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記者 陳薇 近幾年,由瀟湘電影集團出品、以弘揚社會主義價值觀為主的一系列主流電影相繼榮獲多項大獎。 電影《湘江北去》榮獲第十四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提名獎、中宣部第12屆“五個一”工程獎;電影《辛亥革命》榮獲第15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中宣部第12屆“五個一”工程獎、第31屆百花獎優秀故事片獎、第11屆長春電影節最佳華語故事片獎;電影《毛澤東與齊白石》榮獲中宣部第13屆“五個一工程獎”、第23屆“上海影評人獎十佳影片獎”、第十屆中美電影節“金天使獎”。 摘得多項大獎的同時,這類主流電影也打破了只“叫好”不“叫座”的宿命,贏得了較好經濟效益,其中電影《辛亥革命》取得了票房過億的好成績。 “應該來說,這是‘瀟影’厚積薄發的力量,它離不開每一位瀟影人為之付出的心血和努力。”中國電影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康健民,就曾是這樣一位熱血“瀟影人”。在他的印象里,早在上世紀90年代,瀟湘電影制片廠就生產了《毛澤東和他的兒子》、《劉少奇的44天》、《秋收起義》、《國歌》、《毛澤東在一九二五》等多部影片,創造了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的“紅色瀟影”現象。 時代在變,觀影的人群在變,觀眾的口味也在變。時下,以年輕人為主體的觀影人群,由于對于那段紅色記憶、紅色歷史甚至是革命老前輩的認知度不高,這類主流影片開始遭遇“叫好”卻不“叫座”的尷尬。 幸好,還有一群“瀟影人”在堅守“紅色電影創作”。除了堅守,他們也在不斷探索時代變化下這類主流電影的“新”語言。電影《湘江北去》 講述了毛澤東、蕭子升和彭煌等年輕人懷抱救國理想,踏上不同的救國道路的故事。為了讓當代年輕人接受這段歷史。該劇另辟蹊徑,一改以往獻禮片厚重的主調,洋溢著青春的激情。編劇王青偉深情抒寫了這一群“北漂”青年之間珍貴的友誼。電影《毛澤東與齊白石》 選取毛澤東和齊白石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碰面,第一次講述政治家和藝術家的故事,整部電影猶如一首優美的散文詩,傳遞給觀眾的是詩意的平淡和暖心的溫情。制片人陸小惠則坦言,在拍攝過程中,為保持這一“溫情”風格,他著實費了不少心思。 年逾七旬的“瀟影”老導演張今標,如今仍在拍戲。據他回憶,當初“瀟影”擴大,四處招兵買馬時,他帶著與一個朋友合作的劇本《幽靈》,5分鐘在派出所注銷了北京戶口,來到了細雨迷茫的長沙。《幽靈》也成了“瀟影”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毛澤東與他的兒子》、《劉少奇的44天》等紅色主旋律影片都出自他之手。 問及這位老導演有什么理想時,他毫不猶豫地說:“讓我們拍的主流電影進影院!又叫好又叫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