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記者 陳勇
通訊員 胡華林 李焱華 黃衛
8月20日,省政府在長沙舉行儀式,歡送抗戰老戰士、英烈子女代表赴京參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湖南有哪些抗戰老兵參加紀念活動、他們身上都有哪些故事?記者連日來走近人員遴選組織者、部分被選對象,感受到他們大慶前夕的喜悅與自豪。
全省代表——13名抗戰老兵和4名抗日英雄子女
省民政廳優撫處相關負責人表示,參加北京慶祝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活動,這是國家榮譽,每個人都會感到興奮和激動,接到中央要求后,我省各級和相關部門領導把它作為一項政治任務,高度重視,嚴密組織,按照條件組織遴選。
長期關愛抗戰老兵的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多年來在湖南等省市區組織志愿者尋訪、發現、確認抗戰老兵,并給予物質和精神關懷。此次任務下達后,他們與我省民政部門、縣市區人武部、“湖南老兵之家”等一起成立工作小組和微信群,發動志愿者,帶著感情,在全省城鄉挑選身體條件好,抗日戰爭時期曾參加過較多戰役戰斗、至今說得出來的抗戰老兵,反復挑選出13名,同時對不符合條件、沒有被遴選上的老兵做好了解釋說服工作。
龍越慈善基金會董事長助理夏衡芳對記者說:“所挑選的對象都具有愛國精神,堅決擁護國家統一,直接參加過對日作戰,大部分完成過重大任務、參加過重大戰役戰斗,回鄉后一直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社會形象好,在當地具有一定知名度。”
最后,湖南推選的13名抗戰老兵人選和4名抗日英雄子女被民政部全部批準,他們代表著全省4000多名健在的抗戰老戰士和所有抗日英烈后人。國民黨抗戰老兵是譚義才、李伯余、文正國、藤周權、盧慶炎、陳忠民、符隆前、舒易高、張茂宜、朱洪斌、姜立誠、向本金、謝慈友,他們年齡最大的94歲,最小的86歲,平均年齡超過90歲;抗日英雄子女是孫清景、黃岳武、王兆蘭、葛長生,分別為八路軍軍工部政治委員孫開楚、國民黨23師少將參謀長黃啟東、八路軍膠東9縱17團3營營長王茂榮和“狼牙山五壯士”之一葛振林的后人。
喜訊傳來,省民政廳等工作人員在微信群里狂歡,有的人還發“紅包”慶賀。省民政廳優撫處副調研員汪樹清說:“這是歷史給湖南的巨大榮譽,作為從事這項工作的每一個人都會感到十分自豪!”
子女代表——75歲的王兆蘭:不知道父親長什么樣,什么照片、資料都沒有
這次代表湖南抗日英烈子女進京的是王兆蘭、孫清景,他們感到無上榮光,黨和人民沒有忘記革命烈士和烈士的后代。革命英烈永垂不朽,歲月再怎么流逝,也帶不走人們對他們的緬懷。
王茂榮曾任八路軍膠東9縱17團3營營長,犧牲時才27歲,王兆蘭那時只有4歲。眼下,坐在記者面前,今年75歲的她說起父親,依然無限懷念:“我不知道父親長什么樣,什么照片、資料都沒有。只記得小時候奶奶對我說父親打日本鬼子辦法多,頭腦靈活,埋地雷他每次都是指揮長,他帶著戰友端掉日本鬼子多個崗樓,打一仗升一級,很快從士兵升到營長,在山東萊蕪碗底戰斗中,父親和全營戰士壯烈犧牲,連尸骨都沒有找到。那時候,生活艱苦,沒有東西吃,經常光著腳行軍,晚上睡玉米稈,我奶奶只有一個孩子,心痛他,希望他回家,但父親說再艱苦也不后悔,只要把日本鬼子趕出中國就好了。”
日本兵恨死了王茂榮,揚言如果抓到了王茂榮,就要將他的頭砍下來掛在城樓門上。王茂榮和家人并未被嚇倒,依然堅定地戰斗。后來,鬼子、漢奸把王兆蘭的爺爺、奶奶和媽媽都害死了,她成為一個孤兒。黑夜過去是光明,解放后王兆蘭進入革命烈士子女學校,學習文化,后來進入兵器工業部下屬一家企業工作,她將成本核算精確到每一道工序,被評為行業標兵,擔任領導職務。
王兆蘭對記者說到:“生我是爹娘,養我是黨和政府,這句話對我太貼切了,黨的恩情比海深,我有了孩子以后,從小教育他們聽黨的話,對黨忠誠,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我和愛人把這作為家訓。”
王老從湖南儀器儀表總廠退休以后,生活簡樸,不忘鍛煉,年年自費訂報,天天看報看電視,關心時事,還把看完的報紙做成剪報,分門別類,積累知識。去年她寫信給山東省委,反映父親沒有墓葬,希望政府能夠給烈士一個歸宿,當年6月,萊蕪市政府在萊蕪革命烈士陵園建成王茂榮烈士墓,9月她全家受邀給烈士墓獻花。
被選為進京參加70周年紀念活動,王兆蘭十分高興,連日來興奮得夜不能寐,給兩個兒子打電話說感謝祖國給了最高榮譽,作為烈士后代,我們更加要永遠繼承烈士遺志,傳承革命精神,為黨和人民多做貢獻。
老兵代表——92歲的符隆前:每次看到有關常德保衛戰的電影或電視,都會淚流滿面
湖南是全國抗戰主戰場,也是正面戰場中打得最悲壯、最慘烈之地,湖湘人民以血性尚武的氣概,令日寇止步于武陵山脈,不能再前。同時,大量的湖湘子弟遠征緬印,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
今年92歲的瀘溪縣人符隆前抗戰時是國民革命軍73軍77師229團炮兵連炮手,參加過長沙會戰、常德會戰等戰役,對日寇的野蠻殘暴至今記憶猶新。他向記者講到,“這么多年來,每次只要看到有關常德保衛戰的電影或電視,我都會淚流滿面。日本兵用細菌戰殘害平民,使無數無辜者死傷。常德保衛戰時,73軍3個師守北門,10多天苦戰,敵人飛機大炮轟炸,3萬多人死傷2萬多,6個正副師長有5位戰死在陣地上。”
日本侵略者越殘暴越激發中國軍民抗日必勝的斗志。符老講到,當時部隊有一名叫帥略的步兵營長,驍勇善戰,在戰斗中7次負傷,腸子都被打斷了,但每次治好傷后又歸隊打仗,大家都夸他命大,叫他“帥大”。1941年,在石門縣新安戰斗中,符隆前與戰友被打散到一處竹林,后來跟“帥大”回到部隊,負責死守牛角山進山通道。那天,天剛蒙蒙亮,符隆前突然發現不遠處兩個日本兵鬼鬼祟祟地扛著裝備,往山上走來。符隆前決心誘敵深入,乘其不備,一并拿下。一番耐心等待,敵人慢慢進入埋伏圈,符隆前等人提起木棒,縱身一躍,跳出樹林,雙手揮棒,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痛擊日本兵頭部,敵人還沒有反應過來,就被打暈在地,不省人事,大家用綁腿繩把兩個日本兵牢牢捆綁起來,帶到山上,關起來。
曾入緬作戰的文正國老人回憶到,1942年赴緬途中,我軍與日寇在云南騰沖打了一仗,很慘烈。連長湛茂堂和我是湘潭老鄉,他帶著我匍匐前進到一個山坡上,告訴我只能在槍聲密集之時才放槍,否則就會暴露自己,成為敵人的靶子。我槍法很準,拿的是德國造比照槍,不一會連長對我說:“文正國,正前方250公尺,你給我打掉”,我一槍就把那個鬼子打掉了,隨即又來一個鬼子,我馬上瞄準,一槍又干掉一個……在敵人槍林彈雨中,我屁股中了一槍,在帳篷取子彈的時候,戰友告訴我湛連長犧牲了,我一聽人都懵掉了。2013年志愿者邀請我去云南參觀抗日遠征軍烈士陵園,我從幾百名烈士墓碑里,尋找到了連長湛茂堂名字,激動得熱淚盈眶。
抗戰勝利后,符隆前、文正國回到老家務農,他們勤勞本分,樂于助人,深受當地群眾喜愛和敬重。文正國因為水性好,曾救起8名落水者,還幫助生產隊辦起粉絲廠,把蠶豆做成粉絲賣錢,符隆前1962年至1982年擔任生產隊隊長,至今,樅菌香了,柑橘紅了,筍子冒尖了,左鄰右舍上山采摘回來,總要分些給他。
能參加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符隆前、文正國像其他受邀抗戰老兵一樣,激動不已,祖國沒有忘記老兵們,這是多么高的禮遇,更是向世人昭示“不忘屈辱,崇尚英雄”的正氣,符老、文老覺得自己是老兵里最幸福的一個,一輩子值得。他倆早練更加勤快,希望把身體搞得更棒,在北京好好表現老戰士的風采,為老戰士爭光。符老情不自禁地用苗語山歌唱道:“抗戰老兵住苗寨,猛然天降大喜訊。九旬老人福星照,參加閱兵去京城…….”
湖南進京參加紀念活動的
抗戰老兵簡介
譚義才 出生于1924年2月,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縣楠木坪鄉人,原國民革命軍第74軍58師173團炮兵連炮手。1941年3月緊急補充駐扎長沙的國民革命軍第74軍58師173團,擔任迫擊炮連彈藥手、炮手參加上高會戰、第二次長沙會戰,1942年—1944年隨部隊轉戰江西、湖南,1945年參加湘西會戰,1946年退伍回鄉務農。
李伯余 出生于1925年4月,湖南省漣源市橋頭河鎮人,原國民革命軍第18軍18師輜重團工兵營第二營二連士兵。1941年跟叔叔入伍,編入第18軍18師輜重團工兵營第二營二連搞運輸,1944年隨部隊參加湘西會戰,多地多次頑強抗擊日寇。1945年抗戰勝利后脫離部隊回鄉。
文正國 出生于1922年6月,湖南省湘潭縣人,原中國遠征軍新編第38師112團戰士。1942年加入新38師112團中國入緬遠征軍,參加仁安羌戰役,1943年因傷回家,在湘潭縣譚家山煤礦拉煤。1945年抗戰勝利到岳陽市君山區普豐垸廣興洲種田,1955年到1962年擔任生產隊長。1962年至今,在岳陽市岳陽樓區東茅嶺街道炮臺山社區德勝門村種菜。
滕周權 出生于1925年1月,湖南省慈利縣江埡鎮人,原中國駐印軍戰車第6營第1連少尉排長。1940年3月-1942年國民革命軍憲兵第11團1營士兵,1942年-1943年國民革命軍軍政部總務廳司書,1943年-1945年9月月中國駐印軍戰車第六營第1連士兵、少尉,抗戰勝利后請假回老家,未返回,一直務農。
盧慶炎 出生于1928年2月,湖南省湘潭縣姜畬鎮人,原國民革命軍第10軍報務員。1941年-1944年8月,國民革命軍第10軍報務員,1945年后返鄉。
陳忠民 出生于1922年8月,湖南省平江縣人,原國民革命軍第88軍79師236團1營2連2排6班班長。1938年5月入伍,1942年加入88軍79師236團,在1營2連2排6班任班長。1942年-1945年在浙江以金華為中心,參加浙贛會戰、閩浙追擊戰。1945年抗戰勝利后離隊到被服廠工作,幾個月后領到復員費,回到老家農村務農。
符隆前 出生于1923年4月,湖南省瀘溪縣人,原國民革命軍陸軍第73軍77師229團戰士。1941年5月入伍編入73軍77師229團,后參加第三次長沙會戰,1943年11月參加了常德會戰。后到大庸擔任周登宇少將警衛,日本投降時陪周少將赴湖北武漢接受日本投降。1946年退伍回鄉務農。
舒易高 出生于1924年12月,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縣人,原國民革命軍陸軍第73軍193師569團副班長、機槍手。1943年6月-7月,在芷江軍管區集訓。1943年8月緊急補充到駐長沙的第73軍193師569團抗敵。1943年9月-11月隨部隊開赴廣西,在邵陽六都寨與日軍相遇發生激戰。1944年-1945年隨部隊轉戰邵陽長鋪子,再次與日軍激戰,攻炸敵軍碉堡,殲敵數十人。1945年10月退伍回鄉務農。
張茂宜 出生于1929年11月,湖南省株洲市石峰區人,原國民革命軍后勤總隊陸軍輜重兵汽車第1團上士。1943年12月跟隨父親來到部隊,參加國民革命軍后勤總部陸軍輜重兵汽車第1團第1營第3連,擔任軍需上士,負責部隊后勤物資供應。1944年5月,參加保衛貴陽戰斗。1944年底參加獨山保衛戰。1945年底退伍回鄉務農。
朱洪斌 出生于1921年2月,湖南省瀏陽市永安鎮人,原中國駐印軍獨立步兵第1團連長。1939年2月至1941年10月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18期特種兵化學兵科學習,編入獨立12大隊3區隊。1941年10月至1943年10月中央軍校任助教。1943年10月調回軍政部學兵總隊重炮二團任少尉排長。1943年10月至1945年8月中國駐印軍獨立步兵第一團,參加密支那、八莫、南坎戰役。1945年回鄉務農。
姜立誠 出生于1923年5月,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衡龍橋鎮人,原寧湘抗日自衛區司令部參謀處上尉。1938年11月入陸軍志愿兵第一團,1939年3月調任第九戰區司令長官司令部副官處工作。1941年9月至1942年1月,參加第三次長沙會戰。1944年5月至8月,參加長衡會戰。1945年4月任寧湘抗日自衛區司令部參謀處上尉參謀。抗戰結束后被資遣還鄉務農。
向本金 出生于1926年12月,湖南省武岡市馬坪鄉人,原國民革命軍第100軍19師57團3營9連士兵。1944年抓壯丁入伍,在洞口黃橋集結,后輾轉安江、辰溪等地訓練,湘西會戰前編入國民革命軍100軍19師57團3營9連。1945年2月間在邵陽巖口鋪與日軍作戰一個多月,隨后送傷員到芷江,從芷江返回部隊途中聽到日本投降消息,于是回家。
謝慈友 出生于1926年10月,湖南省平江縣城關鎮人,原國民革命軍第5軍“鴻翔”傘兵團士兵。1942年8月在中國遠征軍第5軍干部訓練班學習機械維修技術,1943年4月在中、印、緬三國聯辦的駐滇軍人干部訓練團學習,1944年1月到“鴻翔”傘兵團,后來參加廣西丹竹機場空降作戰。抗戰勝利后,回家務農。
犧牲或去世的
4名抗日英雄簡介
孫開楚 出生于1910年,湖南省郴州市蘇仙區良田上街人,八路軍軍工部政治委員。1926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當選為中共郴縣縣委委員。1928年隨部隊上井岡山,先后任工農紅軍第4軍11師33團秘書、2營黨代表、31團營部文書。1929年任紅4軍軍部機要保密員,隨中央紅軍長征。1935年1月任毛澤東機要文書。9月,升機要科長。1937年,任八路軍總部3科科長,1939年任八路軍總政治部組織部長,工作得到了朱德、彭德懷的好評。1940年,任八路軍軍工部政治委員,領導后勤部隊先后籌建陜北洪都藥廠、洛陽步槍裝修廠、山西壟山手榴彈制造廠、陜西鋼炮修造廠等25個軍工生產基地,為抗日戰爭提供相當數量的武器彈藥。1942年5月22日,在山西左權縣十字嶺與日軍戰斗中犧牲。
王茂榮 出生于1916年,山東省榮成縣人,八路軍膠東9縱17團三營營長。1937年參加革命,作戰英勇,屢立戰功,后任八路軍膠東9縱17團三營營長,1943年在山東高密對日作戰中犧牲。
黃啟東 出生于1891年2月,湖南省平江縣城關鎮人,畢業于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騎兵科,國民革命軍27軍23師少將參謀長,1938年在山東省菏澤縣抗日陣亡。
葛振林 出生于1917年,河北省曲陽縣黨城鄉人。1937年參加革命,1940年入黨。1941年9月25日,在河北省易縣狼牙山阻擊日軍戰斗中,與3位戰友在班長馬寶玉帶領下,同敵人激戰5小時。彈藥用盡后,搬起石頭砸向敵人。最后,5位勇士縱身跳下了懸崖。馬寶玉、胡德林、胡福才3人壯烈殉國,葛振林、宋學義被樹枝掛住,幸免于難。傷愈后,參加了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屢立戰功。回國后歷任湖南省警衛團后勤處副主任、湖南省公安大隊副大隊長、衡陽市人武部副部長、衡陽軍分區后勤部副部長。1982年離休,2005年3月病逝,享年88歲。
(湖南日報記者 陳勇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