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足球联赛|nba历年总冠军|波尔图vs沙维什|女篮直播中央5台现场直播|欧洲国家联赛时间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毛澤東故居 劉少奇故居 彭德懷故居 賀龍故居 楊開慧故居 雷鋒紀念館
中國紅色報道
湖南紅色報道
中國紅色視頻
中國紅色景區資訊
中國旅游新聞
我要投稿
傾聽班瑪砥礪奮進的“紅色”序曲
2017-06-17 21:37:08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中國紅色旅游網 【 】 瀏覽:153次 評論:0
傾聽班瑪砥礪奮進的“紅色”序曲

     
圖為“紅軍溝”入口。張浩攝

  一眼泉、一座亭、一座橋、一座哨所、一座紀念碑——它們的前面都有兩個字——紅軍。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瑪縣,這個當年紅軍長征唯一經過青海的地方,為了表達后人的懷念,牧民群眾把紅軍走過的子木達溝稱之為“紅軍溝”。

  延安、井岡山、西柏坡……穿越時空,無數革命圣地和歷史文化遺址閃爍著耀眼的光芒;見證歷史,一個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猶如一面面旗幟在祖國大地飄揚。

  喜訊傳來,“紅軍溝”革命遺址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這既是榮譽,更是機遇。

  “這為班瑪縣發展‘紅色旅游’提供了強大助推力。”班瑪縣委書記夏吾杰說。近年來,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瑪縣依托境內豐富而獨特的自然人文資源,大力推進“三色班瑪”建設,對促進班瑪經濟社會發展、社會和諧穩定、民族團結進步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享受“紅色福利”,奏響旅游發展曲

  “哐啷哐啷~”,揉捻機翻動著藏雪茶茶葉;

  “嗡嗡~嗡~”,黑陶制作者轉動打磨著黑陶;

  “悉悉索索~”,細碎木屑滑落,一個個精美的木雕即將完成;

  還有那靜謐無聲的唐卡繪制;

  ……

  在班瑪縣扶貧產業園里,以發展紅色旅游為契機,著力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藏雪茶、黑陶、木雕、唐卡等旅游產品。原來單純的農牧兼營、以牧為主的生產生活方式正在悄然改變,發展產業幫助群眾走上了脫貧致富和傳承紅色精神的“雙贏”之路。

  來自四川德陽的彭宏寧,已經在班瑪縣工作生活超過了25年。

  如今剛過50歲的他在距“紅軍溝”5公里處開了一個川味飯館和零售商店。彭宏寧說,近幾年班瑪縣大力發展紅色旅游,到“紅軍溝”的人逐漸多了,來自家飯館吃飯的人也是成倍增長。就在去年,游客猛增,收入翻了幾倍。

  班瑪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曹軍山介紹說,班瑪縣發展紅色旅游,有地理環境,有獨有紀念地、標志物,以其所承載的革命歷史、革命事跡和革命精神為內涵,吸引組織者開展緬懷學習、參觀游覽等主題性旅游活動,不僅能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還能帶動當地產業發展。

  近年來,班瑪縣通過全方位宣傳,深度挖掘紅色旅游資源,科學謀劃紅色旅游規劃,積極發展紅色旅游項目,全力打造“紅色班瑪”旅游品牌。該縣先后建成“紅軍溝”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旅游展覽館、編輯出版《紅軍長征在班瑪》,編制了《班瑪縣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班瑪縣瑪柯河景區旅游詳規》,理順和優化了全縣旅游發展布局和機制。

  去年,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班瑪縣樹立“紅色旅游”旗幟,先聲奪人,吸引了來自國內外的近十萬游客到訪,追尋紅軍足跡、重溫紅色記憶,一時間,“紅色班瑪”聲名鵲起,“紅色福利”接踵而來。

  該縣旅游局負責人介紹,紅色旅游是把紅色人文景觀和綠色自然景觀結合起來,把革命傳統教育與促進旅游產業發展結合起來的一種新型的主題旅游形式。美麗的瑪可河林場有全省最大的原始森林,班前村以其獨特的藏式碉樓風格,成為班瑪縣多處旅游景點中的亮點,這些豐富優質的資源成為了班瑪縣打造紅色旅游勝地的“奠基石”。

  如今,紅色旅游是班瑪縣旅游業的重點主打品牌之一,他們通過學習借鑒井岡山等紅色旅游地的先進經驗和做法,進一步挖掘和保護紅色資源,傳承和弘揚長征精神,把紅色旅游與風光旅游、生態旅游和民俗旅游結合起來,精心打造精品旅游景區,全力推出精品旅游線路,把班瑪縣紅色旅游推出青海、推向全國。

  傳承“紅色基因”,譜寫青少年奮進曲

  來到班瑪縣,潔凈的小城雖然比不上都市名城的繁花似錦、車馬水龍,但鮮艷的彩旗飄揚在街道兩側,百姓你來我往相互問好,一幅和諧美麗的畫面,展示著小城獨特的魅力。

  沿著蜿蜒崎嶇的山路,找尋紅軍的足跡,瞻仰書寫在石壁上鮮紅依舊的紅軍標語,紅軍亭、紅軍墓、紅軍橋、紅軍泉、紅軍哨所、紅軍宿營地……感受紅軍的英勇壯舉,感慨萬分。

  曹軍山介紹說,紅色,是班瑪縣最有內涵的底色。它代表著一種精神,散布在班瑪縣6452平方公里的角角落落,人們敬畏它、學習它,傳承它。

  來到離“紅軍溝”不遠的燈塔鄉班前村的紅軍希望小學,校門口豎立著一座紅軍戰士雕塑,底座用藏漢雙語書寫的“紅軍希望小學”字跡鮮紅,透過雕塑,仿佛看到了當年紅軍走過雪山草地的情景。

  校長王曉青介紹說,學校是由紅軍后代捐贈建設的,故而起名“紅軍希望小學”。包括學前班在內,共有6個年級,學生97名,教師18名,教學樓、學生宿舍、操場、食堂、幼兒園一應俱全。

  走進“紅軍希望小學”五年級課堂,教室后方墻上是以“紅色經典”為主題的黑板報,上面畫著鮮紅色的五星紅旗、潔白的和平鴿,刊載了《爬雪山》的詩文,書寫著“長征”、“暢想”等藝術字,同學們還用五顏六色的粉筆,抒發著自己對于紅軍長征的感想。

  老師李順菊正在開展“永遠的紀念”——紅色教育主題班會。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11歲的俄金昂賽將《七律·長征》背得朗朗上口。俄金昂賽說:“學習和了解了紅軍長征的故事,覺得紅軍戰士們非常堅強、有毅力,所以,我也要努力學習文化知識,報效我們偉大的祖國。”

  王曉青說,學校老師們不定期都會給同學們講述紅軍及經過班瑪時的故事,盡管他們的小腦瓜中,并沒有對“紅軍”這兩個字的直觀印象,但講得多了,總是或多或少地知道些。

  曹軍山說,這次“紅軍溝”革命遺址被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對于加強黨員干部黨性教育和傳統教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好地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激勵全省人民不忘初心、沿著革命先輩的足跡繼續前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弘揚“紅色精神”,唱響民族團結進步曲

  紅軍把“紅色的種子”撒播在瑪可河畔、山谷平地和牧民帳篷,也把黨的政策帶到了這里,使這片鮮為人知的土地,擁有了與眾不同的“紅色精神”。

  現任班瑪縣燈塔鄉班前村黨支部書記的尕瑪求,是一個憨厚樸實、耿直的藏族干部,經過歲月的洗禮,從黝黑的臉上可以感受到他堅毅的性格。

  30多年前,當時不滿20歲的尕瑪求結識了年近50歲的木匠何世安,他是紅軍,當地人都叫他紅加。紅加經常講述紅軍的故事,每次講到紅軍到達班瑪縣時,當地群眾都會手捧潔白的哈達隆重迎接,紅軍籌糧的場面,紅軍向當地群眾宣傳革命理論的場面,還有紅軍與當地群眾一一告別的場面等,自己都會感動不已。

  尕瑪求說:“聽了很多紅軍故事,讓我最感動的還是紅軍所到之處都能民族團結一家親,不論什么民族都能團結起來戰勝困難。”

  紅加病倒在班瑪,留在了班瑪,終老班瑪,尕瑪求耳濡目染,繼承了鋼鐵般的“紅色精神”。

  1994年尕瑪求擔任了班前村黨支部書記。當時的班前村是遠近聞名的特困村,地處偏遠,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牧民群眾過著日出而牧日落而息的生活。

  “剛擔任村支部書記的時候我就認為只有鄰里和睦團結向上,才能改變貧困,走向美好生活。”“在民族地區搞發展,首先要搞好民族團結工作,只有團結起來,才能干成事干大事。”尕瑪求堅定地說。

  尕瑪求把民族政策納入村兩委班子學習計劃,堅持不懈地開展民族政策的學習,進一步統一思想,全面正確地理解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增強了班子維護社會穩定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每年八月的民族團結教育月活動,他們堅持把經常性教育和集中教育結合起來,以活動為載體,力爭做到年年有新的內容,年年有新的辦法,年年有新的成效。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使本村群眾和周邊群眾在自覺與不自覺中受到了民族團結教育,打下了民族團結良好的思想基礎。

  尕瑪求說:“針對我們村群眾從事運輸業積極性較高的實際,組織群眾在原有的運輸隊基礎上籌資成立了農牧業農機生產合作社,不僅擴大了原運輸隊的規模,也使全村農牧民群眾走上了一條脫貧致富的路子。”

  他們深刻認識到,光靠自然放牧、小塊農業是挖不掉窮根的,要從根本上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必須從思想根源上找突破口。經過深思熟慮,黨支部一班人主動走出去,學習借鑒其他地方的致富經驗,依托當地林業產業,嘗試著邁出了發展林下經濟的第一步,使牧民增收千元。

  在尕瑪求的帶領下,他們放開手腳,進一步解放思想,開始學著做生意、搞運輸、種植中藏藥材,多途徑增加群眾收入。

  記者了解到,其實像尕瑪求一樣繼承了“紅色精神”的人還有很多,革命的種子撒在了山谷草原,影響著一代又一代藏區群眾。

  班瑪縣是紅軍長征唯一途經青海的地方,長期被青海各級黨政部門和各族干部群眾所珍惜。如今,當地群眾以實際行動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在黨的惠民、富民政策指引下,加快脫貧致富步伐,用勤勞的雙手建設美好家園。(張浩)

】 【打印繁體】 【投稿】 【收藏】 【推薦】 【舉報】 【評論】 【關閉】 【返回頂部
我來說兩句
已有0評論 點擊全部查看
帳號: 密碼: (新用戶注冊)
驗證碼:
表情:
內容:
湖南紅色點擊榜
新聞
旅游
住宿
歷史
湖南紅色旅游新聞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