用命換來的。”向夢瑞說,敵人在山上建了嚴密工事,我方將士一沖上去,槍林彈雨就壓了下來,但他們還是堅持往上沖,首攻的100多人最后打得只剩下六七個人,“后來每攻一次就死不少人。”
對于抗戰將士,張傳成也有至深的感激之情。鷹形山上的戰斗打響時,村民們將自家的食物集中到祠堂煮好,然后六七人一隊往山上的陣地上送,時年15歲的張傳成也參與其中。他說,雖然冒著生命危險,但大家都是自愿的。一個比他大3歲的伙伴和他送飯時,在他眼前中彈身亡,而他自己的左手小拇指也因為中彈斷掉,至今,這根小拇指都只有一點點小肉團。記者問他,受傷之后是否后悔?他回答:“到現在都不后悔,他們拼命為我們保家園,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幫他們。”
戰后,村里二三十多人主動幫忙清理陣亡將士遺體,老人們甚至將自己的壽材捐了出來。張傳成雖然說不清鷹形山上戰死了多少人,但他印象中就是兩個字——很多,他們把大多數中國將士的遺體抬到弓形山上安葬,二三十個人抬了整整10天。還有部分將士遺體已經腐爛或被炮火掀起的泥土掩蓋,則只好留在了山上。而日軍的遺體則被葬在北側的“倭寇墓”中。
考
殲敵3500余人,國學大師錢基博撰文紀念
據史料記載,1945年4月初,侵華日軍發動攻勢,企圖攻占芷江空軍基地。敵軍三路西犯,其中北路日本陸軍116師團109聯隊4000多人趁防備空虛偷襲龍潭,并趁機占領鷹形山、牛形山、蠟燭形等高地。正奉命開赴溆浦縣城的74軍第51師,中途獲悉后,立即連夜回師龍潭,于4月17日展開戰斗。該師152團負責搶占張家塘等地,153團負責奪取鷹形山,由2營7連擔任主攻,沿山梁向山頂逼近。
時任第51師師長的周志道曾在《龍潭戰役英雄山爭奪戰之追憶》中寫道:“白刃肉搏,屢進屢退,拉鋸爭奪,這20余晝夜,誠有一寸國土一寸血之寫照。”在此爭奪戰中,前線將領向空軍部隊求助,中美聯合空軍的飛機從芷江飛過來,對山上的日軍陣地進行連番轟炸,并投下燃燒彈。5月12日,山上的殘敵開始潰退,還有100余人被包圍。5月14日,敵方全線瓦解,龍潭戰役結束。
此戰之后,中國著名國學大師錢基博(錢鐘書之父)特意為此撰寫碑文。據其記載,此役殲敵3500余人,51師犧牲1979人。錢基博在文中寫道:“彼狡者寇,墮我百城。百城可墮,眾志不傾!龍潭寸隘,屹莫我爭。非隘之嚴,而氣憤盈。成師以出,誓死無生。刈寇如草,曾不聞聲。寇血以瀝,我尸亦橫。斂骸巍冢,化魄長庚。千秋萬歲,仰莫與京!”
“龍潭戰役勝利,阻止了日軍的西進。”溆浦縣史志辦主任、《龍潭戰役》主編張昌竹說,此后,日軍再未進犯龍潭,這場勝利既是湘西大捷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最后一戰的重要內容。3個月后,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變
原來的窮山窩,現已成“全國文明村鎮”
76歲的張富堂如今仍住在英雄山腳下。在他的記憶中,早年的龍潭雖然是個戰略要地,但同時也是個“窮山窩”,交通不便,集鎮也很小。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多條道路連接龍潭與外地,集鎮也有四五條街道相交,儼然一座小城市。龍潭鎮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該鎮GDP達8.368億元,同比增長15%,固定資產投資達2.434億元,同比增長16%。為了讓農民集體增收,該鎮重點發展了大面積的玉米、優質烤煙和優質水果生產基地,并開辦新型農民培訓班,培訓實用技術。今年年初,該鎮還獲得了“全國文明村鎮”稱號。
前不久,一個劇組為拍攝一部關于湘西會戰的電影,特地來英雄山取景。8月24日,國務院公布第二批10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龍潭的陣亡將士陵園赫然在列。張富堂知道這些事后,高興得如同家里有大喜事一般。因為他深深感受到,在此犧牲的英雄沒有被遺忘。
為緬懷這些英雄,張富堂根據自己和村里另外兩位老人的記憶,編寫了一本關于英雄山戰事的紀實小冊子,發給當地的年輕人和外地來的游客。他說,這份記憶不能隨著他們這一輩人的離開而消失。“如果當年不是他們那么拼命,哪有后來的安穩?哪有現在的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