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湖南瀏陽文廟祭孔音樂成功躋身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至此,繼瀏陽花炮制作工藝、菊花石雕刻工藝被列為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后,瀏陽再添一張絢麗文化名片。 祭孔,是華夏民族為了尊崇與懷念至圣先師孔子,在孔(文)廟舉行的隆重祀典。祭孔,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478年,歷經2000多年未間斷?梢哉f祭孔是世界祭祀史、人類文化節史上的一個奇跡,若瀏陽祭孔活動落地成經常性活動,將吸引全球儒學人士的目光,成為瀏陽對外文化交流和旅游的重要平臺、城市名片。 新年伊始,瀏陽市有關方面啟動了祭孔大典培訓工作,計劃在今年的4月份舉辦春季祭孔大典。 一 據考證,公元前478年,魯哀公在孔子故里曲阜舉行祭祀,開始了諸侯的祭孔活動。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劉邦以太牢之禮祭祀孔子,開始了帝王的祭孔,自唐玄宗于公元739年封孔子為“文宣王”后,祭祀孔子的活動開始升格,宋代后祭祀制度扶搖直上,明代已達到帝王規格,被稱作“國之大典”,至清代,祭祀孔子更是達到了頂峰。 瀏陽文廟祭孔音樂,又稱“瀏陽古樂”,是一種融樂、歌、舞、禮于一體的祭祀音樂。它始于清道光九年,系瀏陽禮樂局首任教習——清監生邱之稑創編,在瀏陽文廟,每年丁祭大典上奏演。100多年來,代代相承,是我國祭孔禮儀中較為完整的古樂。 農歷每年二月上旬、八月上旬丁日及八月廿七日孔子生日起祭。黎明時開祭,縣官主祭。演奏時樂舞生聽贊禮者立歌為據,八音齊奏,詩唱相合,64名舞生起文、武舞,禮、樂、歌、舞四者配合默契。歷經兩個小時,參加人數約200人,規模宏大,氣勢壯觀。 光緒年間,大臣翁同龢將邱之稑所著《律音匯考》進呈御覽,于是瀏陽古樂聞名天下。袁世凱登基欲用古樂,派人考察結論是“曲阜古樂遠不如瀏陽完備”,從此便有了“國樂古禮在瀏陽”之稱。 抗日時期,當時的湖南省政府在耒陽特召瀏陽樂舞生參加10月10日節會演奏。已故的一代音樂宗師楊蔭瀏教授1956年曾來瀏陽目睹古樂,給予高度評價:“它是中國古代樂舞的活化石,堪稱稀世之珍寶。” 可惜,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瀏陽古樂遭到了重大打擊,那時的瀏陽古樂一度被認為是封建殘留,遭到反對和批判,禮樂局及人員也被解散。尤其在“文革”期間,更是被批得一無是處,祭孔活動因此中斷了大半個世紀,給世人留下諸多遺憾。 二 新中國成立后的30年間,瀏陽祭孔活動由于思想意識、歷史認知等多方面的原因,失去了賴以生存與發展的環境、載體與平臺,瀏陽古樂器也作為文物被收藏在湖南省博物館內,而頗具造詣的樂師、舞生卻在嘆息、沉默中日益老去。上世紀80年代,部分古樂器被損毀,樂師、舞生相繼謝世,瀏陽古樂傳承發展岌岌可危,為此,瀏陽首任文化館館長潘信之、音樂專干高如德,及后來的歷任文化館長,非遺保護中心主任如唐柱子等一批文化人士為傳承恢復古樂奔走相告,積極收集整理古樂資料。 2013年以來,瀏陽文體廣電局黨委高度重視申遺工作,成立了非遺保護傳承工作組,一方面深入調查挖掘,整理出40余萬字的祭孔古樂資料,錄制音像資料100多分鐘,為活態傳承及再現當年的祭孔盛況提供了強有力的依據;另一方面積極開展傳承培訓,聘請唯一傳承人邱少求定期進行技藝傳授,確保了該項目有“活態傳承”這一關鍵因素。 去年4月,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田青特意來瀏考察瀏陽古樂,對此項目的價值、影響,給予了高度評價。 經過多方努力,瀏陽古樂終于在去年7月通過了文化部的評審并公示,最終成功躋身于國家保護名錄,迎來了“柳暗花明又一村”。 為在2015年“復活”文廟祭祀大典,瀏陽市文體廣電局從系統現有200多人中抽調80多人分別充當歌工、樂生、舞生、禮生和執事,定期進行整套儀式的培訓。另派人赴曲阜、德慶、武漢等地,復制部分古樂器和祭品盛器,聘請專業設計師依規制設計服飾、道具。去年12月,為文廟鐘樓和鼓樓恢復了鏞鐘和鼖鼓,并按以往祭孔活動的需要,陸續對部分文廟設施進行復原。目前,正在進行祭孔大典培訓工作,計劃今年4月舉辦春季祭孔大典。 三 瀏陽作為千年古縣,鐘靈毓秀,人杰地靈,文化底蘊深厚,孕育了“自強不息、敢為人先”的瀏陽精神,也涌現出歐陽玄、譚嗣同、胡耀邦等一大批仁人志士及黨和國家領導人。作為湖湘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以“自強不息、敢為人先”為靈魂的瀏陽精神與儒家思想“積極入世、自強不息”的精髓是一脈相承的。祭孔古樂就是千年古縣的活化石,是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化市民的重要途徑。改革開放以來,瀏陽從一個老區、邊區、窮區發展成為中部地區的經濟強縣,特別是近年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明顯高于其他地區,綜合實力排名全國百強縣第36位,靠的就是自強不息、敢為人先的瀏陽精神和對外開放的力度。 目前,我國保存完整的孔廟有300余座,大多地方政府都對孔廟保護和舉辦祭孔大典極其重視,紛紛開展紀念孔子誕辰、成人禮、開筆禮、儒學講座、傳統體驗等豐富多彩的社會活動。 祭孔大典主要以樂、歌、舞、禮四種形式集中表現儒家思想文化,禮為核心,樂、歌、舞為陪襯,所有禮儀要求“必豐、必潔、必誠、必敬”,體現了藝術形式與政治內容的高度統一,形象地闡釋了孔子學說中“禮”的涵義,表達了“仁者愛人”“以禮立人”的思想,實現了儒家文化和藝術的完美結合,在感動心靈的同時,也給觀眾視覺和聽覺上的強烈震撼與沖擊。 瀏陽文廟祭孔古樂是瀏陽傳統文化的珍貴記憶,在當前,恢復祭孔活動意義非凡。一方面,它可以搭建起傳統和現代的橋梁,重塑民族精神氣節的血脈,提高公民的道德文化素養,通過祭孔活動,讓傳統服務現代,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孔子思想的精華,與現代文明結合在一起,喚起民眾對儒家思想的義利觀、誠信觀及“和而不同”等思想的重視,如祭孔大典、成人禮、開筆禮等,多角度詮釋儒家文化的內涵及孔子的教誨,告訴人們孝順父母,尊老愛幼,見利思義,團結友愛,先人后己,禮貌待人,遵紀守法,學無止境,德才兼備,廉潔奉公等,這些優秀品質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致的,是當代公民所需要的。另一方面,祭孔活動還可促進地方經濟和文化的共贏,提高瀏陽乃至湖南對外開放的形象。 瀏陽經濟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充分發揮文化軟實力作用,要進一步加強對祭孔古樂的開發和利用,將祭孔文化與旅游結合,積極開發開筆禮、成人禮、傳統體驗等新項目,促進旅游與文化的一體化發展,通過文化交流與旅游推動,促進瀏陽與外界的合作與交流,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物質文明的建設,積極展示和提升瀏陽對外開放和物質、精神文明形象,不斷提高瀏陽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以及對外開放水平和整體競爭力,進一步激勵瀏陽兒女奮發向上,為瀏陽“挺進三十強,再創新輝煌”及文化強市、文化強省建設增添新的動力。(余海波 作者系瀏陽市文體廣電局黨委書記、局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