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永春縣橫口鄉福中村,只見公路兩旁漸次排列著紅旗狀景觀小品,上面寫著“愿與人民同患難,誓拼熱血固神州”、“錦繡河山收拾好,萬民盡作主人翁”等朱德、毛澤東語錄,讓人馬上感受到紅色革命圣地的氣息。
沒錯,這是個革命老區村。1929年8月,朱德率紅四軍二、三縱隊3000名將士在永春縣福鼎、一都進行為期一周的休整,讓山區鄉村染上了濃濃的革命色彩,留下了許多動人事跡,至今仍廣為傳頌。這片曾經的紅土地,如今美麗鄉村遍地開花,紅色旅游火爆,革命老區也實現綠色崛起。
朱德紅軍來過這里
1929年春,朱德率紅四軍從井岡山挺進閩西,解放龍巖、永定、上杭等大片閩西土地,閩西革命根據地初步形成。蔣介石慌忙調集贛、粵、閩的2萬多名國民黨軍隊進行“三省會剿”。朱德率紅四軍二、三縱隊3000多人開赴閩中,牽制和分散“會剿”的兵力,8月22日開抵永春縣福鼎鄉進行休整。28日離開福鼎到達永春縣一都住宿一夜,29日離開永春。
福鼎鄉包括現在橫口鄉的福中、福聯和環峰3村。“他體魄魁偉,面部寬闊,身穿苧麻夏衣,頭戴斗笠,腳穿草鞋,平易近人,常和老百姓說長道短,因此許多年后大家還記得他當時是43歲。”朱德給當地群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紅軍紀律嚴明,不拿群眾一針一線,買賣公平。至今,當地還流傳了“南瓜地里長銀元”、“紅軍井里取水喝”,“三件寶”、“一袋大米”和“一支紅鉛筆”等紅軍故事。“紅軍采摘地里的南瓜,一時找不到主人,就把銅板放在南瓜蒂上。紅軍初到時,有的店鋪顧不上關門,東家就逃走了,戰士們就代為守護。有位戰士從一家貨架上取走一盒火柴,留下銅板并壓著一張紙條,上寫‘老板不在店,火柴一盒三分’,店主發現后贊嘆不絕,至今仍是這一帶家喻戶曉的佳話。”福中村今年78歲的退休教師林興陣介紹,當地人曾以順口溜表達對紅軍的擁戴:“民軍一到,禍降三都。紅軍入境,造福各戶。秋毫不犯,大眾歡呼。紅軍宗旨,百姓擁護。”
8月28日,朱德離開福鼎,留下數支步槍和一匹小馬駒,送給當地群眾。紅軍隊伍還留下40多名重傷病員和400塊銀元,交托當地群眾治療看護。這些重傷病員被安置在郭氏家廟,得到細心醫護,不少人很快康復歸隊。對病故的紅軍戰士,群眾按照當地習俗祭奠后入殮。還有幾名紅軍戰士,在當地生活數年之后才離去。
朱德紅軍的到來,給當時的永春地下黨組織以極大鼓舞,1929年9月30日中共福建省委給中央的報告中指出:“永春工作過去都偏于東區,最近城區已有工作。西區因受朱毛紅軍前月經過的影響,也是開始工作。現在永(春)德(化)工作很好進行。東區農民從前消沉,現在也興奮起來了。”
紅色資源吸引游客
“革命遺跡真是無處不在。從村口的紅豆杉、附近的龍興巖,到村里的郭氏家廟革命歷史博物館和烈士墓,甚至村民的房屋,都留下朱德和紅軍戰士的印記。”來自廈門的自駕游客陳先生慕名前來,很是興奮。
為了留住這段不平凡的紅色印跡,橫口鄉保護開發了“朱德紅軍舊址”、“紅軍烈士墓”、“紅軍井”、“紅軍醫療站”、“紅軍標語墻”及“千年紅豆杉”等革命歷史景點。
郭氏家廟肇建于元代,至今已有710多年歷史,為兩落、雙層、兩檔的閩南古建筑。“當年一部分戰士駐扎在郭氏家廟,設立紅軍印刷所。朱德在家廟前召開過兩次群眾大會,站在大門前石階上演講,號召勞苦大眾團結起來打倒土豪分田地,建立‘世界大同’的人民政權。”橫口鄉黨委秘書黃少敏介紹,如今,這座房子作為朱德紅軍舊址被保護下來,建成“紅軍紀念室”,陳列著當年紅軍用過的馬燈、草鞋,贈給當地群眾的步槍、長衫、筆,向群眾借東西寫下的欠條等。郭氏家廟前還建有一尊3米高的朱德塑像,還有一口當年紅軍取水用的水井,被人們親切地稱為“紅軍井”。2010年,郭氏家廟被確定為省級黨史教育基地。
當地有一株紅豆杉,栽植于唐末,曾入圍首屆“福建樹王”。現在樹干基部木質腐朽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樹洞,形成了獨一無二的“樹中殿堂”,洞內可同時容納10余人。當年朱德曾在紅豆杉樹下,與紅軍主要干部研究作戰計劃,當地老百姓把這棵樹稱之為“紅軍樹”。
橫口鄉森林覆蓋率達85%,是一個天然氧吧,又有眾多游客自發前來,發展紅色旅游業占盡了天時地利。“把紅色旅游與自然風景旅游相結合,是我們開發紅色旅游精品線路的優勢和特色。”橫口鄉黨委書記梁建兵介紹,該鄉充分挖掘利用豐富的紅色資源,推出了“感受青山綠水、追尋紅色印記”生態文化之旅。據不完全統計,僅今年上半年就吸引了1萬多名游客。“我們將鼓勵扶植紅色餐飲或住宿發展,把附近的幾個美麗鄉村串成線,并對接國家4A級景區牛姆林,進一步打造橫口紅色旅游特色品牌。”
綠色經濟助力增收
11月的橫口,放眼望去,山上盡是黃澄澄的蘆柑,人們開始品嘗著豐收的喜悅。
在旅游業的帶動下,橫口鄉鼓勵群眾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發展綠色經濟,把山里的蘆柑、茶葉、蜂蜜等土特產品賣給游客,賣出山外。蘆柑種植就是一大主導產業,目前,全鄉共種植有蘆柑2000多畝。
“村里有高海拔、好生態的優勢,蘆柑種植勢頭很好。”福中村黨委書記郭志榮介紹,近年來,該村鼓勵村民種植蘆柑,還多次邀請農業專家來給村民現場培訓。“現在已經有游客來體驗采摘的樂趣,村民在家門口就能賺錢。”
種植茶葉也是當地群眾的一個主要收入來源。“我們引導茶農提升茶園科學管理水平,在提高茶葉質量上下功夫,創新制茶工藝,用鐵觀音制作紅茶和綠茶,有效提高了茶葉的市場競爭力,并通過合作社、舉辦茶王賽等進一步打響橫口茶葉品牌。”黃少敏介紹,現在茶農也懂得通過網絡來拓寬銷路,發展茶葉電商,實現“線上”、“線下”雙向流通。目前,該鄉共有200多家電商,雖然地處山區,物流卻是非常發達。
該鄉還致力發展林業經濟,打造萬畝竹林,并利用林下空間和森林環境,推進林下圈養禽畜,發展養蜂業,種植油茶、名貴花卉苗木。
“游客來了,人氣旺了,山里的綠色產品也就有了很大的市場。我們將繼續發揮生態優勢、山區優勢及獨特的自然景觀優勢,讓群眾盡享紅色旅游帶來的紅利,最終讓農民增收。”橫口鄉鄉長莊偉毅對未來橫口的發展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