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貴州:紅色旅游打造融合發展新業態 初冬的遵義已有一絲寒意,市區一幢青瓦灰磚的兩層小樓格外惹眼,慕名而來的游客絡繹不絕。這里是著名的遵義會議會址,紅軍長征期間實現中國革命偉大轉折的地方。 遵義會議、四渡赤水、強渡烏江……長征路上,貴州是紅軍活動時間最長、活動區域最廣、發生重大事件最多的省份之一。如今,長征留下的遺址遺跡和歷史故事形成了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近日,“重走長征路”紅色旅游主題活動首發團來到了貴州,沿著紅軍走過的足跡,探索今天的貴州多元化旅游發展之路。 紅色旅游+文化:與特色民族文化結合起來 “紅軍來到我家鄉,與我侗家話家常。同桌同吃侗家飯,相親相愛喜洋洋。”在貴州黎平縣,富有當地特色的“侗族大歌”旋律婉轉跌宕,當地人將紅軍的故事編入曲中,紀念那段難忘的紅色歷史。翹街上,明清時期的軍屯、商賈文化的遺跡和紅色革命舊址,構成了黎平古城獨特的歷史人文景觀。 1934年12月18日,博古、張聞天、周恩來、毛澤東、朱德、王稼祥等人就是在這里召開了中央紅軍長征途中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會議——黎平會議,為遵義會議的召開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這個侗族人民聚居生活了上千年的地方,一段革命歷史為多彩民族景觀增添了一抹耀眼的紅色。將民族風情、自然風光與紅色歷史結合起來,成為黎平發展旅游的新思路。 “我們將紅軍進入黎平的紅色題材故事,融入了具有黎平特色的侗族大歌、侗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文化旅游,促進旅游業的內涵式發展。”黎平縣旅游發展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吳家賢介紹,以文化為導向的翹街景區,從2009年開始共接待游客249.87萬人次,年均增長30%;累計實現紅色旅游綜合收入約20億元,年均增長36%。 紅色旅游+生態:整合多樣化旅游資源 余慶縣大烏江鎮的紅渡村緊鄰烏江畫廊,山巒疊翠,云海繚繞,大氣磅礴、高低錯落的紅渡梯田更是無數游客和攝影愛好者的向往之地。記者看到,在三十多畝稻田中央,以彩色水稻種出的一紫一黃兩個巨大“腳印”頗為壯觀,寓意紅軍路過此地留下的“紅色足跡”。 紅渡村原名叫巖門,1935年1月,紅軍在廻龍場渡口率先突破烏江,北上遵義,因而改名紅渡。當地村民說,沒有強渡烏江,就沒有后來的遵義會議,盡管烏江天險的波瀾如今已然平息,但這段歷史卻不會被遺忘。 烏江、峭壁、云海、梯田、農家……紅色歷史、生態環境和田園風情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除了景色觀光外,休閑式旅游方式越來越受青睞。“我們整合了紅色旅游、鄉村旅游、生態旅游、民俗旅游的資源,推動了文化體驗、田園風光和特色產業聯動開發。”余慶縣大烏江鎮鎮長韋繼軍說道。 同時,旅游業的發展使脫貧攻堅初見成效。韋繼軍介紹,“十二五”初期,紅渡村還屬于省級一類貧困村,貧困發生率為29%,人均純收入只有3520元,F在貧困發生率已降至9%左右,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300元以上。 紅色旅游+體驗:讓紅色文化走進生活 在習水縣土城鎮的四渡赤水紀念館里,除了文字、圖片、文物的陳列,聲光電等科技手段的應用讓這段精彩的歷史更直觀地呈現在人們面前。據介紹,早期的紀念館只是10多平方米的小屋,掛著十多張照片。 目前,習水縣深挖長征文化遺產,建設了包括中國女紅軍紀念館、中國工農紅軍第九軍團陳列館等8個紅軍長征文化題材的紀念館(陳列館),通過博物館群讓游客從不同角度了解長征歷史,感受長征文化。 “許多紅色旅游景點都離不開博物館、紀念館的展示,但更重要的是鼓勵人們走出紀念館,走進生活中,用‘體驗式旅游’感受紅色文化。”遵義市播州區旅游局局長王偉強告訴記者。 群山環抱下的遵義播州區茍壩村,至今仍延續著黔北民居的原有風貌,沿著青石小路前行,茍壩會議會址以及領導人舊居靜候著游客的到來。 1935年3月的一個深夜,毛澤東獨自一人提著馬燈,先后到周恩來住處和朱德住處深談,最終說服二人,促使進攻打鼓新場計劃撤銷,使中央紅軍再一次避免全軍覆沒的危險。行走在茍壩村中,游客們無不切身感受到毛澤東為真理而不顧小我,勇于擔當的精神和卓越的軍事智慧。 (本報記者 魯元珍 本報見習記者 劉嘉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