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的長河中,105歲是一個悠長的時間跨度。它可以穿越硝煙彌漫的抗日烽火,可以聽到新中國成立的禮炮,更能用幾十年的光陰教書育人、桃李天下。
在芙蓉區東湖街道一套簡陋小平房內,105歲的伏笑雨過著再簡單不過的生活:看報散步、就餐休憩。“老人家是上世紀30年代的老記者,多次赴抗戰前線采訪。1945年國共和談時,他還親眼見證毛主席重慶談判的風采!”在東湖居民心中,伏爹的經歷可是再傳奇不過:做過教員、當過記者、上過戰場,新中國成立后在長沙多所學校任教,如今依然精神矍鑠的他,更以自己的百年人生感悟,為街坊鄰居傳遞為人處世正能量。“伏爹的故事簡直可以寫成一本書!”鄰居們都說。
報道戰事頂著槍林彈雨也要前行
“長沙晚報我每天必看,國際國內大事、長沙發展變化,不多出門也能知道。”在緊臨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的一條偏僻小巷內,伏笑雨所居住的小平房里雖然擺設簡單,但一桌一床一椅收拾得很是清爽。每天早餐后,閱讀《長沙晚報》已成為伏爹的必修課,不戴眼鏡就能細細讀上一小時,在飄著墨香的字里行間,老人仿佛又重回戰火硝煙中筆耕不輟的那個年代。
“1931年我才從當時的湖南省立一中師范部畢業,此后當了6年的中小學老師,從1937下半年開始正式成為一名記者。”在伏笑雨的簡歷上,一連串經歷印證著這名百歲老人是新聞界當之無愧的老前輩:他曾任長沙《力報》記者,湖南《國民日報》編輯、采訪主任,抗戰時期第九戰區《陣中日報》總編輯等,更多次身赴湘鄂贛前線采訪。
“我那時當記者,可沒有你們現在這么細的分工、這么好的條件,寫文章、碼字、排版、校對都是我一個人。”雖然光陰已經走過近80年,但伏爹對曾經的記者生涯仍有記憶:“那時每個報社只有兩三個記者,當然事事要參與、個個都是全能型。”至于那個時代的報紙編排,在伏爹的印象里和現代報紙也沒有太大區別,國內外大事放在頭版,戰爭時局常能登上頭條,二三版則是國內、省內、市內新聞,政府決議、市井故事不拘一格,四版則多刊登一些讀者來信和詩詞,類似于現在的副刊版。
斜挎一個布書包、背著一個軍用水壺,抗戰時期不到30歲的伏笑雨就是這樣沖鋒前線,成為一名“筆桿戰士”。“當時的湘鄂贛由九戰區管轄,我常到該戰區各軍、師去采訪,子彈從眼前飛過的情況不知遇到多少次。”伏爹說,有時也會就地等等,沒那么危險了再走,但大多時候頂著槍林彈雨也要前行,“戰事吃緊,沒有太多時間考慮自己啊。”
而近80年前伏爹的新聞理念和行文風格,至今仍讓記者頗為受益。“做戰地記者可不能只寫戰事戰況,更要挖掘細節典型,鼓舞前方士氣。”伏笑雨回憶到,自己喜歡寫特寫和長篇通訊,特別以挖掘戰士的心理和感人故事見長,文字也力求生動可讀,這樣的文章更能激發民眾的愛國豪情、投身抗日洪流。1942年,伏爹和一名同事還共同出版了《洞庭波靜》一書,選輯了40多篇戰地通訊,細節化的故事描寫,動情的行文遣句,和現代新聞寫作強調“既準確又生動”的要求不謀而合。
親見毛主席風采 一生難忘懷
“1945年國共兩黨在重慶舉行會談,我可是親眼目睹到毛主席的風采!”在伏笑雨的一生中,最為難忘的當屬與毛主席的一次會面,當時他雖然已告別記者崗位,卻因是“雙十協定”簽訂后重慶各界為毛主席舉行的歡送大會籌備人員,而與主席有了近距離接觸。
1944年4月,日寇進犯長沙,伏笑雨帶領《陣中日報》部分員工歷時7個月抵達重慶,其后他便告別新聞工作轉任他職。
“國共和談于1945年10月10日簽署了‘雙十協定’后,毛主席決定次日返回延安,重慶各界也由此為他舉行了一場隆重歡送會。”伏爹至今記得,為了早點一睹毛主席風采,10月11日清晨不少人就在會場外等候,主席到達后滿面笑容,向群眾揮手致意,進入會場后更是與大家談笑風生,與會人士無不為他親切和藹的風度所感動,爭先擠上前來握手。其中一名青年,握住毛主席的手后激動地說:‘我是湖南人,也是湖南第一師范的學生,特向您致敬問好。”毛主席笑著說:“好嘛,我們是同學呵!”小伙子紅著臉回答:“不敢,不敢。”引起會場一陣笑聲。
讓伏爹至今不能忘記的,是毛主席在會場上的一段發言。他簡略介紹了國共和談一些內容,更寄語社會各界,經過八年抗戰,百廢待興,要有和平的環境,才能發展經濟,才能建設興盛強大的國家,這就需要和平團結的局面,中國要和,和為貴。“在說到‘和為貴’時,毛主席伸出右手向前揮動,聽眾掌聲更是長達一分鐘之久。”
作為會場布置和嘉賓接待的工作人員,伏爹還透露了一些有趣細節。當時在毛主席講話之后,國共和談時國民黨談判代表之一張治中致了歡送詞,順便幽了自己一默,“對于這次和談,我是有功的,將來如果有人寫章回小說的話,請不要忘記《張治中三上延安》這個回目。”伏爹回憶,張的風趣也引起會場的一陣掌聲和笑聲。
“不德之事不為”讓老人心寬長壽
雖然經歷了諸多風雨,但在新中國成立后,伏笑雨卻選擇回到自己職業生涯里的第一份工作:當一名老師。他先后在長沙畜牧獸醫學校、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等任教,直到1979年才退休。
“不義之財不取,不德之事不為。”如今在伏笑雨的家中,最為顯眼的是一面貼滿家人照片的墻壁,而在一面鏡框的兩側,手書的兩句箴言格外引人注目。“這就是伏爹的人生信條,這份德行胸襟,也是老人長壽的原因之一吧。”湖南生物機電職院的老同事還記得,伏笑雨教的學生中有家境困難的,他便常喊到自己家來吃飯,有時候一吃就是大半年。從1993年開始,更是先后七次將自己珍藏的百余本書籍捐贈給學院,“詩詞、史記、科學書籍等均有,讓學生們受益匪淺。”
105歲的伏爹,如今安享著簡樸平靜的晚年,除了有點耳背外,其余可稱得上身體不錯、吃嘛嘛香,吃飯不挑食、生活有規律也成為老人高壽的另一個原因。“與很多老人因牙口不好,晚年較少沾葷腥不同,伏爹的一日三餐葷素皆有。”一直照顧著伏笑雨生活的保姆說,如果非得要找出一個與眾不同的習慣,那就是老人喜歡在飯后喝上一大杯茶。至于日常作息,老人更是遵時守點,遇到天氣好時,還會在家門口走上幾圈。
在街坊鄰居眼中,老人也是街巷中的“寶貝”。“早些年,誰家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會找伏爹來說說,老人就用會自己的人生經歷和感悟,來開解對方。”東湖街道黨工委書記尹衛東說,居民間有了罅隙和解不開的疙瘩,伏爹三言兩語總能讓他們心服。現今考慮到老人年事已高,大伙也盡量不再去打擾他,但每到他生日時,都會來看望和送上祝福,“伏爹的生日馬上就到了,到時大伙還會一起為他再慶祝壽辰!”
光陰的故事
1931年
伏笑雨從省立一中師范部畢業,當了6年中小學老師
1937年
正式成為一名記者,曾任長沙《力報》記者,湖南《國民日報》編輯、采訪主任,抗戰時期第九戰區《陣中日報》總編輯等
多次身赴湘鄂贛前線采訪
1942年
和一名同事共同出版《洞庭波靜》一書,選輯了40多篇戰地通訊,故事描寫有細節化,行文遣句很動情
1945年
國共兩黨在重慶舉行會談
作為歡送大會籌備人員與毛主席近距離接觸
新中國成立后
重新選擇當一名老師
在長沙多所學校任教
1979年
退休
1993年起
先后七次將自己珍藏的百余本書籍捐贈給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