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足球联赛|nba历年总冠军|波尔图vs沙维什|女篮直播中央5台现场直播|欧洲国家联赛时间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毛澤東故居 劉少奇故居 彭德懷故居 賀龍故居 楊開慧故居 雷鋒紀念館
中國紅色報道
湖南紅色報道
中國紅色視頻
中國紅色景區資訊
中國旅游新聞
我要投稿
60天和“鬼子”打了30多仗
2015-07-31 14:25:26 來源:長沙晚報 作者:湖南紅色旅游網 【 】 瀏覽:111次 評論:0
“壯志凌霄,壯志凌霄,好男兒報國今朝……”當年,很多熱血青年就是唱著這樣的抗戰歌曲走上戰場的,他們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把“鬼子”趕出中國。本期抗戰“口述實錄”請看來自郴州桂陽93歲老人胡忠浦的講述——
60天和“鬼子”打了30多仗
  中國軍隊在“湘西會戰”時的機槍陣地。 資料圖片
  電視連續劇《湘西會戰》劇照。資料圖片
  胡忠浦給去他家看望的人們敬了一個軍禮。湖南老兵之家供圖
  長沙晚報記者 范亞湘 實習生 陳湘婷 王璐莎

  A “我當兵沒有別的想法,就是要把‘鬼子’趕出去”

  “誰強占了我們的家鄉?誰炸毀了我們的屋宇?誰屠殺了我們的同胞?誰奸淫了我們的妻女……起來,同胞們!我們決不甘休。我們要雪恥!我們要報仇!” 1943年底,日軍已經占領了岳陽、常德等湘北大片土地,長沙、衡陽等城市危在旦夕。這時,衡陽所有學校都會播放慷慨激昂的抗戰歌曲以鼓舞士氣。“那年我20歲,在衡陽讀初中,正是聽了這些歌曲后,晚上翻來覆去睡不著,才自愿報名參軍的。”今年93歲的郴州市桂陽縣流峰鎮上龍村的胡忠浦說起從軍的經歷時,仍舊情緒激昂:“‘鬼子’在中國到處撒野,即使我讀了書,也不會有什么出路。我當兵沒有別的想法,就是要把‘鬼子’趕出去!”

  不過,胡忠浦說他參軍,還有一個原因:“我的生日是9月18日,生日這天本來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可我老是想到‘九一八事變’。東北全境陷落,叫我怎么高興得起來?”

  其時,抗戰已進入關鍵時刻,兵源嚴重匱乏,作為一個有文化的青年,胡忠浦參軍后受到了部隊的歡迎。“我被分配到國民革命軍第73軍暫5師13團1營機槍連任文書。我們那個連的連長叫楊凱旋,他比我大個三四歲,沒有讀什么書,十七八歲就參軍打‘鬼子’。我年輕氣盛,可以說是滿懷一腔熱血,常恨不能馬上上陣殺敵,我多次提出上前線,可連長就是不同意。”

  就在前一個月,暫5師參加了“常德會戰”,瀏陽籍的師長彭士量陣亡殉國,成為“常德會戰”中中國軍隊犧牲得最慘烈的將官。“彭將軍懷里揣著一份遺書上戰場,‘余獻身革命,念年于茲,早具犧牲決心,以報黨國。茲奉命守備石門,任務艱巨,當與我全體官兵,同抱與陣地共存亡之決心,殲滅倭寇,以保國土。倘于此次戰役中,得以成仁則無遺憾,惟望我全體官兵,服從副師長指揮,繼續殺敵,達成任務。’正是因為彭將軍的壯舉,我們暫5師的將士都非常勇敢,就連‘鬼子’都認為是‘戰意堅強、不可輕侮之師’。每次投入戰斗前,連長就要我給戰士們大聲誦讀彭將軍的遺書,他說,這樣做可以鼓舞士氣。”

  B “從斗笠山撤下來的時候,一個師只剩下一個團的兵力了”

  1943年12月至1944年6月,日軍入侵湘鄉、婁底,暫5師駐防祖師殿、斗笠山一帶,與日軍進行拉鋸戰、對決戰,“雖然挫敗了‘鬼子’無數次的進攻,但我們的傷亡很大。我趁機提出上前線去,連長拗不過我,勉強同意了”。

  “突突突,扣動機槍扳機,子彈呼嘯著出膛,眼看著‘鬼子’一排排倒下……”花白胡須、臉上布滿皺紋的胡忠浦回憶起當年戰斗的情景時,目光炯炯,神采斐然。

  “直接殺‘鬼子’比當文書過癮多了!”胡忠浦覺得他這個時候像一個真正的兵了,也神氣多了。“可是,‘鬼子’不但戰斗力強,經打,且他們的武器厲害,常常是打十仗我們只能贏個兩三仗。打不過時怎么辦?跑啊,不跑會白白送死啊!不過,經常是跑了一陣,又與‘鬼子’遭遇上了,只好選擇有利地形,擺開架勢,再開打!不要以為我們正規軍就不打游擊戰,我們照樣跟‘鬼子’在山里捉迷藏。”

  不過,胡忠浦也有難過的時候,“我們這些當兵的個個壯實,跑得快,‘鬼子’拿我們沒辦法。可那些拖娘帶崽的老百姓卻遭殃了,‘鬼子’的殘忍程度,沒見過的人真的還難想象得出!”有一天,胡忠浦隨連隊去斗笠山下的一個村子阻擊“鬼子”,“我們剛在山頭找好掩體,一隊‘鬼子’從村口開來了。鬼子頭上戴的鋼盔閃閃放光,甚至能看清他們的臉。但走近一看,前面竟是一群老百姓。有的老百姓不愿意給‘鬼子’帶路,就故意拖拖拉拉。‘鬼子’見狀,連不問究竟,上去就是一刺刀!我親眼看見一個‘鬼子’被濺了一臉的血,但他竟然像若無其事一樣,抽出刺刀對準另一個不配合的老百姓的胸口狠狠地戳了進去……”

  “楊凱旋指示我們架好了機槍,五六挺機槍一字兒排開。我的手壓在扳機上,只要楊凱旋一聲令下,憤怒的子彈就會呼嘯著射出去。可前面都是老百姓,這仗怎么打啊?楊凱旋遲遲不敢下命令,他觀察了一會兒,帶著六七個人迅速從村尾迂回到了我們對岸的山頭。對岸的槍聲響了,‘鬼子’丟下老百姓朝楊凱旋那個方向的山頭沖去,我們趁機打‘鬼子’的背后。兩邊開火,子彈在耳邊‘嗖嗖嗖’地飛……這次戰斗可以說打得最漂亮了,三十多個‘鬼子’沒一個活著回去!第二天,軍長彭位仁將軍給我們連簽發了嘉獎令,并獎給我們一頭大肥豬。好長時間沒吃到肉了,見到豬肉,個個戰士都喜笑顏開,我們打了一個大牙祭。”胡忠浦說,那個時候,部隊駐在斗笠山上,山下都是“鬼子”,生活物資運不上去,很難得吃到一次肉,“甚至連飯都吃不飽”。

  雖然有力地阻止了日軍西進,但半年多的戰斗下來,暫5師因為戰斗和疾病折損超過了大半,已是名存實亡。“子彈不長眼睛,打起仗來不僅傷亡大,而且打得苦啊!記得我們從斗笠山撤下來的時候,一個師只剩下一個團的兵力了。”很快,上級就命令暫5師裁減番號不予繼續使用,原國民革命軍第29軍193師調73軍做補充,暫5師所剩人員編入77師231團和獨立團。

  C “我們排30多號人除了我這個老面孔外,其余都是新面孔”

  胡忠浦所在的機槍連被分配到了獨立團,“部隊被拉到江西蓮花駐防和修整,沒事的時候,我就叫戰士們唱抗戰歌曲。說句大實話,當時我還以為再不會有像斗笠山一樣那樣艱苦的戰斗了”。誰知,1945年3月,“湘西會戰”打響,更加殘酷的戰斗隨即拉開了序幕。“我們獨立團緊急調往婁底新化一帶截擊并牽制‘鬼子’”。

  “部隊從江西蓮花轉戰到湘潭,在湘江邊上遭到‘鬼子’攔截。團里要求我們機槍連就地掩護部隊渡過湘江,我們二話沒說,把機槍對堤上一架就開打。”“鬼子”炮火密集,硝煙彌漫,炮彈不斷地在胡忠浦的身邊爆炸,副連長犧牲了,幾名戰士也倒下了。經過戰斗的洗禮,胡忠浦已是一名出色的機槍手,“要知道,即使機槍威力大、殲敵多,卻比不過‘鬼子’的大炮。機槍打一陣就得趕緊換個地方,否則,‘鬼子’測出機槍的位置,一發炮彈就會把機槍給端了!” 

  胡忠浦說,一個機槍班一般是10人左右,作戰時3人上前,一人指揮、一個打槍、一人換子彈,其他人伏在后面隱蔽。要是有人犧牲,立馬替上。機槍不僅容易成為“鬼子”攻擊的目標,更難受的是,行軍途中,無論遠近,胡忠浦都要扛著一挺沉重的機槍,把機槍視作其生命。“那個時候,機槍是部隊的命根子,丟了機槍,還拿什么去打‘鬼子’?”

  正是機槍連的強力掩護,77師獨立團順利地渡過了湘江,并快速地穿插到了新化新防區。據史料記載,“湘西會戰”期間,77師堅守新化縣城,浴血苦戰,與日軍拉鋸爭奪6次,擊殺爬城之敵。組織反沖鋒14次,重創日軍,使得新化縣城免遭“鬼子”的踐踏。

  胡忠浦記憶最深的一次和“鬼子”作戰,是一次天還沒亮,他們機槍連按照部署,連夜提前動身,扛著馬克辛機槍搶占有利地形,找到一視野好的高地隱蔽待敵。潛伏一陣后,“鬼子”進入埋伏區。隨著一聲令下,戰斗打響。戰士們抖擻精神扣動了扳機,一時間,槍炮聲不絕于耳,戰斗如火如荼。冷不防,“鬼子”發現了機槍陣地,掉轉炮口就是一炮。

  “轟”地一聲巨響,一發炮彈落了下來,好幾個戰士被炸飛了。胡忠浦也被掀翻到身后一條淺水溝里,“醒過來后,我發現自己被戰友死死地壓著,兩手一摸,全是粘糊糊的血。我用手使勁地推搡搖晃身上的戰友,可任憑我怎么折騰,他們就是沒有反應。那個時候我心頭一沉,就有些害怕了,感覺自己也一定活不成了。幸運的是,我只受了些擦傷,并無大礙。”

  在中美空軍配合下,不久,中國軍隊向“鬼子”全線反攻。胡忠浦參加了77師組織的多次反擊,在60天里跟“鬼子”打了大大小小30多仗,每次都在槍林彈雨中與“鬼子”拼死搏殺,可謂九死一生。“30多次戰斗下來,我們排30多號人除了我這個老面孔外,其余都是新面孔。”

  “湘西會戰”的勝利后沒多久,黃埔武岡二分校招生,胡忠浦順利考取,分在步兵六總隊,可就在這時,又遇“鬼子”進攻,黃埔武岡二分校只好退往會同,幾個月后“鬼子”無條件投降,胡忠浦被帶到成都繼續學習。畢業后,胡忠浦留在學校訓練新生,1949年底隨部隊起義,被編入劉伯承的第18兵團。一年后,胡忠浦退伍回家耕田務農。

  后來,有人覺得讀了書的胡忠浦回家種田有點可惜,但他卻樂呵呵地說:“‘鬼子’被趕出去了,我回家種田,有什么不好咧?”

  記者手記

  不是戰死沙場

  便是回到故鄉

  范亞湘

  72年后,一個熱浪滾滾的夏日,我走進了彭士量將軍的故鄉——瀏陽市鎮頭鎮北星社區,期望能夠捕捉到彭將軍早年的生活遺跡。

  我之所以冒著酷暑來這里尋訪,就是因為在采訪胡忠浦老人時,他多次提到“前任師長”,并大段地背誦彭士量的遺囑。“我雖然沒有見到過彭將軍,但對他由衷地尊敬!”胡忠浦說這句話時,我注意到他的眼睛有一種異樣的光彩。當他拄著拐杖送我到村口時,還不忘說:“你們不要寫我,要多寫像彭將軍那樣的人!”

  然而可惜的是,在彭士量的故鄉,對于這位抗日將領的所有記憶,僅限于墻上掛著的一幅畫像。“我沒見過我爺爺,只知道他是一位英勇的抗日將領。”彭士量的孫女、60多歲的彭果林如是說。

  1943年夏季,國民革命軍第73軍暫編第5師師長彭士量率部參加了“鄂西會戰”。此役結束后,暫5師馬不停蹄,接著南下。這年11月,“常德會戰”打響。然而,這次會戰后,彭士量卻再也沒能回到故鄉。

  石門是常德的門戶,彭士量率暫5師守衛石門。在石門戰場,日軍以飛機大炮做掩護,猛烈地轟炸,石門的城墻已破,城內的民房也被戰火燒焦。

  1943年11月14日,73軍奉命后撤,但該軍正與日軍鏖戰。為挽救73軍,彭士量挺身而出,決心與石門共存亡,掩護全軍撤退。當掩護任務完成后,彭士量帶著僅存的300余人于15日黃昏準備渡過澧水撤出石門。誰知連日降雨,澧水猛漲,彭士量及其余部遭日軍合圍,他率將士奮力突圍,不幸被敵人機槍擊中要害,戰死疆場,時年39歲。

  其實,彭士量早就有了犧牲的決心,石門戰役剛剛打響,他就在硝煙與炮火中立下遺囑:“余獻身革命,念年於茲,早具犧牲決心……余廉潔一生,不事家產,望余妻克苦自持,節儉生活,善待翁姑,撫育兒女、俾余子女得以教育成才,以繼余志,此囑。”

  次年早春,彭士量的遺體公葬于南岳衡山。1993年,彭士量被追認為革命烈士。“每年清明時,家人都會去掃墓。”彭果林說。

  沈從文說:“一個戰士,不是戰死沙場,便是回到故鄉。”彭士量與胡忠浦,雖然一個是將軍,一個是普通的士兵,但卻是這句話的真實寫照。

】 【打印繁體】 【投稿】 【收藏】 【推薦】 【舉報】 【評論】 【關閉】 【返回頂部
我來說兩句
已有0評論 點擊全部查看
帳號: 密碼: (新用戶注冊)
驗證碼:
表情:
內容:
湖南紅色點擊榜
新聞
旅游
住宿
歷史
湖南紅色旅游新聞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