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記者 文熱心
夏初,又一次“飛”過世界峽谷跨徑最大的鋼桁梁懸索橋。幾分鐘的功夫,就“輕松愜意”地從吉首到了茶峒。
2012年3月31日正式建成通車的這座特大懸索橋,成為矮寨公路新的奇觀。它將之前的“矮寨公路奇觀”壓在底下。下得新橋,來到老路,站在山頂老“奇觀”終點的“湘川公路死難員工公墓”旁回望,回溯70多年的時光隧道,眼前景色漸漸幻化出硝煙戰火,還有戰火“淬”成的這條生命通道。
是的,矮寨公路奇觀,誕生于抗日烽火騰起之前,是人們著意打造的聯通大后方的一根經絡。
為構建這根經絡,湖南人民付出的是血汗和智慧。
“現代的戰爭,簡直就是交通的戰爭”
當日軍的魅影在東北、華北、華東晃悠時,當局預感到了抗戰的來臨。國民政府交通部機關刊物《抗戰與交通》就疾呼:“現代的戰爭,簡直就是交通的戰爭!”于是,1929年最早提出湘川公路修筑計劃,在“建設抗戰大后方”——“在中日戰爭正式發生后……只要川滇黔三省在,國家必可復興”的方略下才落到實處。
1935年10月15日,繼湘黔公路竣工,湘川公路測量隊在沅陵成立,從沅陵出發勘測。當時設計有甲乙丙3種線路方案。國民黨當局的武漢行營公路處與湖南省公路局派員會勘決定,采用甲線,即今修成之線——從沅陵筲箕灣附近的三角坪起,經瀘溪、所里、矮寨、花垣至茶峒(人稱“三花段”),再抵四川秀山,全長451公里路。
“一根壓縮的彈簧”:矮寨公路奇觀
“矮寨公路奇觀”就在“三花段”中。
這個在中國公路史上被稱之為“奇觀”的路段,被人們形容為“一長條折摺的帶子,一根壓縮的彈簧,一道陡峭的多級階梯”。
矮寨在吉首西邊40多公里處,一個古樸的苗家集鎮。這個“盤旋盛梯,路繞羊腸,一將當關,萬夫莫過”的小鎮,卻是“乾(吉首)、永(永順)兩廳往來要路”,這里的大路關被人稱為“矮寨天險”。據說明代以前,這里本來沒有路。明朝封苗疆,當地的苗人才在絕壁上開出一條懸梯般的路來。一邊是懸崖,一邊是深谷,行人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墜下谷底。
修湘川公路,繞不過的是矮寨!
整個矮寨公路水平距離不過1000米,因為垂直高度440余米,整個山體的坡度達到70度。在這樣特定的空間,公路不得不多次轉折,形成13道銳角急彎,26截幾乎平行、上下重疊的路面。
有人是如此表述行在其上的感覺:“你仿佛離開了地球,遨游在天上,不知目的地何在。每一次轉彎你都會以為投向地獄,做好‘永劫不復’的準備。彎轉過來了,你會長長暗舒一口氣,感謝上帝保佑逃脫死亡。白云常在車窗邊浮蕩,巖鷹撲打車窗玻璃啪啪亂響。如果是車隊絡繹而行,感覺更加奇妙。低頭看,后續車輛就在你的腳下;抬頭看,前行的車輛,輪子就在你頭上碾過。時時會覺得有許多車對開過來,其實走的是同一個方向。半個多小時走完6.2公里多,你便真正懂得了‘驚心動魄’和‘毛骨悚然’這兩則成語的含義。”
紀念碑作證:死者248人
山頂“公路奇觀”終點上的“湘川公路死難員工紀念碑”訴說著當年“開路先鋒”情景。
全線開鑿石山修成的路基地段占80%以上。這在當時全靠肩扛手挖。因為山壁太陡,民工們掄錘掌釬站不住腳,就在高頭打個結,拴牢帶個大竹筐的粗繩子,人站在竹筐里吊下去懸空打釬。一天再不上去,帶著干糧和水,餓了就吃喝,屎尿也屙在筐里。下班吊上來,兩條腿都腫了,一身尿騷屎臭……有一個故事:說的是路胚粗粗修好之后,路中間有塊懸空的大石就是弄不下來,炮眼沒法打,一撬它就發脾氣,磨盤大的碎石就砸下來,活活砸死了兩個人,只好停工埋人。這時候來了一個女人,是死者的婆娘,披頭散發,隔遠對著那塊大石號啕大哭,破口咒罵。說也奇怪,這一哭一罵,那塊大石就松動了,驚天動地掉下來了……后來大家都說,又是一個“孟姜女之哭”。
據記載,當年2000多民工櫛風沐雨,整整奮戰6個月,因氣候不適,加之風餐露宿,工作條件差,醫療保健力量薄弱,以致染病員工眾多,死于工地者248人,小傷小殘的不計其數。
總工程師周鳳九:湖南公路奠基人
矮寨公路奇觀創造者之一是周鳳九。
他是中國“兩彈一星”元勛、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原院長周光召的父親,也是上個世紀公認的“湖南公路奠基人”。
后人是這樣概括他的一生:“一生從事公路建設工作30余年,其中將近一半時間在中南地區,尤其是在抗日戰爭前的10年,主要是負責湖南省的公路建設……自1933年至抗戰前夕,數年之間,不僅建成了通往川、黔、桂、粵、贛、鄂各省的聯絡干線,還完成了省內的主要干線。使湖南省的公路從1927年的140.55公里增長到1937年的2721公里。”1935年,在修建湘黔公路的常德至新晃粘魚鋪路段時,其中官莊至獅子鋪和楠木鋪至涼水井兩段,地勢險峻,外國人曾揚言:“中國人要打通這段路,至少要花30年的時間。”他對這話嗤之以鼻,親自踏勘,腰系安全帶,攀緣于懸崖危石之間,終于選定了經濟合理的路線,僅用兩年多時間就修通了這段路。
矮寨盤山公路是誰設計的,我們沒有確切的資料。但是,周鳳九當時作為湖南省公路局總工程師,湘川公路的一切技術設計最后都得由他拍板定案。從這一點來說,周鳳九也是矮寨公路奇觀的創造者。
路上跑的木炭車,發明者叫向德
2001年4月7日一大早,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镕基來到這里考察。朱總理的車停在湘川公路死難員工紀念碑前。這是他第三次經過矮寨公路,前兩次分別是1944年和1946年,他在國立八中永綏高中分校(花垣縣)求學時。他指著懸崖峭壁之上那道將公路連接的橋梁,發出“這個‘立交’了不起”的感嘆,還告訴陪同人員說,那時這里沒有人煙,很荒涼,乘坐的是燒木炭的車。
路上跑的木炭車,又是湖南人一大貢獻。
發明這種車的人叫向德,新中國成立后曾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上個世紀30年代初,他為解決中國“貧油”問題,尋找石油的替代品。他的出發點就是“世界上沒有大的戰事還好辦,石油可以進口,可一旦發生大的戰事,到處經濟封鎖,油根本進不了中國,怎么辦?”于是,他開始了試制燒木炭汽車。1931年終于成功。這種車,不僅駛上公路運貨,而且進入大上海做了公共汽車。后來,他成立了中華煤氣車公司,讓這種車走上商業化。
全面抗戰爆發后,汽油越來越匱乏,整個大西南后方做煤氣車的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公路上,特別是滇緬公路上,除了軍用汽油車外,民間客運貨運大都是向德木炭汽車。向德研制的煤氣汽車,打破了日寇對我國汽油供給的封鎖,為抗戰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黔陽縣志》記載,枳木槽曾經設有為來往車輛加木炭的站,類似今日加油站。
■鏈接
湘川公路的戰略意義
湘川公路在湘境接長沅、湘黔兩線,在川境接成渝、川黔兩線,是由湘入川、聯結湖南與國民政府陪都重慶的唯一陸上通道,時有“戰時生命線”之稱。
抗戰期間,它擔負著許多援華物資的輸入和戰備物資向前方輸出的任務。據統計,從1938年起至次年7月止,“渝沅段(湘川線)為9778噸,這種常年性的貨物運輸量平均每月均在數萬噸以上”。1940至1942年,滇緬公路、滇越鐵路被日軍封鎖,軍用物資、蘇聯援華物資和出口的外貿物資等經湘川、川陜、川黔等線突擊搶運。其中,湘川線搶運2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