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俞秀松烈士的后代俞敏,曾赴俄查找征集檔案資料
從檔案中讀出共產黨人的初心
2018年01月22日 01 :要聞 稿件來源:本報訊
因為大多數人都受苦痛,我暫時不能不犧牲我的快樂,去救大多數受苦痛的人。
——俞秀松
■本報記者 洪俊杰
與別人瞻仰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時的心情略有不同,68歲的俞敏多了幾分“親情”:因為在紀念館一樓,有俞秀松烈士的畫像。
俞秀松,生于1899年,卒于1939年,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也是中國共青團創始人之一、首任書記。原想教育救國的他,最終選擇革命救國,為了追求真理,他曾三赴蘇聯學習工作,不幸客死異鄉,“俞秀松是我的大伯,我是過繼給他的。”
為還原中共建黨史,2015年10月中共一大紀念館組織人員赴俄羅斯遠東地區查找、征集檔案資料。“對我來說,此行也是在重走先輩的革命道路,感受偉大的信仰力量”。俞敏在留言簿上寫到:“信仰,是共產黨人的根與魂,要用鮮血與生命鑄就。”
尋先輩足跡,悟革命精神
俞敏的辦公室掛著一幅地圖。“這里是莫斯科,這里是上海”,他的手指在兩地間劃了條弧線,經過的就是俄羅斯遠東地區。早期中國共產黨人大都通過西伯利亞鐵路前往莫斯科,而這塊廣袤土地是必經之處。
在遠東,來自中國的有志青年會填寫表格、履歷、遞交介紹信等,而俄共(布)與共產國際對華主要工作機構,早期的東方民族部,之后的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也都設在遠東伊爾庫茨克。“人來人往總會留下痕跡,遠東應該有些中共早期資料”,俞敏認為。
光憑歷史判斷還不夠。2004年,俞敏去遠東哈巴羅夫斯克尋找俞秀松工作過的《工人之路》報社舊址,到了2015年5月,他受邀前往海參崴參加紀念反法西斯勝利70周年遠東大閱兵。“當地檔案館的歷史資料保存完整,應該可以從中找到有用線索”,于是俞敏提出建議,不去莫斯科,去遠東查檔。
這不是件容易的事,之前沒有機構做過嘗試。“我們提前半年開始做功課”,同行的中共一大紀念館陳列研究部副主任張玉菡說,一方面,要整理好相關的人名、地名與事件名,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還要事先了解遠東各家檔案館的館藏,根據這些信息查找需要的檔案,然后向對方發郵件預約。
“在那個救亡圖存的年代,許多像俞秀松這樣的革命青年途經遠東前往莫斯科,他們的事跡至今不為人所知”,俞敏有些激動地說:“我們去遠東尋找先輩的足跡,就是要銘記那段歷史,感悟革命精神。”
遠東之行填補黨史界空白
時間緊、任務重,這是查檔小組所有人的感受。在2015年10月12日到24日的13天時間里,一行6人先后前往遠東伊爾庫茨克、哈巴羅夫斯克等四地,走訪了13家檔案館、博物館、紀念館,查閱近百萬字的檔案資料。下轉◆7版(上接第1版)在遠東,檔案館一般上午9時開門,下午4時關門,周末閉館。為了能用足開放時間,查檔人員盡量少喝水少上廁所,中午就在休息室啃個面包,然后繼續工作。“我去過當地幾次,和館方比較熟悉,主要負責聯絡溝通”,俞敏說。
查檔是個專業且枯燥的工作,既需要精通俄語,也要熟悉這段歷史,還要保持精力集中,能在短時間內快速翻閱案卷,選出所需資料,然后按照館方的規定,或是復印、或是拍照、或是手抄。同行的李玉貞教授是國內中共創建史、國際共運史方面的專家,80多歲的老人彎著腰埋頭一整天翻資料。有次因為太辛苦感到心臟不適,大家趕忙為她叫來救護車。
俞敏告訴記者,在伊爾庫茨克還有“驚喜”。經過多方打聽,大家終于找到了位于士兵街第四大街的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舊址,這是一棟黃色的兩層建筑,“看到我們一直牽掛的建筑就立在眼前,我們像小孩子那樣興奮。”
“收獲比預期的要大。”這次遠東之行不僅填補了中共黨史界從未涉足當地的空白,還找到大量曾在上海出版、見證中共早期歷史的《上海俄文生活日報》。共產國際派往中國的第一位使者維經斯基,在中國的公開身份就是這張報紙的記者。
2016年7月1日,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一大紀念館新改建完成了基本陳列 《偉大開端——中國共產黨創建歷史陳列》,而那些從遠東征集的檔案也在其中,靜靜地向觀眾陳述那段建黨偉業。
對于俞敏來說,他能從這些檔案中讀到共產黨人的初心,就像俞秀松在1920年6月29日日記中寫的:“因為大多數人都受苦痛,我暫時不能不犧牲我的快樂,去救大多數受苦痛的人。”
不忘來時路,一大精神代代傳
在俞敏看來,俞秀松之所以會走上革命道路,很重要的原因是讀書時接觸到了先進思想。俞秀松在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讀書時,校園內新文化思潮風起云涌,陳望道、夏丏尊等在此執教,而青年俞秀松也在校內創辦《浙江新潮》刊物,旨在呼吁破壞束縛、建設自由社會。
因此,俞敏很關注青少年群體的黨史黨情教育工作,目前擔任上海市中共黨史學會副秘書長兼青少年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共青團中央青運史檔案館青少年研究教育中心主任。
“我們充分利用包括中共一大紀念館在內的上海紅色資源,組織本市青少年開展學黨史、知黨情、感黨恩‘紅色印記’主題教育活動”,俞敏說,僅2017年就開展了18場黨團史進校園活動,通過講故事、面對面互動等方式,介紹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建黨歷史,直接參與學生人數超過1.4萬,“我們想通過通俗易懂的方式,讓孩子們真切感受到什么是共產黨人的信仰。”
有了空閑,俞敏也會去一大會址紀念館走走,不僅去討論青少年黨史教育工作,也會去瞻仰俞秀松的遺物,包括從1920年到1928年期間俞秀松寫給親朋好友的20多封信,以及俞秀松生前收藏的《美國共產黨宣言》,現為國家一級文物。
“解放后,我的長輩把俞秀松遺物捐給一大紀念館,而我又參與一大的檔案征集及教育下一代工作,這大概就是一種傳承。”俞敏在用自己的方式讓一大精神代代相傳,“因為我們走得再遠,也不能忘了來時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