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故居--湖南紅色游記 (李白烈士故居遺址。)
(李白烈士故居。)
(陳列館前坪。) 星辰在線7月15日訊(星辰全媒體記者 王希文 劉志峰 見習記者 姚碧姿 柳佳路)15歲加入中國共產黨,踏上革命征途;20歲參加中國工農紅軍,開始戰斗生涯;21歲接觸無線電,從才疏學淺的貧苦農民,到駕輕就熟運用漢字、英文,掌握電訊技術;革命勝利前夕歷經敵人嚴刑拷打,始終不吐實情,嚴守黨的機密;遭遇敵人迫害,年僅39歲……他就是中國無線電波之父、十大紅色特工之一的李白烈士。
(故居廚房復原。)
(李白臥室復原。)
(李白父母早年開設的染坊。) 探訪故居 曲曲折折里有烈士的故事 從長沙驅車120多公里一路上樹木蔥蘢,山路蜿蜒崎嶇。車行至半山腰的時候,路遇山路塌方,施工隊正在清理道路上淤積的泥石。等待了數十分鐘,山路才恢復通暢。烈日炎炎,伴著昆蟲的啼鳴聲,歷經2個多小時的車程,記者終于抵達了此行的目的地——瀏陽張坊鎮白石村。 從大門進入,左側是李白家的廚房、李白父母的房間及他兒時的住房,房間里擺放著老式的木質雕花床鋪,布滿補丁的粗布被褥,破舊的木質桌椅及衣柜。李白共有四兄妹,全家人就靠著一間半土屋和七分五里田過日子,全家人節衣縮食才得以讓李白9歲去附近的小學讀書。 穿過天井,映入眼簾的便是故居陳列館正中央擺放著的李白銅像。館內詳盡的介紹了李白的生平事跡,還陳列著青少年時期的李白和戰友們用過的梭標、軍號、馬燈等。“‘兩學一做’教育開展后,一些單位和學校都會組織來這里參觀、學習,像國防科技大學無線電專業的學生幾乎每年都會來這里。”隨行的工作人員陳庚說。
(采訪李白的堂弟李華光。)
(李白寫給父親的家書。) 數封家書遙寄思鄉之情 在李白故居的展廳內,還展出了李白遙寄給父親的幾封家書。其中一封家書上寫著“父親大人,久未接到家信,內心實在牽掛……近來福體康健否?合家都好么?甚念……”字里行間流露著對父母及家鄉的深情厚誼。 “李白在16歲的時候瞞著家人進入部隊,只將他去參加革命的事情告訴了我的母親,委托她代為照顧他的父母。此后的十多年間,他一直投身革命事業,礙于情報工作的隱秘性,再也沒有回過家,只能靠家書跟父親聯系。”李白的堂弟李華光感慨的說,“李白每次寄信父親的途中還要輾轉多地,先轉寄給叔叔李榮德,再由叔叔遞給父親。” “他13歲的時候就有成年人這么高了,他很有組織能力和號召力,當時周圍的孩子都聽他的話。”李華光就居住在離李白故居不遠處,每當有游客到李白故居來參觀,他都會趕來向游客們介紹李白的生平事跡,他說,“李白對我們的影響也很大,我們一家人都以他為榮。”
(電臺重于生命。)
(李白一家三口在上海合影。)
(李白在上海工作住址。)
(戰斗在敵人的心臟。)
(永不消逝的電波。)
(李白被捕后遭遇刑訊逼供的現場模擬。) 電臺重于生命 戰斗在敵人的心臟 1931年,紅一方面軍推薦李白參加無線電第二期學習班,并擔任班長和支部委員。從此,李白的命運與黨的無線電的情報事業緊緊牽系在一起。從事黨的無線電通訊工作,時刻都如同走于刀刃之上,既要嚴防敵人的苛刻偵查,頂住敵人的嚴刑逼供,又肩負掩護黨的革命事業的艱巨任務。 1934年10月,李白隨中央紅軍開始了二萬五千里長征,行軍中上級配給他一匹馬,他卻專用來馱機器或軍隊的病號。在艱苦的環境下,李白總是對戰友們說:“電臺是全軍幾千人的千里眼,順風耳,是與總部聯絡的主要通信工具,要視電臺重于生命……” 1939年,組織上派青年紡織女工、優秀共產黨員裘蘭芳(后改名裘慧英)與李白假扮成夫妻住進上海蒲石路蒲石村(現長樂路339號弄)18號底樓,1940年秋,兩人正式結為革命伴侶。 李白夫婦二人多次遭遇敵人的施刑逼供、威逼利誘都不為所動,嚴守黨的秘密。他常常對妻子說:“黨中央從延安發給上海的指示,就是靠我們這個電臺收發的,我們要對黨的工作負責,可不能隨心所欲。每個信號都關聯著黨的事業。萬一出了事,我們一定要嚴守黨的機密。” 1948年12月31日,在發送非常重要的情報時,李白不幸被捕,連續逼供30多小時,前后用刑三十多種,李白依然堅貞不屈,守口如瓶。在1949年4月22日深夜,特務根據蔣介石“堅不吐實,處以極刑”的批令,將李白押到浦東戚家廟秘密殺害。這時,離上海解放僅20天。
(李白烈士永垂不朽。)
(不能忘卻的紀念——中共隱蔽戰線湘籍歷史人物展覽。圖片均由星辰全媒體記者 王希文/攝)
紀念地名片 李白故居,始建于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坐西南向東北,土木結構,成正方形布局,屋面由小青瓦鋪設而成,典型的四合院形式。占地面積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800多平方米,共有大小房間16間。2010年按原貌復原。 李白故居于2010年6月被瀏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瀏陽市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9月被長沙市委宣傳部公布為長沙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