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潛 “石壕哪年不過兵,過兵百姓不安寧,唯獨當年紅軍過,一來一去很清靜,不拿東西不拿錢,走時地下掃干凈。”80年過去了,重慶市綦江區石壕鎮見證著當年紅軍長征留下的一個個軍民魚水情的感人故事,在當地,人人依然會唱這一首歌謠。 解放后,石壕鎮受自然條件限制,發展滯后。近年來,這里依托當地豐富的生態資源,發展特色旅游,幫助百姓摘掉貧困的帽子。 憶往昔,紅色火種遍地開花 1935年1月,中央紅一軍團長征經過石壕鎮時,成功牽制了國民黨軍隊對中央紅軍的壓力,留下了重慶唯一的長征遺跡鎮。先后有左權、朱瑞、羅瑞卿等老一輩革命家駐守,指揮紅一軍團順利“一渡赤水”,保證了遵義會議的勝利召開。 紅軍長征經過綦江,犧牲了5名戰士。為緬懷紅軍烈士的豐功偉績,綦江修建了石壕紅軍烈士墓和紀念碑,作為革命傳統教育和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要基地,傳承和弘揚長征精神。 走進石壕,不時有當地老百姓指著一幢幢破舊小青瓦民房自豪地說,“梁興初將軍住過”“彭紹輝將軍住過”“鄧華將軍住過”……石壕鎮中心小學,一座單檐懸山式屋頂房屋,就是紅一軍團當年指揮所。 戰爭的硝煙早已遠去,只留下紅軍烈士墓、紅軍紀念碑、紅軍洞、紅軍橋等遺跡。但在綦江,紅色信仰、長征精神卻“遍地開花”。有著紅色榮光的石壕鎮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正在譜寫脫貧致富的新篇章。 看今朝,旅游發展助力扶貧 “有女不嫁萬隆山,天晴落雨把門關。一天三頓沙沙飯,肚皮烤起火斑斑。”這首流傳甚廣的民謠,是昔日石壕鎮萬隆村的真實寫照。 2014年,萬隆村被列入重慶市級重點扶貧村后,摘掉貧困帽子成為當地亟需解決的問題。“萬隆村雖然偏僻,但其高海拔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當地夏季涼爽、生態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高的特點。在多次走村串戶、了解村情民意后,該村提出了以旅游促發展,打造高山休閑旅游名村,實現旅游脫貧的發展思路。”石壕鎮黨委副書記李凌說。 “發展旅游,基礎設施是短板,特別是道路交通。”石壕鎮人大主席趙婭梅說,政府投入上億元資金,改危房、收垃圾、凈飲水、拉寬帶,新建公路54公里,修建人行道21公里。如今,走在萬隆村,白墻灰瓦的小洋樓點綴田間,寬闊整潔的道路隨處可見,紅色旅游景點基本都可以驅車直達。 近兩年,萬隆村成功舉辦了花壩露營旅游季,連續兩年接待自駕車輛突破6萬臺次,年接待游客超20萬人次。 借旅游東風,當地農民的“腰包”也鼓了起來。“花壩客棧”老板趙本高對此深有感觸。2015年7月,他自籌資金返鄉創業,投資600萬元辦起了農家樂,開業當天正趕上夏季休閑旅游季,46個房間76個床位,很快被預訂一空。 在萬隆村,像趙本高這樣的返鄉創業者共有60多位。兩年來,萬隆村先后發展起43家農家樂。 趙婭梅認為,紅色旅游產業既是場精神盛宴,也是一道“富民菜”,最大的受益者是當地居民。為鼓勵老百姓參與其中,綦江大力扶持民宿、酒店和農家樂發展,不僅幫助有意向的創業者解決資金難題,對具一定規模的農家樂還給予補貼。思未來,紅綠結合生機勃發 “紅色文化是一種珍貴的旅游資源。”綦江區委書記潘毅琴認為,紅軍長征經過綦江,給綦江留下了豐富的紅色資源,紅色旅游發展有著無限生機。未來,綦江將著力打造紅色文化長廊,成為連接重慶、遵義兩大城市的重要紅色支點,更好地向前來參觀紀念的人們述說當年那段艱苦奮斗的故事。 潘毅琴表示,單一的紅色文化資源難以支撐起一方旅游產業,綦江將紅色文化和民俗文化相融合,為紅色注入自然生態的新元素,走出一條紅色與休閑旅游相結合的綦江之路。 如今,綦江已初步構建起“紅色旅游名鎮+特色旅游名村+度假區+鄉村度假農場”的休閑旅游度假體系,推出“萬名黨員重走長征路”活動,僅今年上半年就接待游客40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2億元。 石壕鎮相關負責人稱,人氣帶來消費,消費帶火產業。如今,萬隆村農業產業得到發展,逐步形成了產業圍繞旅游轉、旅游圍繞扶貧轉的發展格局。 |