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楊志富 湖南日報記者 陳勇 94年里,他60年為革命烈士守墓、祭掃,不忘感恩;如今子孫常來祭奠,把革命英烈當成自家親人,龍山縣老紅軍陳本初的家風傳承,在當地傳為佳話。 陳本初1921年出生在龍山縣召市鎮,14歲參加紅軍,是湘鄂川黔紅二、六軍團的一名戰士。1935年7月,在該縣招頭寨一次戰斗中,陳本初的首長、年僅24歲的蘇杰師長壯烈犧牲,后安葬在召市鎮。 1955年,陳本初回到老家召市鎮生活,他對妻兒說:“蘇杰引導我走上革命道路,今天我們幸福地生活著,他卻永遠長眠在地下,他在這里沒有親人,我們就是他的親人!” 從那時開始,陳本初一家成了蘇杰烈士墓的義務守護者。他在烈士墓周圍親手栽種一片竹林,長得郁郁蔥蔥,年年清明節帶著兒女前來祭拜,烈士墓成為當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以后,他又當起了義務講解員,講革命英烈的故事,教育后代銘記歷史,不要忘本,珍惜幸福生活。 后來,陳老因身體原因住進縣康復醫院療養,可祭掃蘇杰烈士陵墓并沒有間斷。他兒子陳大善、女兒陳伶俐接過接力棒,每年清明、除夕等節日,帶上兒女,從縣城乘車60公里,趕到召市鎮祭拜。然后,他們才去陳家的祖墳前祭掃。在陳家人心目中,革命烈士是最親愛的人。 有一次,蘇杰烈士的孫子來到龍山祭祖,聽到當地群眾說陳本初一家一直守護著烈士墓,禁不住熱淚盈眶,緊緊握著陳老的手表示感謝,現在還和老人時常通信聯系。 2008年11月的一天,龍山縣人武部辦公樓前正舉行新兵歡送儀式,一位拄著拐杖的耄耋老人給一位英姿煥發的年輕小伙戴上大紅花,叮囑道:“在部隊要牢記自己是紅軍的后人,努力增長才干,好好報效祖國。”老紅軍陳本初送孫子陳支韜當兵,感動著在場的每一個人,大家紛紛為其鼓掌。 在部隊,陳支韜表現優異,2012年退伍后被安排到縣國土局從事野外測繪工作。野外測繪,風餐露宿,艱苦自不待說,陳支韜從不言苦,牢記蘇杰烈士的精神,不忘自己是紅軍后代,從不向困難低頭,不懂測繪,虛心向同事學,別人娛樂的時候,他捧著書本認真啃,終于從“門外漢”變成業務骨干,3年跑遍全縣所有鄉鎮。 陳淑芬是陳本初的孫女,在縣民政部門工作,同樣懂得感恩,以奉獻社會為樂。因為英語功底好,她時常利用周末時間,義務為福利院孤兒補習功課。陳淑芬說:“爺爺是紅軍,我們后代感到非常光榮,傳承好爺爺的好作風,多為社會做貢獻,是我們陳家后代永不停歇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