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前的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為沿線各地留下了豐富的紅色歷史文化資源。近年來,紅軍長征沿線各縣市深挖紅色歷史文化資源和生態優勢,將紅色旅游和生態旅游相結合,大力發展旅游產業,并把旅游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手段,加快沿線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經濟日報》記者近日參加了由中宣部和國家旅游局共同主辦的“重走長征路”紅色旅游主題活動,一路經過甘肅哈達鋪、會寧,寧夏將臺堡、單家集,陜西吳起等地,到達延安,近距離感受這些地區的發展變化。 甘肅宕昌縣哈達鋪是紅軍長征中的一個重要坐標點。1935年9月,中共中央率領紅軍突破天險臘子口,到達哈達鋪。在這里,毛澤東從一張舊報紙上獲知,陜北有相當大的一片蘇區,便做出到陜北去的戰略決策。當時,紅一方面軍將士經過雪山草地的洗禮,身體已經很虛弱,在哈達鋪這個物豐民富、中藥材豐富的地方,紅軍的各方面補給很快得到恢復,因此,這里被稱為紅軍長征途中的“加油站”。 目前,宕昌全縣種植40萬畝中藥材,在拓展傳統中藥材產業的同時,借力電子商務,宕昌縣圍繞中藥材電商平臺建設做文章,為中藥材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宕昌縣還積極把旅游開發與脫貧攻堅深度融合,以旅游開發拉動中藥材、電子商務、餐飲住宿等行業發展,帶動群眾致富。 在甘肅省康縣花橋村,“一個不要門票的生態旅游大景區”的廣告牌異常醒目。這個青山綠水、白墻青瓦的村莊曾長期因耕地面積少而貧困,如今的花橋村卻成為鄉村旅游勝地。村史館、鄉村旅游協會、電商體驗店里琳瑯滿目的農特商品,秩序井然的房車露營地,讓冬日暖陽中的花橋村像一幅山水畫。 康縣旅游局局長王維成告訴記者,康縣力促“村村社社成景區、家家戶戶是賓館、人人個個做旅游”,已建成美麗鄉村262個,探索出多種鄉村旅游扶貧模式,發展電子商務網店627家,308戶農家樂和客棧,帶動了3200名貧困人口就業。2016年,康縣共接待游客189.9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9.87億元,其中,鄉村旅游接待人數109.4萬人次,收入1.36億元。 “在發展紅色旅游的過程中,一方面,我們要傳承、保護和發展紅色旅游文化,另一方面還要結合生態旅游、鄉村旅游,通過紅色旅游推動綠色旅游,綠色旅游帶動紅色旅游,守住紅色底線,講好寧夏的紅色旅游故事。”寧夏旅游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張仁漢表示。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六盤山是毛澤東率領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時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1935年10月,紅軍隊伍在寧夏度過了五天四夜,在翻越六盤山時,毛澤東寫下氣壯山河的詩篇《清平樂·六盤山》,為此,不少游客都會到六盤山參觀。固原市旅游發展委員會主任張宗信告訴記者,為打造“天高云淡六盤山”的品牌形象,當地將紅色旅游和生態建設結合在一起,按照“3+X”產業發展模式,打造了六盤山國家森林公園、須彌山石窟、涇源老龍潭等系列景觀。據介紹,2016年,六盤山游客數量由往年的25萬人次增至50萬人次。2016年,固原市共接待游客340萬人次,實現經營性收入3.35億元。2017年,固原將力爭接待游客500萬人次以上。 1935年至1948年,以延安為中心的陜甘寧邊區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被稱為“延安時期的中南海”。位于延安城西北的棗園村,書記處禮堂、行政辦公室、機要局等革命舊址映入眼簾。據延安市委書記徐新榮介紹,陜西有2051處革命遺址,其中延安就有445處,延安今年的旅游目標是接待游客450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到260億元,帶動更多群眾實現脫貧致富。(經濟日報記者 王詠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