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客居北方的朋友,是否憧憬過南方的水鄉之趣呢?
位于河北保定的白洋淀,是華北地區最大的淡水湖泊,昔有“北地西湖”之稱,今有“華北明珠”之譽(圖②,資料圖片)。這里是鳥的王國、花的海洋、魚的樂園,更是多種水生動植物的天然博物館。不僅如此,白洋淀還是革命老區。看過電影《小兵張嘎》的觀眾,都聽說過活躍在這里的水上游擊隊——雁翎隊。他們利用有利地形,駕小舟出入蘆葦蕩,輾轉茫茫大淀,譜寫了一曲曲抗日救國的壯歌。 蘆葦蕩 不同尋常的悠遠意境 白洋淀被稱作“蘆葦之鄉”,其蘆葦以數量龐大、皮白質優享譽全國。在當地人眼中,蘆葦渾身是寶。花穗可做掃帚,花絮可填枕,蘆根可熬糖、入藥,蘆稈可編席、打箔、作葦畫、造紙等,簡直讓人愛不釋手。 隨風而動的蘆葦輕柔起舞,舟行其中,別有一番清幽雅致的意境。淀區中的白洋淀文化苑占地約2000畝。這里的荷花淀、白洋淀雁翎隊紀念館、世界名荷園、嘎子村、東堤煙柳、康熙水圍行宮、敕賜沛恩寺、太空荷園等8處景觀吸引著各地游人。 雁翎隊紀念館館名是由曾任冀中軍區司令員的呂正操將軍親筆題寫的。館內16個展廳,有260多幅珍貴歷史圖片和100多件實物,是抗日戰爭時期軍民浴血奮戰抗擊敵人的見證。 時至今日,探訪這里仍能聽到這樣的歌謠: “雁翎隊,是神兵,來無影,去無蹤。漢奸心里直打顫,鬼子跺腳喊頭疼……” 聽淀區的老人們講,當年的雁翎隊是一支神出鬼沒、來無影去無蹤的隊伍。他們時而化裝成漁民,巧端敵人崗樓;時而出沒在敵人運送物資的航線上,截獲軍火物資;時而深入敵人的心臟,為民除掉通敵的漢奸;時而頭頂荷葉,嘴銜葦管,隱蔽在蘆葦叢中,伏擊敵人的保運船。他們令敵人聞風喪膽,卻讓百姓歡欣鼓舞。 游人到雁翎隊紀念館,還可以模仿當年雁翎隊打鬼子的場景,進行水上練兵,撫今追昔,寓教于樂,也讓蘆葦蕩更加耐人尋味。 嘎子村 難以忘懷的童年記憶 在電影《小兵張嘎》中,嘎子哥將狡猾的敵人引入蘆葦蕩,展開了斗智斗勇的反擊,其取景地正是在白洋淀。 嘎子村是白洋淀紅色旅游的重要一站。每年大量游客來此,重溫記憶中的童年。這里三面環水,景色宜人,蘆葦青翠,水清鳥鳴,荷花飄香,四季競秀。 村頭坐落著小兵張嘎的塑像,嘎子包著頭巾,右臂高揚,仿佛在歡迎人們的到來。村內窄窄的街道相連,曲折迂回;農家獨宅獨院,古樸典雅,格局不同,風格各異。極具年代感的石磨、石碾、石臼,讓人不由回首過去;織席、編簍、放魚鷹,則散發著濃濃的淀上風情,又把人們帶回到今天。 有趣的是,這里不少小院門的門牌上,還標有老忠叔家、羅金寶家、胖墩兒家、嘎子家等字樣,仿佛進入了當年小兵張嗄的家鄉。 在嘎子村,可以品嘗到當地的特色美食。養魚、養蝦、水稻種植與蓮藕都是淀區的特色產業。荷塘里,田田的葉子下面,就埋著當地人很喜愛的美味。每到產藕季,荷塘里便處處是忙碌。 采藕人穿著橡膠衣,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從腳一直到脖子,沒有縫隙,只有臉露在外面。他們彎著腰,水沒到胸口的位置。兩只手在水里不停地“搗鼓”。不一會兒,一根胳膊粗細、近一米長的蓮藕就被“摸”了上來。 采藕人隨手把摸起來的藕甩在一邊,蓮藕就漂浮在一旁。采藕人走過之處的水面,不斷漂浮起一段段蓮藕。辛苦了好一會兒之后,采藕人才將收獲到的藕用手推著,慢慢靠攏到岸邊,越積越多。 吃藕的人才最幸福。白洋淀的藕被評價為“鮮到離譜”。無論是涼拌藕片的鮮香,還是醋熘藕片的酸爽,讓人根本停不下筷子。 全魚宴也是當地人引以為豪的美食代表作。用各種魚做成各種菜,擺滿整整一桌,色香味俱佳,且各具特色,引人垂涎。典型菜式有清蒸元魚、金毛獅子魚、紅燒嘎魚、家燉花鯽等,還有熘魚片、拌魚絲、半蒸半煮、一魚多吃等,無不體現濃濃的水鄉特色。 白天的嘎子村熱鬧歡樂,而當夜幕降臨之時,這里卻格外寧靜,如同遠離塵世的凈土,讓人浮想聯翩,久不能寐。雁翎隊的英雄們在腦海中掠過,在緬懷英雄先人的同時,享受和平寧靜的水鄉生活,讓人心存感恩。蘆葦蕩里的硝煙散去了,英雄的英名長存。 探民俗 水鄉漁民的詩意生活 白洋淀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聚居繁衍,自古便是群雄逐鹿、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多游歷于此,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文、優美動聽的民間故事和歷史傳說。 作家孫犁的《白洋淀紀事》更是奠定了我國文壇“荷花淀”派的基調,孔厥、袁靜的《新兒女英雄傳》,穆青的《雁翎隊》,徐光耀的《小兵張嘎》等優秀文學作品也為白洋淀增添了無窮魅力。 舟行水間,蘆葦叢慢慢后退,“藏匿”其后的荷花便開始綻露芳顏。春天“小荷才露尖尖角”,盛夏“接天蓮葉無窮碧”,金秋“留得殘荷聽雨聲”。游覽白洋淀,賞荷花總是必選項目。 “荷花淀的荷花,看不到邊,駕一只小船駛到中間,便像入了桃源”,這是孫犁的切身體驗。 而在花下葦間,還有各色靈動的鳥影。白洋淀的淺灘溝壕中,棲息著鳥類190余種,包括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鳥類白鶴、大鴇、大小天鵝、灰鶴等。 大的有綿羊大小的鵜鶘,小的有雞蛋大小的翠鳥,文靜的有交頸相依的鴛鴦,兇猛的有凌空直下入水捕魚的魚鷹,靈秀的還有被譽為“氣象鳥”的葦鶯,成為游覽此地的另一道視覺盛宴。 沿著歷史故事、文學作品的軌跡,游客可以深入淀區,親身感受當地人的生活。白洋淀民風淳樸,水鄉漁民世世代代過著男捕魚、女編織的生活,具有濃郁的北國水鄉特色。 在《小兵張嘎》中,雁翎隊的隊員們駕著小船,沖鋒陷陣,一次次擊敗敵人。在今日的白洋淀,仍保留了不少坐船游覽的項目。白洋淀景區現有各種旅游船只700余條,一次性運載能力可達8000人。上了船,既可飽覽美景,也能體驗漁民生活。放魚鷹、撒漁網、下簍子、夾罱子、扣花罩、垂釣等等,別有一番樂趣。 淀區的人文風景尤為豐富。這里流傳著放荷燈、古音樂、高蹺、舞獅子等20余種民間花會。每逢盛會,舟楫云集,荷燈競放,人們載歌載舞,通宵達旦。 白洋淀的荷燈頗具特色,并非紙扎而成,而是就地取材,將燭火放置于新鮮的荷花花瓣之上,自然漂浮而成。燃放荷燈時,人們懷著虔誠的心默默祝愿,或寄托情思,或祈盼康健。
小貼士·交通 白洋淀景區交通便利,距京、津、石各150公里左右。沿京石(G4)、榮烏(津保G18)高速按照安新縣白洋淀出口指示牌(出口設在津保高速)下高速,可直接到達白洋淀旅游碼頭。
白洋淀里出佳作 《小兵張嘎》 作者徐光耀,生于1925年2月,筆名越風,河北雄縣人,電影編劇、著名小說家。1938年參加八路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7年,徐光耀被打成右派,開除黨籍、軍籍,剝奪軍銜,降職降薪,來到河北保定進了農場勞動改造,過著相當郁悶的日子。正是在保定,《小兵張嘎》誕生了。1958年,他寫成中篇小說《小兵張嘎》和同名電影文學劇本。電影《小兵張嘎》出色地塑造了一個在戰火中成長起來的愛國少年張嘎子的形象,影片公映后引起觀眾的強烈反響。 “我對自己的個性不滿意,比較呆板,不活潑,我不喜歡這種性格,我喜歡的性格就是嘎子的性格。于是我想這輩子碰到了哪些嘎子,想一條在桌子上記一條,嘎人嘎事記了很長的單子,哪些是幼稚的,哪些是進步的,哪些是成熟的,把嘎子放在戰爭環境中進行排列調整,嘎子的形象在我腦子里活蹦亂跳,后來寫成了《小兵張嘎》。” 徐光耀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回想起來,我有幾本書是盡了力的。《小兵張嘎》非常獨特,形象比較豐滿,是我憑著全部精力,用救助自己的心態,拼了命地寫的。我選擇的對象是我一生所喜歡的人物,是我理想的性格,我就想變成‘小兵張嘎’,所以我寫起來很痛快,很順利,聯想得很多。《小兵張嘎》是我用生命塑造出來的,是我最得意的作品之一。” 《白洋淀紀事》 作者孫犁,原名孫樹勛,1913年出生于河北省衡水市安平縣,1936年曾在安新縣同口鎮小學任教。在這里,他對白洋淀一帶人民群眾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后來以此為背景創作了一系列優秀的作品。 《白洋淀紀事》收錄了作者從1939年到1950年所寫的絕大部分短篇小說、散文、特寫、通訊等近100篇,其中以《荷花淀》與《蘆花蕩》最負盛名。 孫犁的作品,著重挖掘農民,尤其是農村女子的靈魂美和人情美,人物樸實生動,夾在當時解放區較為古板的創作作風之間,尤其顯得別致生動。 在《荷花淀》中,作者寫道:“月亮升起來,院子里涼爽得很,干凈得很,白天破好的葦眉子潮潤潤的,正好編席。女人坐在小院當中,手指上纏絞著柔滑修長的葦眉子。葦眉子又薄又細,在她懷里跳躍著……” 作家魏巍曾經評價孫犁的《白洋淀紀事》:他是把他的思想性、傾向性,或者說共產黨人的黨性,深深地包容在優美之中了,或者說是融化在優美之中了。可以說他是把真善美不露痕跡地融合為一了。 (本報記者 史自強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