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年了,總算找到了爺爺的葬身之所。接下來我們再想辦法如何讓爺爺的遺骨能夠順利地遷回湖南老家。”5月21日,記者陪同寧鄉縣的丁振來到了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源東鄉大路村。在一座滿是桃樹林的山丘上,記者見到了丁振的爺爺——丁志遠的墳冢。 丁志遠,寧鄉縣大屯營鎮河西村人,1943年7月在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金蕭第六支隊第八大隊三中隊服役時,參加了長塘徐伏擊戰,不幸頭部和胸部中彈犧牲。此后的72年,湖南親人只知道丁志遠犧牲在浙江,但葬在何處,卻一無所知。 “一定要把爺爺‘帶回老家’” “我只在奶奶的只言片語中聽過爺爺的一些事情。每當我想要深入了解時,奶奶卻沉默了。”此時,丁振掏出了一本寧鄉縣八鯉沖丁氏族譜,向記者道出了他奶奶的難言之隱。 丁志遠,譜名丁啟進,1896年7月15日出生。投身軍營后,成為了一名陸軍上尉,在湖南陸軍第二軍六團團部擔任掌旗官。“爺爺早年曾是國民革命軍的士兵,后來編入到新四軍的抗日部隊,1943年7月18日在對日作戰中英勇犧牲。但是在上世紀70年代,要是知道家里親屬跟國民黨有聯系,還是會受到左鄰右舍的排擠,所以奶奶對爺爺的事情不愿意多提,因此我對爺爺的印象相當模糊。”丁振說。 “我曾經聽說,爺爺有張照片:身著戎裝,腰佩手槍,騎著白馬,想想都覺得多么威武英俊。”丁振告訴記者,后來奶奶將這張照片送到了自己外孫手里,但外孫怕被周圍的人發現外公曾經有參加國民革命軍的經歷,于是將外公生前的唯一照片給燒毀了。 在交談中,記者了解到丁振已經是第二次來到浙江。5月13日,他第一次來到爺爺墳前,代表爺爺的5個子女和所有后代祭拜。他告訴記者,不管有多難,一定要把爺爺“帶回老家”,他的英魂已經在外漂泊了72年,是到魂歸故土的時候了。“他是因抗日而犧牲的英烈,我因有這樣的爺爺感到無比自豪。” 施化果:苦心尋找英烈親人 幫助丁振找尋到爺爺的墓冢,有一個人功不可沒。他就是金華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員施化果。 “7年前,我著手研究第八大隊抗戰史,準備創作一部《烽火金華》的長篇紀實小說。為了還原那段歷史,去年,我在金華市源東鄉探訪中發現,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金蕭第六支隊第八大隊三中隊一名湖南籍英烈丁志遠,遺骨埋在源東鄉大路村一個山坳處,很少有人過問,頓時讓我心酸。”施化果告訴記者,墓碑上因日曬雨淋,已沒有英烈的名字。因時間跨越70多年,幾位90多歲的老兵已經不記得他的祖籍地了。老兵和當地村民都希望他向政府反映,將這位英烈墳墓移到源東烈士陵園或將他的遺骸回歸故里。 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他將丁志遠的相關信息發布到了網上。經過多方聯系,施化果在株洲找到了丁志遠80多歲的外甥譚隆維,經確認,施化果要尋找的丁志遠就是他的舅舅。 “他的親人終于聯系上了,心中的石頭總算落下了。”除了聯系丁志遠的親屬,施化果還多次與當地民政局聯系遷移遺骨的事宜。他同時也希望湖南相關部門能夠收集整理丁志遠的相關資料,申報追認其為革命烈士。 徐氏父子:兩代守墓人的堅守 記者趕到墓地,一位農村老漢正在為丁志遠的墓清理枯枝殘葉,這位老人名叫徐作成。 “我今年70歲,在我只有幾歲的時候每年都會跟著父親在這里掃墓、祭拜。”徐作成說,當年丁志遠葬身于此,是他的父親徐正川挖的坑,同時他還向周圍的地主家討來幾塊木板做好棺材,才將其入殮。因擔心這塊墓地被人遺忘,他們還在墓碑的旁邊種下了一顆樹苗作為標記。經過72年的歲月,這顆幼苗已經長成參天大樹,為丁志遠“遮風擋雨”。
“當時,家里比較窮,但是父親每次給丁志遠祭拜卻特別隆重。選一長串鞭炮、備好充足的紙錢,包括家里一般都舍不得吃的東西,擺在他的墳前。父親臨終前還叮囑我,一定要堅持下去,這是為我們國家和人民犧牲的英烈。”回憶起與父親在這里的點點滴滴,徐作成感慨萬千。 湖南日報記者 曹輝 通訊員 蔣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